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耐药的局灶性癫痫患儿是否也使用与认知控制相关的脑来帮助阅读。方法选择在2011~2014年间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被诊断为耐药的局灶性癫痫的患者(8~20岁)。在执行动词联想任务包括语言、认知控制和正式阅读评估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用功能连接分析的方法分析阅读得分与前扣带回(ACC)的脑功能连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81例潜在患者中纳入符合标准的13例儿童(7例女性)。癫痫发作年龄在0~13岁,研究时平均年龄为(12.66±3.17)岁。癫痫患者的智力和文字阅读能力处于平均水平。阅读得分与前扣带回(ACC)与情绪处理相关脑(右杏仁核)、学习和语言处理脑(左小脑)、视觉处理脑之间的脑功能连接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了前扣带回(ACC)在药物难治性癫痫甚至致痫灶位于语言相关脑患儿中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片和皮瓣是创面修复的常用工具,但切取皮片和皮瓣就会对供造成损伤。若忽视供处理就会导致供出现各种既影响美观又影响功能的问题,故在选择皮片或皮瓣时,应将供处理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切勿因片面追求受修复效果而忽视给供造成的不良后果,务必综合权衡供、受的利与弊,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修复效果作为皮片或皮瓣选择的基本要求。从创面美容修复理念考量,还应考虑到如何实现供的美容修复。近些年,皮片和皮瓣供的处理受到普遍关注,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距离美容修复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组织本专题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国内在供美容修复方面的相关工作,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对供的美容修复更进一步的重视。

  • 标签: 皮肤移植 外科皮瓣 供皮区 供瓣区 美容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中心和边缘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结直肠癌肿瘤标本,以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肿瘤中心淋巴管密度和边缘淋巴管密度,以了解结直肠癌不同区域的淋巴管生成情况,同时分析肿瘤不同区域淋巴管密度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与肿瘤边缘淋巴管相比,肿瘤中心淋巴管通常表现为体积更小的闭塞状和不规则状。结直肠癌肿瘤中心淋巴管密度与肿瘤大小(t=2.673,P=0.009)、组织学分级(t=-2.296,P=0.023)及患者的预后(χ2=4.386, P=0.036)均有关,而肿瘤边缘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t=-4.053,P<0.001)、肿瘤分期(t=4.740,P=0.004)及患者的预后(χ2=5.806, P=0.016)均有关。结论肿瘤边缘淋巴管生成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中心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肿瘤生长及分化密切相关;肿瘤边缘和中心淋巴管生成对于结直肠癌的发展及预后均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淋巴管生成 预后
  • 作者: 郑王虎 李超 孙荣昊 税春燕 汪旭 何天琪 蔡永聪 宁玉东 姜健 覃纲 周雨秋 刘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5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 四川省肿瘤研究所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成都 61004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泸州 646200,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 四川省肿瘤研究所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成都 610041,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 四川省肿瘤研究所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成都 610041;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61004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泸州 646200
  • 简介:摘要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主要的转移方式,其中,中央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常见转移区域,文献报道微小乳头状癌中央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4.1%~64.1%。目前国际上,在术前评估颈部淋巴结为阴性(cN0)的PTC手术治疗过程中,中央淋巴结是否行预防性颈清扫尚存争议。中央淋巴清扫(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可以根治区域淋巴结,但是同时会显著提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关于中央淋巴结亚的研究逐步增多,目的在于让我们对于中央淋巴结转移规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PTC患者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个体化治疗。淋巴结亚研究对详细认识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为PTC患者CLND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回顾和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cN0 PTC是否行预防性CLND的现状,中央淋巴结及其亚的解剖范围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供瓣较佳的美学修复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120例患者,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龄3~60岁,清创后创面面积或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8.0 cm×3.5 cm~24.0 cm×18.0 cm。20例患者面颈部瘢痕采用扩张皮瓣修复,其中头皮瓣4例、锁骨上皮瓣8例、胸三角皮瓣4例、斜方肌肌皮瓣4例。选择理想供瓣皮瓣修复40例患者创面,其中采用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或瘢痕20例,交腹股沟皮瓣修复儿童足部皮肤缺损或瘢痕10例,大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创面10例。采用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修复50例患者创面,其中接力皮瓣36例,包括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8例,髂腹股沟皮瓣或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8例及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供瓣20例;股前外侧游离分叶皮瓣修复9例;改良V-Y推进背阔肌肌皮瓣修复5例。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10例患者供瓣。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6.0 cm×4.0 cm~30.0 cm×20.0 cm。观察术后及随访时皮瓣、肌皮瓣及皮片成活情况,供瓣修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采用扩张皮瓣修复患者皮瓣远端皮缘0.5 cm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愈合;1例采用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修复患者的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尖端血运障碍,经二次手术清创、重新缝合后完全愈合;其余皮瓣或肌皮瓣均存活良好。术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及自体刃厚皮成活,颜色及质地良好。随访3个月~4年,供瓣区外观良好,仅有线性瘢痕,功能恢复良好;供皮无瘢痕增生,仅有散在色素沉着。结论根据各种供瓣的特点,术前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皮瓣预扩张、选择理想供瓣、优化皮瓣设计或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供瓣,在修复目标区域的同时,将供瓣的功能及外观损伤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供瓣美容修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美容技术 修复外科手术 供瓣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代谢物质的变化,探讨PD患者丘脑MRS比值与临床Hoehn &Yahr分级评分量表(H-Y分级)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30例确诊的PD患者和24名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D组和对照组,并对PD组30例患者进行H-Y分级和UPDRS评分。使用Philips Achieva TX 3.0 T MR成像系统多体素1H-MRS技术对研究对象的双侧丘脑进行检测,获取相应代谢物比值及谱线信息。探讨PD组丘脑MRS比值与临床H-Y分级的关系,并比较其与UPDRS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左、右侧丘脑NAA/Cr、Cho/Cr、NAA/Ch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症状严重侧与对侧丘脑NAA/Cr、Cho/Cr值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 0.05)。(2) PD组症状重侧丘脑NAA/Cr值与NAA/Cho值,以及对侧的NAA/Cr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早、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症状重侧NAA/Cr、NAA/Cho及对侧NAA/Cr比值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PD患者症状重侧NAA/Cr值在病情进展中存在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D患者症状重侧丘脑NAA/Cr值与H-Y分级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症状重侧丘脑NAA/Cho值、对侧丘脑的NAA/Cr值及Cho/Cr值与H-Y分级存在中等强度负相关性。(4)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的症状重侧丘脑NAA/Cr值与UPDRS评分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NAA/Cho值与UPDRS评分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对侧的NAA/Cr值与Cho/Cr值与UPDRS评分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结论1H-MRS能够无创性检测出丘脑神经功能的减低,并与帕金森病症状体征的不对称性进展具有密切关系,能够为帕金森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MRS相关代谢物比值与H-Y分级和UPDRS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反映病情程度及分期上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丘脑 质子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甲状腺手术的规范化普及和新技术应用,术后喉神经和旁腺损伤等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得以明显下降,而对诸如颈部不适感和切口瘢痕等颈前功能损伤的关注越发突显。本文结合临床实践,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颈前功能损伤的表现和机理,探讨常见术式对颈前功能的影响,分享在颈前功能防护对策方面的经验,旨在提高对颈前功能保护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颈前区功能保护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脾边缘淋巴瘤(SMZL)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由于病例数较少,缺少专门针对SMZL的大宗临床前瞻性随机试验,目前其治疗方案主要参考其他惰性淋巴瘤及专家共识。无症状的患者通常可等待观察,有症状患者的传统治疗包括脾切除和单纯化疗。近年来利妥昔单抗取得较好的疗效,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线治疗方案。随着对各种淋巴瘤分子学病因的逐步明确,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已在低级别淋巴瘤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少量SMZL患者。文章将对SMZL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脾边缘区淋巴瘤 脾切除术 淋巴瘤,非霍奇金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桥小脑角囊性占位容易压迫脑神经、小脑、脑干等结构,导致脑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脑积水等一系列严重症状,若发生急性肿瘤卒中,甚至会危及生命。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手术切除是最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完备的术前评估和精细的镜下操作是完整切除肿物并保留患者神经功能的可靠保障。

  • 标签: 桥小脑角区 囊性肿物 血管母细胞瘤 乙状窦后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技术联合术中唤醒麻醉在Broca胶质瘤患者语言功能定位中的作用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Broca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2例。术前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重建语言皮质激活区域和皮质下传导通路,术中在唤醒麻醉下通过直接电刺激技术定位语言皮质和皮质下传导通路,并在术中磁共振、实时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行肿瘤切除。根据肿瘤是否侵犯中央前回腹侧部(vPMC)将患者分为未侵犯vPMC(仅侵犯额下回后部)组24例,侵犯vPMC组18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定位情况和疗效。结果42例患者均完成术中语言功能定位,34例(81.0%)至少有1个阳性定位点;3例(7.1%)在定位过程中出现癫痫局灶性发作。25例患者肿瘤为全切除,17例为非全切除。术后病理学证实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Ⅱ级者23例,Ⅲ级者14例,Ⅳ级者5例。术后1个月内(近期)16例(38.1%)患者有语言功能障碍,其中12例3个月内恢复,4例(9.5%)未恢复。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84个月(中位数为24个月),14例出现肿瘤进展,其中11例死亡。与未侵犯vPMC组比较,侵犯vPMC组肿瘤的WHO级别高(P=0.011),术后近期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比率高[分别为10/18、25.0%(6/24), P=0.044],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8.4±5.2)个月、(80.7±3.2)个月]和总生存期[分别为(38.8±5.8)个月、(80.8±3.2)个月]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多模态技术联合术中唤醒麻醉治疗Broca胶质瘤有助于在最大化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患者的语言功能。其中肿瘤侵犯vPMC比仅侵犯额下回后部者引起近期语言功能障碍率更高,预后更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Broca区 唤醒麻醉 语言功能区定位 多模态技术
  • 作者: 刘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门诊部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4
  • 简介:摘要口腔种植治疗需考虑的美学要素包含白色、粉色两部分。粉色美学要素需考虑软组织的美学处理,这是口内美学区域牙列缺损种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对种植修复后的美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临床医师需对口内美学区域的软组织美学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控。软组织美学主要体现于牙龈曲线,牙龈曲线的美学设计需考虑牙弓位置、中线等整体因素以及牙龈曲线的高度、倾斜度、形态等局部因素。口内美学区种植治疗的软组织美学决策需考虑软组织缺陷是否影响微笑的美学效果、是否需行软硬组织增量或减量处理以获得接近天然的软组织美学状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修复重建手术中供瓣的选择及其继发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8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瘢痕挛缩畸形患者62例、皮肤肿瘤患者1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20例、慢性创面患者25例,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3~89岁。根据创周条件或创面大小、形状合理设计皮瓣;瘢痕畸形的整复首选供瓣的预扩张技术;供瓣周边条件的充分利用;远位皮瓣修复,以次要部位替代重要部位4种修复策略在组织修复重建的同时对供瓣进行良好修复,其中供瓣采用直接缝合或周边皮瓣、远位皮瓣修复。本组创面大小为3.0 cm×2.0 cm~20.0 cm×18.0 cm,皮瓣面积为3.5 cm×2.0 cm~25.0 cm×22.0 cm。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愈合情况、供受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22例患者创面采用上述4种修复策略共计148个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受及供瓣愈合良好。随访3~36个月,受及供瓣区外形、功能均良好。结论结合创面具体情况及供瓣周边组织的解剖学结构,灵活个性化进行整体手术设计,才能达到良好修复创面的同时降低供瓣二次损伤的目的。

  • 标签: 外科皮瓣 供瓣区 受区 修复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锡林浩特市畜产品从业人员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暴露因子和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18年在内蒙古畜产品加工区的锡林浩特市,选择不同类型和规模牛羊屠宰加工相关企业的员工,以及从事畜产品收购、贩运、市场交易、街头屠宰等活动的个体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抽中的企业进行整群调查,对个体从业人员采用市场内寻找和义诊招募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重点包括基本情况、发病情况、工作工种以及工作习惯,并采集调查对象血清进行检测。对布病血清检测阳性病例的工作习惯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15家牛羊屠宰加工企业371名工人,其中24人血清检测阳性;调查个体从业人员219人,其中38人血清检测阳性。不同工种中,企业工人共涉及10个工种,其中死羔处理工人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6.67%(4/15),其次是剔骨肉工人,阳性检出率为14.71%(15/102)。个体从业人员涉及10个工种,其中剔骨肉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0.00%(6/12);其次是处理死羔,阳性检出率为33.82%(23/68)。危险因素调查结果,企业工人调查了13种工作习惯,有5种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嘴刁工具、划伤皮肤、不戴帽子、污染全身和污染头面;对个体从业人员调查了12种工作习惯,有5种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不戴口罩、下班后不洗澡、污染四肢、污染头面和饭前不洗手。结论从事剔骨肉和死羔处理工种感染布病风险较高,个体和企业工人均有一些工作习惯,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今后应加强宣传教育以及行为干预措施。

  • 标签: 布鲁菌病 高发区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House-Brackmann(H-B)分级]。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8例行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1例行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3例仅行肿瘤切除,其中1例患者因肿瘤扩展到颅底不能完全切除。9例患者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的主干或主要分支,切除肿瘤后面神经完整;1例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终末支,术中部分粘连严重小分支被切断;1例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中未发现面神经总干且找不到神经断端,故未行神经移植;1例由于术中无法将面神经的主干与肿瘤分开,神经切断后同时行神经移植术。术前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Ⅱ级1例,Ⅴ级1例。术后随访1年复查面神经功能H-B 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为神经移植患者,Ⅴ级1例为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维持原状。结论腮腺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术前不易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

  • 标签: 腮腺区 面神经 神经鞘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视野下对腹股沟后壁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探讨腹腔镜下后入路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要点与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所完成的1500例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手术(LIHR)的视频资料,来对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手术路径、解剖标志、操作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1500例LIHR手术中,TEP方式为660例,TAPP方式为840例。TEP手术和TAPP手术具有不同的手术入路;两种方式的手术区域都在腹膜前间隙(包括Retzius和Bogros间隙);两种手术方式需要辨认相同的解剖标志:如耻骨梳韧带、腹壁下血管、精索结构或子宫圆韧带、Doom三角、死亡冠、髂外血管以及股外侧皮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等结构;两种手术方式均需要分离出足够大的腹膜前间隙范围,并正确分离处理疝囊,完成精索去腹膜化,使用10 cm×15 cm的聚丙烯网片完全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包括内环、直疝三角及股环)。结论TEP及TAPP手术都是LIHR的有效的修补方式,熟悉腹腔镜视野下腹股沟后壁的解剖特点,有利于缩短LIHR的学习曲线并更好的掌握该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区 解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右侧桥小脑角良性蝾螈瘤影像学表现1例。患儿男,3岁,MRI表现为右侧桥小脑角见边界清晰类椭圆形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病理诊断:良性蝾螈瘤。

  • 标签: 肿瘤 儿童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