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P<0.01)。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除颤导线 导线故障 起搏参数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SCD)。一项给透析患者植入心脏复律颤器的试验,研究了一级预防性植入型心脏复律颤器(ICD)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透析患者所起到的预防死亡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埋藏式心律转复颤器(ICD)在心源性猝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ICD技术的发展,儿童ICD植入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ICD在应用指征、器械及植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现就儿童ICD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常见病种、适应证及ICD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心源性猝死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技术结合刮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2例微波消融辅助治疗骨盆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59.5±10.1)岁(范围:43~79岁)。手术方式选择微波消融、肿瘤刮、骨水泥填塞,当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影响负重弓时加钢板螺钉内固定重建。12例中8例在微波消融后行刮术、骨水泥填塞加钢板螺钉内固定,4例微波消融后行刮术、单纯使用骨水泥填塞。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功能评分。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SF-36评分,对随访>3个月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结果12例随访4~27个月,平均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中死亡7例,生存5例,6个月生存率81.8%,1年生存率为40.9%,2年生存率为27.3%;死亡患者生存时间为8.8个月(范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8.3%(1/1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个月。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1±21)min,术中出血(295±108)ml。12例术前VAS评分中位数为7.5(7,8)分,术后1周VAS评分5(4,5)分,术后3个月5(4,5.7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前SF-36评分中位数23(21,24.75)分,术后1周为47(46,54)分,术后3个月为50.5(47,55.2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中位数为20.5(16.25,21.75)分,其中优16.7%(2/12),良50%(6/12),可16.7%(2/12),差16.7%(2/12),总体优良率66.7%(8/12)。结论微波消融结合刮术治疗骨盆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选的骨盆转移瘤治疗方案。

  • 标签: 微波 骨盆 肿瘤转移 刮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在社会环境下使用自动体外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进行现场急救的54例危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国内公共场所应用AE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5年间国内公共场所使用AED现场急救54例临床病案从患者和AED使用者属性、AED临床性能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现场应用AED分析后,54例患者未发生院外发生心博骤停患者9例;发生心博骤停患者45例,脑复苏出院40例(88.9%),死亡5例(11.1%),其中1例为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在院内死亡。AED对可颤节律识别及颤建议的正确率为100%。对室颤电击成功率为97.22%,无脉性室速成功率为100%。数据显示不同品牌的AED在工作核心指标上均表现出临床有效性。施救者的操作水平影响着AED的电击关键时间,这些关键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P<0.05)。结论AED的电击决策和电击性能可靠、有效。加强人群培训,缩短电击关键时间,优化社会配置,加强运维管理可提高AED应用的整体效能。

  • 标签: 院前急救 院外心搏骤停 自动体外除颤器 公共场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门市区120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掌握电颤术现状,为全市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自动体外颤仪(AED)配备现状、120急救车颤仪配备现状、人员培训现状、急救人员对电颤术掌握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江门市区公共场所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颤仪(AED);江门市区120急救车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颤仪(AED),仅配备手动监护颤仪;被调查医院有70%的医院有对本单位的急救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基层医院的急救人员对电颤术技能掌握合格率(73.2%)显著低于二级以上医院的急救人员(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门市公共社区和120急救车均缺乏自动体外颤仪(AED);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电颤技能水平欠理想,尤其是基层单位急救医护人员,应加强规范培训。

  • 标签: 院前急救 自动体外除颤仪 电除颤 培训
  • 简介:摘要尘螨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隶属于蛛形纲无气亚门,主要包括屋尘螨、粉尘螨。作为室内最重要的变应原,尘螨的代谢物、排泄物、螨体等均可致敏,可诱发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与变应性鼻炎关系密切。本文对尘螨的分类、生物习性、生活史、分布特点、致敏性进行介绍。目前已有的螨措施主要分为物理性和化学性螨,可以显著降低环境中尘螨的浓度,然而其对变应性鼻炎症状的改善程度不一。本文同时对目前的螨措施及其效果等进行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颤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4%),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患者19例(35.2%)。使用WCD的主要适应证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 18例(35.2%),其次为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心脏性猝死(SCD)发生风险患者9例(16.7%)。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34) d,最长145 d。18例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内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穿戴过程中感觉不适主要为颤背心影响睡眠和无故报警。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到13次室颤发生,均予1次颤治疗成功转复。无1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ICD)结论WCD的中国临床观察性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WCD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患者SCD的预防、加强公众对WCD的认识提供了经验。

  • 标签: 除颤器 多中心研究 患者特点 使用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49例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9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视力、眼压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力高于治疗前、眼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高于参照组,眼压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手术治疗中,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术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视力水平,降低眼压,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白内障吸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3.9) kg/m2;随访时间1~44(19.2±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 min,术中测试颤阻抗(53.6±8.0) 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颤时间(12.9±1.7) 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结论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 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阻抗 心脏性猝死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华伟 宿燕岗 汤宝鹏 沈法荣 范洁 严激 李学斌 王景峰 李若谷 胡奕然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上海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20003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与心电生理科,乌鲁木齐 830011,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杭州 31001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昆明 65003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内科 100044,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广州 51012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 20003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分析其住院基线资料、植入资料(适应证、植入部位、术中参数特点、手术时间等)和随访信息(程控资料等)等情况。结果最后纳入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S-ICD且有稳定随访的111例患者,其中男89例(89/111,80.2%),年龄(47.2±16.6)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45.0%±16.6%。植入适应证中,一级预防39例(39/111,35.1%),二级预防72例(72/111,64.9%)。平均手术时间为(80.2±27.9) min,术中未记录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位随访158(54,362) d结果显示,27例(27/106,25.5%)患者共接受电颤治疗75次(最少1次,最多16次),其中22例(22/106,20.8%)患者接受51次恰当电颤治疗,9例(9/106,8.5%)患者发生24次不恰当电颤。不恰当电颤的主要原因为T波过感知。结论国内植入S-ICD患者的初步随访结果显示,S-ICD达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期终点。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推动了GIST的临床诊疗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GIST的诊断(包括术前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微创治疗、复发转移性GIST的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包括极高危GIST辅助治疗时限、术前治疗的干预时机)环环相扣,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陷阱和误区,一旦误入,除了给医者带来困境,更可致医疗资源浪费,甚至危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每位从事GIST诊疗的医师需要充分认识GIST的生物学特性和疾病发展规律,在诊疗工作中准确识别每一个可能的陷阱。本文从GIST诊疗的各个环节浅析可能存在的陷阱和误区,以期为推进更合理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靶向治疗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埋藏式自动心律转复颤器(ICD)植入病例的临床特点、植入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ICD植入的6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病因、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患儿年龄6岁5月龄~16岁2月龄,体重15.4~49.8 kg。其中3例为长QT综合征;1例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为肥厚性心肌病;另1例为心脏离子通道病。所有患儿植入前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病史,且药物治疗无改善。ICD植入后3例患儿出现术后电风暴,分别给予氯丙嗪、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后好转,并调整ICD参数(关闭抗心动过速起搏、上调颤阈值及颤能量),接受心理干预;另3例患儿术后即接受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并优化ICD参数设置,按需进行心理辅导,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术后继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密切随访。随访1个月~7年,至末次随访均存活,2例患儿曾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事件发生,ICD成功识别并颤成功。结论ICD植入术在儿童及青少年病例中具备可操作性,且能有效预防猝死发生。术后易出现电风暴, 合适的参数设置以及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配合、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降低电风暴发生率。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儿童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颤器(ICD)在预防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不良事件的处理及随访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植入ICD的19例患儿(男12例,女7例)既往住院及门诊资料,包括病史、ICD植入方式、ICD术后程序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及ICD恰当/不恰当放电和心室电风暴的处理,并做随访研究。结果共纳入19例患儿,植入术前均出现过1次或多次晕厥,植入ICD时的年龄为(12.30±2.08)岁,体质量为(40.00±13.93) kg。11例植入胸大肌下间隙,6例植入胸大肌筋膜下间隙,2例分别植入左侧腹部及左侧腋下。患儿术后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时间为3.2年(0.3~11.1年),患儿均存活,无电极断裂、脱位、静脉血栓、心脏穿孔、囊袋血肿、破溃、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2例(63.2%)患儿有放电治疗事件,包括10例(83.3%)恰当识别/治疗事件,2例(16.7%)不恰当识别/治疗事件,其中5例出现心室电风暴。7例(36.8%)ICD具有远程监测系统,其中4例(57.1%)监测到不良反应,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及时处理,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结论ICD是目前预防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最可靠的方法,需根据年龄、体质量和发育条件选择不同的植入方式;术后恰当/不恰当放电治疗事件,需及时明确病因、优化药物治疗、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

  • 标签: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心源性猝死 随访 儿童
  • 简介:摘要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适用于无法通过传统静脉方式植入颤导线的患者。2020年美国心律学年会上公布的PRARTORIAN研究和UNTOUCHED试验进一步证实了S-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尽管我国应用起步较晚,国内同仁一直积极开展S-ICD临床应用,以累积相关循证依据。我们应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继续推广S-ICD在国内的应用,希望更多有适应证的心脏性猝死高危风险患者因此获益。

  • 标签: 心脏性猝死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临床应用 述评
  • 作者: 戴研 陈柯萍 于海波 李若谷 许静 赵玲 范洁 李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200300,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30022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昆明 650034,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外科,上海 200433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二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发病急救情况、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ICD)植入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国内20家三甲医院选取满足ICD植入二级预防适应证的住院患者共389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年龄(57.6±15.8)岁,男269例(69.2%,269/389),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发病急救情况及接受ICD治疗情况,并分析学历、医保状况以及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对ICD植入情况的影响。结果389例患者中342例(87.9%,342/389)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心室颤动(室颤)发作。222例患者发病有目击者,其中112名(50.5%,112/222)目击者打电话给急救系统,急救中心达到现场的平均时间为(23.0±18.5)min。最终植入ICD患者305例(78.4%,305/389),未接受ICD治疗84例;其中30例(35.7%,30/84)患者为经济原因。与未植入ICD组相比,植入ICD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两组间患者的医保情况也有显著差异,植入ICD组有医保比例高(96.2%比81.3%,P<0.05),且医保报销金额明显增多(5.41万比2.69万,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及当地医保的支付金额与患者接受ICD治疗显著相关。结论国内的急救反应体系中存在急救反应时间过长的问题;对满足ICD植入二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尽管植入ICD的比例有所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低仍然是制约ICD植入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二级预防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S-ICD植入的患者共24例,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1±18)岁。回顾采集患者基础心脏疾病等信息,分析其临床特征;分析术前心电图筛查、植入技术方法、学习曲线特点、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分析截至2020年8月30日患者随访数据,初步评估S-IC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总计25例患者拟植入S-ICD,1例因未通过术前心电图筛查未植入,余24例经心电图筛查并植入S-ICD。基础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10例(10/24,41.7%)、肥厚型心肌病6例(6/24,25%)、离子通道疾病4例(4/24,16.7%)、缺血性心肌病1例(1/24,4.2%)及其他3例(3/24,12.5%)。手术学习曲线较短,手术时间为(55.0±18.7) min;按标准操作流程,术后短期无并发症。随访提示有17次事件,6次放电事件;其中4次正确处理,1次转复成功率100%;2次不恰当放电在程控处理后随访无不恰当放电再发,提示S-ICD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论就本中心数据来看,S-ICD植入技术具有较短的学习曲线,短期并发症相对少见且安全有效,对于适应证人群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安全性 有效性 单中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