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剖宫产手术产妇92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研究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两组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刻VAS评分、睡眠时间,统计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刻血清5-羟色胺、血清泌乳素浓度,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时刻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睡眠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血清5-羟色胺、血清泌乳素浓度水平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血清5-羟色胺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血清泌乳素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实施手术室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产后泌乳,值得推广。

  • 标签: 硬膜外自控镇痛 静脉镇痛 效果 不良反应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与静脉镇痛在胃癌根治性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胃癌根治术中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术后24 h疼痛评分,次要结果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有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英文4篇,中文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脉镇痛组相比,硬膜外镇痛术后24 h静息状态(WMD=-0.74,95%CI:-1.35~-0.13,P=0.02)、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较低(WMD=-1.5,95%CI:-1.95~-1.05,P<0.001),术后恶心、呕吐(RR=0.32,95%CI: 0.18~0.58,P<0.00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病率(RR=0.50,95%CI:0.29~0.85,P=0.01)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7,95%CI:0.38~1.96,P=0.73),但低血压的发生高于静脉镇痛组(RR=3.27,95%CI:1.28~8.32,P=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WMD=-14.01,95%CI:-22.85~-5.17,P=0.002)、术后住院时间(WMD=-0.69,95%CI:-0.90~-0.49,P<0.001)均短于静脉镇痛组。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镇痛的选择,硬膜外镇痛无论是静息还是动态时镇痛效果均优于静脉镇痛,虽会增加术后低血压发病率,但与肺部并发症、恶心呕吐的等并发症减少有关,并且具有促进胃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

  • 标签: 胃肿瘤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胃切除术 硬膜外镇痛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诸暨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住院分娩的产妇11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处理;观察组55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程时间、镇痛效果、分娩结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活跃期时间(231.76±82.08)min、第二产程时间(63.94±22.56)min、总产程时间(309.42±120.15)min,均短于对照组[(275.62±85.31)min、(91.05±26.27)min、(380.84±121.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8、5.806、3.098,P=0.007、0.001、0.003);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满意度为100.00%(55/55),高于对照组的83.64%(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2,P=0.002);观察组阴道出血量(241.62±30.54)mL、镇痛显效时间(62.80±11.96)s,均优于对照组[(270.55±40.83)mL、(135.18±20.7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8、22.429,P=0.001、0.001);观察组顺产率为87.27%(48/55),高于对照组的70.91%(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3,P=0.035);观察组新生儿窘迫发生率为1.82%(1/55)、窒息发生率为3.64%(2/55),均低于对照组的12.73%(7/55)、16.36%(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4.950,P=0.028、0.026)。结论在分娩镇痛中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可缩短产程且镇痛效果满意,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状况。

  • 标签: 麻醉和镇痛 麻醉,硬膜外 分娩 分娩过程 自然分娩 妊娠结局 婴儿,新生 窒息,新生儿
  • 简介:摘要分娩会对产妇产生严重的疼痛,许多产妇希望在分娩过程中进行疼痛管理,但分娩镇痛有其医学适应证。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产妇的要求是一个充分的医疗指征,以减轻分娩期间的疼痛。硬膜外镇痛越来越多被用于分娩中的疼痛缓解。母乳喂养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母乳喂养对婴儿在短期和长期内的益处现在已得到充分证实。尽管目前分娩时已广泛使用硬膜外镇痛,但产科和麻醉提供者尚未就分娩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达成共识。本文旨在阐述分娩时镇痛与母乳喂养的关系。

  • 标签: 硬膜外镇痛 母乳喂养 分娩阵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3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均自愿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10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恒速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同时对2组进行模拟试验,记录背景剂量与追加剂量,2组泵出药液的速度、时间及浸润的面积;记录2组术后6、12、24、48 h切口痛及宫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2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记录2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模拟试验显示1、5 min浸润面积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0.00 ± 14.14)、(334.00 ± 2.83)cm2和(65.00 ± 7.07)、(137.50 ± 3.5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814、61.376,P<0.05或0.01);观察组术后6、12 h切口痛VAS评分分别为(2.36 ± 1.05)、(2.42 ± 0.9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2 ± 1.09)、(3.1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425、3.331,P<0.01);观察组术后6、12、24 h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3.92 ± 1.14)、(3.84 ± 1.18)、(2.48 ± 1.0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6 ± 1.42)、(4.34 ± 1.30)、(3.80 ± 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9、2.008、5.004,P<0.01或0.05);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2.66 ± 0.80)、(2.23 ± 0.68)、(2.22 ± 0.7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4 ± 1.05)、(4.48 ± 0.71)、(3.36 ± 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296、15.536、7.534,P<0.01);观察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分别为(2.28 ± 1.36)、(0.90 ± 0.6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4.62 ± 1.61)、(0.62 ± 0.5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847、2.439,P<0.01或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5.92 ± 1.37)分,优于对照组的(2.34 ± 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856,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如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00%(1/50)、4.00%(2/50)、4.00%(2/50),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16.00%(8/50)、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59、4.000、5.005,P<0.05)。结论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加快了产妇术后康复,值得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剖宫产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脉冲式 术后宫缩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3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均自愿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10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恒速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同时对2组进行模拟试验,记录背景剂量与追加剂量,2组泵出药液的速度、时间及浸润的面积;记录2组术后6、12、24、48 h切口痛及宫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2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记录2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模拟试验显示1、5 min浸润面积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0.00 ± 14.14)、(334.00 ± 2.83)cm2和(65.00 ± 7.07)、(137.50 ± 3.5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814、61.376,P<0.05或0.01);观察组术后6、12 h切口痛VAS评分分别为(2.36 ± 1.05)、(2.42 ± 0.9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2 ± 1.09)、(3.1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425、3.331,P<0.01);观察组术后6、12、24 h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3.92 ± 1.14)、(3.84 ± 1.18)、(2.48 ± 1.0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6 ± 1.42)、(4.34 ± 1.30)、(3.80 ± 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9、2.008、5.004,P<0.01或0.05);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2.66 ± 0.80)、(2.23 ± 0.68)、(2.22 ± 0.7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4 ± 1.05)、(4.48 ± 0.71)、(3.36 ± 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296、15.536、7.534,P<0.01);观察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分别为(2.28 ± 1.36)、(0.90 ± 0.6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4.62 ± 1.61)、(0.62 ± 0.5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847、2.439,P<0.01或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5.92 ± 1.37)分,优于对照组的(2.34 ± 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856,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如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00%(1/50)、4.00%(2/50)、4.00%(2/50),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16.00%(8/50)、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59、4.000、5.005,P<0.05)。结论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加快了产妇术后康复,值得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剖宫产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脉冲式 术后宫缩痛
  • 简介:摘要将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采用分娩镇痛方式行瘢痕子宫阴道试产(TOLAC)的120例产妇,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间断给药组和持续给药组,各60例,年龄分别为(35.1±4.4)和(35.4±4.6)岁,身高分别为(165.2±4.3)和(165.9±5.3)cm,体重分别为(67.6±5.7)和(69.2±5.2)kg。均于TOLAC宫口开2 cm时予蛛网膜下腔注射0.3%罗哌卡因1 ml,然后间断给药组每60分钟予硬膜外单次注射8 ml芬太尼(2 μg/ml)与0.1%罗哌卡因混合液,持续给药组每小时硬膜外匀速注入8 ml芬太尼(2 μg/ml)与0.1%罗哌卡因混合液,两组产妇自控镇痛剂量均为8 ml/次,间隔时间15 min。间断给药组和持续给药组产妇自控镇痛次数分别为(1.10±1.05)和(2.78±2.30)次,罗哌卡因总量分别为(47.2±26.0)和(64.1±31.6)mg,芬太尼总量分别为(944.0±500.1)和(1 282.1±631.5)μg。间断给药组和持续给药组分娩镇痛240 min后改良Bromage评分0~3级者分别为11(9%)和9例(8%)、42(35%)和24例(20%)、6(5%)和16例(13%)、1(1%)和11例(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3分者,分娩镇痛后5 min时分别为29(48%)和31例(52%)、13(22%)和11例(18%)、35(58%)和29例(48%)、13(22%)和14例(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后240 min时分别为51(85%)和51例(85%)、6(10%)和0例(0)、1(2%)和7例(12%)、2(3%)和2例(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间断硬膜外给药较持续硬膜外注射用于瘢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罗哌卡因及芬太尼用量较低,自控镇痛次数较少,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率更低。

  • 标签: 镇痛 产科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 镇痛 硬膜外
  • 作者: 魏李梅,姚敏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1-17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3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产科,福建三明365000
  • 简介:目的:分析护硬膜外分娩镇痛与发热的关系。方法:在医院内选择900例分娩产妇,同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镇痛组与对照组,其中镇痛组450例,对照组450例。2组孕妇年龄、孕周、阴道检查次数、破膜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镇痛组的患者在产时发热情况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的病人,身体恢复情况也较为良好。(P>0.05)结论:镇痛组的总产程长于对照组,硬膜外分娩镇痛与发热具有直接关系,可以减轻产妇在产后出现的疼痛现象,可以在产科临床当中推广并应用。

  • 标签: 分娩镇痛;硬膜外;发热;人工破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检索语种为英文。收集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指标包括: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率;新生儿出生1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由2位研究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1 578例孕产妇,其中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794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组784例。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相比,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孕产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升高(P<0.05),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瘙痒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1及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但在严密监测下使用,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哌啶类 镇痛,病人控制 镇痛,硬膜外 分娩疼痛 Meta分析
  • 作者: 周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8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3期
  • 机构: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重庆涪陵408000
  • 简介:随着国内二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剖宫产率越来越高,术后镇痛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剖宫产术后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在于:切口痛、子宫阵发性宫缩疼痛、炎性疼痛。剖宫产术后镇痛不佳属于产妇对产科护理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导致有害信号持续传入,增加疼痛的敏感性,逐渐从急性疼痛进展为慢性疼痛。持续性疼痛会兴奋产妇交感神经系统,进而产生高血压、紧张等生理变化,使产生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出现睡眠障碍,对产妇术后恢复以及母乳喂养产生影响。故术后应用合理镇痛模式十分重要。

  • 标签: 剖宫产;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术后均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进行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内,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先上升后下降,且观察组术后4、8、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35%,12/62)与对照组(29.30%,17/5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54%(58/62),高于对照组的74.14%(43/58),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全身麻醉开胸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显著,患者心血管系统平稳,使用后不良反应较少,且满意度较高。

  • 标签: 开胸手术 硬膜外 全身麻醉 舒芬太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通过硬膜外针直接注射与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两种方式对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9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80例健康待产妇,年龄(27.1±3.0)岁,年龄范围为20~32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针组和硬膜外导管组,每组40例。通过硬膜外针与硬膜外导管分别对两组产妇进行分娩镇痛,记录比较两种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及对产妇与胎儿的影响。结果硬膜外针组最终有36例产妇纳入研究,硬膜外导管组最终有35例产妇纳入研究。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针组疼痛缓解时间[(9.27±5.40)min]与感觉达到平面T10的时间[(7.35±4.76)min]均快于硬膜外导管组[(12.12±4.12)min、(11.00±3.3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与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针麻醉镇痛效果和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均优于导管麻醉,且不影响分娩镇痛质量,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及安全性。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膜外针 硬膜外导管 镇痛起效时间 麻醉
  • 简介:摘要虽然硬膜外镇痛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分娩镇痛方法,但仍有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会导致部分孕妇发热。硬膜外镇痛相关母体发热(epidural-related maternal fever,ERMF)与母婴不良结局相关,其机制尚未明确。文章主要通过对镇痛前妊娠与分娩的炎症状态、硬膜外镇痛操作、硬膜外镇痛的药物、镇痛后母体应激变化以及母体体温调节异常等方面介绍ERMF的机制,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ERMF的机制提供研究方向。

  • 标签: 发热 硬膜外阻滞 分娩镇痛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后早期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取待产妇90例,年龄20~3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初次妊娠,单胎足月,孕38~41周,根据是否选择分娩镇痛将其分为2组:分娩镇痛组(LA组,n=38)和常规分娩组(L组,n=52)。LA组待宫口开至3~4 cm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于入产房时、产后1、2及3 d时测定机械痛阈。于宫口开至3 cm(T1)、宫口开全(T2)、产后12 h(T3)、产后24 h(T4)及产后48 h(T5)时进行VAS评分。记录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产后2 h宫内出血量。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及10 min时Apger评分。结果最终L组完成51例,LA组完成37例。与L组比较,LA组产后机械痛阈升高,T2-4时VAS评分降低,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延长(P<0.05),产后2 h宫内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减轻产妇产后早期痛觉过敏。

  • 标签: 分娩镇痛,产科 痛觉过敏
  • 简介:摘要产前母体发热是一种机制复杂的并发症,影响产妇的分娩结局和胎儿预后。诸多临床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与产前发热存在一定关联。近年研究显示,硬膜外镇痛相关母体发热(epidural-related maternal fever,ERMF)的机制可能是非感染性的。文章旨在通过对母体妊娠及分娩的生理变化、全身及局部炎症反应、硬膜外镇痛与炎症触发等方面的阐述来介绍有关ERMF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对ERMF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产前母体发热的诊断与治疗,利于改善母胎预后。

  • 标签: 硬膜外镇痛 母体 发热 炎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术麻醉失败的发生率以及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孕妇1 143例。决定中转剖宫产后硬膜外腔给予1%利多卡因3 ml作为试验剂量,观察5 min后给予1%罗哌卡因7 ml,罗哌卡因使用后超过20 min未起效者为硬膜外麻醉失败,改用全身麻醉补救。收集产妇体重、身高、产次、ASA分级、硬膜外镇痛开始时宫口扩张情况、VAS疼痛评分、麻醉医师资历、实施椎管内阻滞技术细节、椎管内分娩镇痛持续时间、暴发疼痛时需要通过硬膜外导管单次追加药物的次数以及新生儿体重等;采用Logistic回归对硬膜外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era under curve, AUC)图检验模型拟合效果。结果经阴道分娩失败后中转剖宫产243例,中转率为21.3%,硬膜外麻醉失败共计81(33.3%)例,暴发疼痛次数及硬膜外分娩镇痛持续时间>6 h对硬膜外麻醉效果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持续时间>6 h方面,其比值比(odds ratio, OR)为0.536。当前模型的预测结果,其ROC AUC为0.789,与AUC为0.5的随机模型相比,当前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随机模型(P<0.05)。结论导致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失败与镇痛持续时间和镇痛效果不佳产妇主动增加药物剂量有关,可作为临床参考依据。

  • 标签: 分娩镇痛 连续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系统化宣教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的价值。方法选择适宜且自愿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40例,年龄20~35岁,孕周37~41+6周,单胎头位,胎儿未见异常,依据在妊娠期是否接受过系统化硬膜外分娩镇痛知识宣教,分为宣教组和对照组(n=120)。在宫缩规律、宫颈口直径≥2 cm时,开始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穿刺术开始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孕产妇的焦虑程度。记录镇痛前沟通时间、摆放体位时间和产妇及其家属对分娩镇痛满意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宣教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降低,镇痛前沟通时间、摆放体位时间缩短,产妇及家属对分娩镇痛满意率升高(P<0.05)。结论系统化宣教有助于缓解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的焦虑情绪,提高镇痛实施效率,改善其分娩体验。

  • 标签: 镇痛,硬膜外 分娩疼痛 病人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分娩镇痛在起效速度、阻滞效果和副作用等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要求行分娩镇痛、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CSE)组(231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组(225例)和硬膜外(epidural, EP)组(206例)。于给药后前20 min每隔2 min评估并记录1次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以3组产妇达到NRS评分≤1分的时间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T10及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更换导管、剖宫产、器械助产、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恶心、瘙痒、头痛、神经损伤、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NRS2),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结果与CSE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麻醉医师干预发生率降低(P<0.05);EP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发生率及NRS2评分升高(P<0.05)。与EP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缩短(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的发生率及NRS2评分降低(P<0.05)。与CSE组比较:DPE组和EP组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E阻滞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 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影响孕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广硬膜外分娩镇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225名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硬膜外分娩镇痛信息来源及医务人员和亲朋好友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建议调查表、硬膜外分娩镇痛信念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结果214名产妇中,在分娩前106名孕妇有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49.53%)。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次、是否使用过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分娩镇痛信念为孕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今后应加强医护人员对孕妇有关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提高孕妇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信念,以便进一步推广硬膜外分娩镇痛

  • 标签: 孕产妇 硬膜外分娩镇痛 健康信念 横断面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