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9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兽研所发生群体性布鲁菌隐性感染,引发公众对布鲁菌病的关注。布鲁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发生率低、病死率低、易于被忽视的乙类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中,感染性心内是布鲁菌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布鲁病性心内首诊确诊率低、确诊时间长,该文概述了国内外布鲁病性心内的诊治现状,提出了我国布鲁病性心内诊治中的问题及建议,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布鲁病性心内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心内膜炎,细菌性 布鲁菌病
  • 简介:摘要患者因反复发热入院,经胸壁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主动脉瓣膜中重度关闭不全、瓣膜穿孔可能,伴有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但多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术后瓣膜基因测序结果为Q热立克次体,进一步行血清免疫荧光试验检测Q热立克次体IgG抗体,证实患者为Q热立克次体感染,经多西环素及羟氯喹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Q热立克次体感染性心内报道较少,该病例通过活组织检查、瓣膜赘生物活组织基因测序和血清免疫荧光检测证实为Q热立克次体感染性心内,临床中较为罕见。

  • 标签: Q热 立克次体感染 心内膜炎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对多中心收治的3例肺炎链球菌感染性心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例1为2岁11个月男童,以间断发热1个月余,皮肤发花20 d,发现心脏赘生物1 d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中等团块样回声,血培养结果示肺炎链球菌;例2为3岁10个月女童,以间断发热8 d,腹痛1 d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强回声团,血培养结果示肺炎链球菌。例3为3岁4个月女童,以咳嗽20 d,发热9 d入院。住院期间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团块状高回声,血培养结果示肺炎链球菌,菌株血清型23F。3例患儿均有发热表现,2例合并呼吸系统症状。例2出现脑梗死,例3出现急性左心衰竭。3例患儿均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后有效,提示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万古霉素是重要的抗感染治疗药物之一。

  • 标签: 肺炎链球菌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总结布鲁菌病性心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8年8月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布鲁菌性心内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并记录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主要症状、体征及血培养、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影像学等,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包括手术、用药情况及转归)。结果9例患者均为汉族,年龄25~66岁,其中7例为男性,分别来源于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和北京。9例患者中农民5例,个体经营者2例,技术人员1例,无业者1例。9例中8例患者有牛、羊密切接触史,5例有进食牛羊肉史。9例患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布鲁菌血培养结果均为阳性。9例患者中7例单纯累及主动脉瓣,1例累及二尖瓣、三尖瓣,1例发生主动脉夹层。除1例患者入院后病情迅速恶化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接受抗生素长程治疗。随访接受瓣膜置换术患者共7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半年因脑出血死亡,其余6例患者接受瓣膜置换术后恢复良好。9例患者均发生心力衰竭,8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心电图检查示3例患者肢体导联低电压,2例患者V1~V3导联R波递增不良,2例患者窦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非特异性ST-T异常。9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中7例伴有乏力,6例伴有心悸。9例患者中7例贫血,7例肺炎,6例出现双侧胸腔积液,4例血小板减少,4例血肌酐水平升高,3例尿蛋白阳性,3例胆红素水平升高。结论布鲁菌病性心内患者常发生心力衰竭,且常合并严重并发症。足量抗生素治疗联合瓣膜置换术疗效较好。

  • 标签: 心内膜炎 布鲁菌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61岁,因活动后胸闷伴晕厥入院。入院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超声心动图探及右心室弥漫性占位病变,致右心室流入道和漏斗部变窄,致使左心室前负荷减少,心输出量下降,活动剧烈时因心输出量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发生晕厥,考虑该占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因此,行右心占位切除术+三尖瓣置换术,术后病理证实占位性质为血栓,符合Löffler心内诊断,同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预后较好。Löffler心内为罕见病,表现为晕厥并最终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更为罕见,该病例有助于加强临床医师对Löffler心内的了解。

  • 标签: 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晕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IE)住院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探讨该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IE的402例成人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基础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入院时实验室指标、累及瓣膜数量和位置、是否并发脓毒症、住院用药以及是否行心脏手术〕和相关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E住院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共有290例IE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非AKI患者198例,AKI患者92例,AKI发生率为31.7%;92例AKI患者中,AKI 1期46例(占50.0%),AKI 2期、3期46例(占50.0%)。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4(55,71)比55(46,63)〕,基础eGFR更低(mL·min-1·1.73 m-2:64.6±13.6比82.9±19.5),糖尿病患者比例和脓毒症发生率更高(16.3%比8.6%,38.0%比13.1%),需要更频繁地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25.0%比15.2%,82.6%比63.1%,58.7%比24.2%),尿常规异常(血尿或蛋白尿)的比例更常见(35.9%比22.7%),血培养阴性率更高(73.9%比51.5%),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率和心脏手术率更低(22.8%比40.4%,60.9%比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性别、累及瓣膜的数量和位置、入院时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30.4%比8.6%,P<0.01);且AKI 2期、3期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AKI 1期患者(43.5%比17.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eGFR低〔风险比(HR)=0.136,95%可信区间(95%CI)为0.066~0.280〕、并发脓毒症(HR=6.100,95%CI为2.394~15.543)、频繁使用NSAIDs(HR=2.990,95%CI为1.184~7.546)和造影剂(HR=3.153,95%CI为1.207~8.238)是IE住院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8(95%CI为0.833~0.943,P<0.01),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0.9%。结论基础eGFR低、并发脓毒症、频繁使用NSAIDs和造影剂是IE住院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IE住院患者发生AKI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感染性心内膜炎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感染性心内可继发感染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易被忽视和误诊,通常因血管破裂导致患者死亡。感染性动脉瘤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可短期内突然出现,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例患者为青少年,无血管基础疾病,心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感染得到控制准备出院时,突发感染性动脉瘤,经及时发现治疗后,病情缓解。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感染性动脉瘤的认识。

  • 标签: 动脉瘤,感染性 感染性心内膜炎 继发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IE)和左心I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右心I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IE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病原学、治疗及短期临床转归,并与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左心IE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纳入64例右心IE和62例左心IE患者。与左心IE组相比,右心IE组先天性心脏病更常见(75.0%比50.0%,χ2=8.416,P=0.004),更容易出现较大的赘生物(≥20 mm)(50.0%比14.5%,χ2=17.602,P<0.001)。不同于左心IE赘生物多累及心脏瓣膜,右心IE心室内膜赘生物更常见(53.1%比3.2%,χ2=38.422,P<0.001)。在右心和左心IE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均是草绿色链球菌(37.5%和46.8%),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右心IE组中更常见(15.6%比4.8%,χ2=3.960,P=0.047)。右心IE组中88.9%(8/9)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敏感。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和术后4~6周的抗感染治疗。左心IE组比右心IE组更容易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29.0%比12.5%,χ2=5.256,P=0.02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右心IE最常见的易患因素。草绿色链球菌是IE最常见的病原菌。相比于左心IE,在右心IE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常见,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短期临床转归。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右心 赘生物 病原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的临床特征、处理策略和母婴结局,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OVID、EMbase、ScienceDirect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取临床资料,分析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赘生物位置、血培养结果、治疗策略和母婴结局等。结果纳入15篇文献,共18例患者。患者年龄为(27.7±4.8)岁,发病孕周为(27.8±6.9)周。发热(14例)、咳嗽(12例)、贫血(8例)、气短或呼吸困难(8例)是最常见的症状。心脏听诊时7例可闻及杂音,其中6例为收缩期杂音,1例未明确杂音类型,5例明确心脏听诊无杂音。9例合并肺栓塞和5例合并心力衰竭。危险因素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10/18)和静脉药瘾史(6/18)。赘生物附着位置以三尖瓣居多(10/18),其次为肺动脉瓣(4/18)。血培养阳性率高(15/16),主要包括葡萄球菌(9/15)及链球菌(3/15)。处理策略上,多以剖宫产适时终止妊娠,针对心内方面,在应用足量足疗程抗生素的基础上,11例患者行心脏手术,术式主要包括赘生物清除术、瓣膜修复或置换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等,根据患者的孕周、病情和心肺功能等具体情况决定手术在终止妊娠之前、之后或同期进行。18例患者全部存活,新生儿1例死亡(妊娠28周时行剖宫产分娩,因重度窒息死亡)。产妇随访情况基本良好。结论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临床少见且病情复杂,需及早诊断并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给予足量足疗程抗生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及终止妊娠的时机,对于母婴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妊娠并发症,心血管 心内膜炎,细菌性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鹏 宋雷 高晓津 王水云 宋云虎 乔树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北京 100037,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北京 100037,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成人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感染性心内(IE)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2006年8月至2018年6月阜外医院收治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7 427例, IE患者668例,其中HCM合并IE者1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描述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征、超声心动图发现、治疗及出院转归等。结果HCM合并IE发生率为0.19%,在HCM患者中IE的发病率为0.15/1 000人年;HCM合并IE 14例患者中男性占11例,发热及心脏杂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功能不全(12/14)及细菌性栓塞(8/14)为最常见并发症;致病微生物均为革兰阳性球菌,以链球菌最常见(5/8);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21.2±2.7)m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重,14例均有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最多分布于二尖瓣前叶(12/14),体循环栓塞(8/14)及瓣叶损害(12/14)发生率高;好转出院10例,其中8例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2例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院内死亡。结论HCM合并IE发生率低,HCM合并IE患者细菌性栓塞及瓣叶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且住院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外科手术是治疗HCM合并IE成功的基石。

  • 标签: 心内膜炎 心肌病,肥厚型 感染 细菌
  • 简介:摘要肝硬化合并感染性心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尤其是无乳链球菌所致感染性心内,国内鲜有报道,但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多伴有致命性并发症,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本例患者既往肝硬化病史诊断明确,发病初期并无感染性心内的典型临床表现,直至出现脑干梗死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后才明确诊断,而且诊疗过程中出现了脑干梗死、消化道出血和药物热等多种并发症,通过回顾分析该病例的诊疗经过,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硬化 无乳链球菌 心内膜炎,细菌性 脑干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感染性心内(IE)赘生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7月至2017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IE者46例,另以同期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SLE患者32例作为对照。比较其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32例SLE患者中,23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检出率为71.9%;9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呈瓣叶增厚。46例IE患者中,39例检出心脏赘生物,检出率为84.7%,7例心脏超声图像提示瓣叶增厚,两组心脏赘物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对赘生物长径及瓣周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早期快速发现SLE诱发的瓣膜受累时特征性的疣状赘生物,为IE及SLE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感染性心内膜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ano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的2例Danon病患者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电镜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1岁和19岁,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心内心肌活检镜下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肥大,细胞空泡样变性,心肌细胞中央可见窗格状透明区域,细胞核增大、深染、畸形,部分心肌细胞内可见脂褐素。超微结构特征性表现为糖原聚集。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为:LAPM2基因移码突变(c.973delC)和半合子插入突变(c.719_721dupAGC)。结论Danon病是一种罕见的LAMP2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以肥厚型心肌病为典型临床表现。心肌细胞空泡变性是典型组织学特征,心肌细胞内糖原颗粒异常聚积为超微结构特征,结合LAMP2基因突变即可确诊Danon病;熟悉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可避免漏诊。

  • 标签: 心肌病, 肥厚性 溶酶体相关膜蛋白质2 Danon病
  • 简介:摘要缺陷乏养菌是感染性心内少见但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因培养和鉴定困难,常被误诊和漏诊。现报道2例男性晚发型人工瓣膜心内患者,其中1例为血培养和瓣膜培养缺陷乏养菌均阳性,1例仅为血培养缺陷乏养菌阳性,均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鉴定为缺陷乏养菌,经治疗后好转。提示MALDI-TOF MS可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精准地识别缺陷乏养菌感染。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缺陷乏养菌 心内膜炎,细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性心内(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术后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相关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凝血功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IE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38例IE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Th17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sICAM-1及凝血功能指标[可溶性P-选择素(P selectin,sP-SLT)]浓度,并对两组间相关指标的浓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IL-17及IL-21浓度[(29.88±6.49)、(14.89±3.31)、(21.89±3.01)、(563.26±67.36)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6.56±4.11)、(7.52±2.34)、(12.91±1.01)、(423.38±56.4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30、10.74、17.20、49.48,P均<0.05)。观察组术前血清sICAM-1、sP-SLT浓度[(1 247.57(581.39,1794.66) μg/L、(60.29±6.61)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837.28(405.68,954.47) μg/L、(27.37±5.5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37、t=22.30,P均<0.05)。术后感染性心内患者血清IL-1β、IL-6、IL-17及IL-21浓度[(16.19±4.07)、(7.73±2.40)、(13.83±0.94)、(425.33±52.12) ng/L]较术前[(29.88±6.49)、(14.89±2.31)、(21.89±3.01)、(563.26±67.36) ng/L]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2、13.25、15.76、9.98,P均<0.05)。术后感染性心内患者血清sICAM-1、sP-SLT1浓度[(901.46(472.15,1 276.58) μg/L、(30.70±5.31) mg/L]较术前[(1 057.26±463.06) μg/L、(60.29±6.61) m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16、t=21.51,P均<0.05)。结论在IE患者中Th17相关因子、sICAM-1及sP-SLT呈高浓度表达,同时术后上述因子浓度降低,提示以上因子可能作为辅助诊断、评估IE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因子。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Th17相关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细胞心内作为新型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离新鲜猪心内,用包含DNase Ⅰ、RNaseA的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细胞液进行消化,获得去细胞心内材料,并检测其形态学和力学特征。将去细胞心内内表面接种CD34+骨髓干细胞构建小口径血管,连接脉冲生物反应器,研究其在模拟动态状态下对细胞的黏附力。结果去细胞液可完全去除材料中的细胞成分,去细胞心内与新鲜心内弹性模量分别为(2.35±0.41) MPa和(2.13±0.36) MPa(n=3,P>0.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良好的力学顺应性。对CD34+骨髓干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在脉冲生物反应器下培养,当灌注压为40 mmHg(1 mmHg=0.133 kPa)时脱落细胞数为(15.84±4.22)×102(n=3,P>0.05),对比10、20 mmHg时无显著增加,细胞在去细胞心内表面存留较好,并形成完整、融合的细胞单层。结论去细胞心内具有独特表面形态结构和良好的力学顺应性等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在动态血流下对CD34+细胞黏附和存留,可作为有用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材料。

  • 标签: 去细胞心内膜 小口径血管移植物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以去细胞心内/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并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初步观察内皮化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新鲜猪心脏去细胞心内作为内层,猪主动脉弹力纤维微颗粒多孔支架为外层;分层仿生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提取骨髓间充质中的CD34+细胞,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种植于支架内表面,1周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荧光染色,扫面镜观察其内皮化效果。结果制备得到外径为4 mm,内径为3 mm,厚0.5 mm的管状多孔支架。支架外层孔径为25~100 μm,孔隙度为70%;内层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1周后,生物支架内皮样细胞覆盖率>90%。结论以去细胞心内/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可以初步获得满意的内皮化效果,可以应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

  • 标签: 去细胞心内膜 组织工程 内皮化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