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咽鼓管 表面张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类
  • 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传统给药方法是以液体剂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近年来,在PS雾化吸入的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已开展PS雾化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研究。雾化给药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但给药方法不确定,雾化疗效尚有争议。本文从雾化器原理、PS雾化给药方法、PS气雾剂的肺部沉积与分布、雾化PS的安全性及治疗RDS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药物,但有关PS的适应证、用药时机、剂量和次数、给药技术、疗效评估等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为使PS临床应用更加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和最新进展为基础,制定中国新生儿PS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长治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足月重症肺炎患儿10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组行无创呼吸机联合PS治疗,回顾性统计两组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胸部X线图像恢复正常者占90.00%(45/50),对照组占70.00%(35/50)。治疗后,观察组氧分压、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t=1.945、0.631,P<0.05),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t=5.174,P<0.05)。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t=19.774、χ2=7.111,P<0.05)。结论PS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可快速改善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微创给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和传统插管-给药-拔管(intubate surfactant extubate,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胎龄≤32周、需应用PS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LISA组和INSURE组,对比两组应用呼吸机或鼻导管吸氧的时间、给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首次PS治疗结局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共纳入67例,LISA组34例,INSURE组33例,两组患儿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率、吸氧时间、肺出血或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4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室旁白质软化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A组应用无创呼吸机时间长于INSURE组[(10.5±8.7) d比(7.1±2.6)d], PS反流率高于INSURE组[41.2%(14/34)比18.2%(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胎龄≤32周RDS早产儿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LISA技术发生PS反流的风险相对较高,撤离呼吸机时间相对较晚。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剂 LISA技术 INSURE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英国新生儿病房对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这项技术的接受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向英国所有150个新生儿病房发送电子问卷,包括LISA适应证、实用性和不使用该项技术的原因。结果电子问卷的总体回复率为96%(144/150)。只有11%的单位正在使用LISA,但大多数(78%)会考虑在自己的单位使用LISA,56%的单位会考虑产时应用LISA。存在的挑战主要在指南的制定和医务人员的培训方面。61%的单位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7周,三级新生儿中心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6周。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LISA的中位FiO2阈值为0.3(IQR:0.3~0.4),较大胎龄早产儿的LISA中位FiO2阈值为0.4。LISA实施前最常使用的药物是芬太尼(32%)。结论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对LISA的接受度较低。尽管许多单位正在考虑实施LISA,但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国家制定的指南,迫切需要对LISA这一操作进行标准化并明确其适应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与仅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早产儿相比,我们检测使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对早产儿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cSO2)的影响。方法对胎龄26~31+6周的早产儿,在生后120 h内使用近红外光谱(NIRS)进行研究。结果我们分析了22名未使用表面活性物质的早产儿rcSO2数据(CPAP组),22名使用LISA和CPAP(LISA组),6名经气管插管使用表面活性物质(ETT组)。4名早产儿同时使用两种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方法,包括6次LISA。总共尝试了44次LISA方法,成功了32次;13/44(30%)LISA尝试导致rcSO2减少20%。生后120 h内,CPAP组的rcSO2值与LISA组相似,分别为90%和85%(P=0.126)。CPAP组rcSO2值<65%的发生率为0.4%,而LISA组为4.8%(P<0.001)。结论我们观察的数据表明:LISA组早产儿的rcSO2值与CPAP组接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枣庄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联用PS及无创呼吸机治疗。回顾性比较两组疗效、血气分析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χ2=4.242,P<0.05。治疗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最大呼气流量、内源性呼吸末正压优于对照组(t=8.895、5.676、11.141、3.040、13.330,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PS和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2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1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和状态以及肺实变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24、48 h,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48 h氧合指数(OI)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分压比值(a/APO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别为(8.16±0.82)分和(8.20±0.78)分,治疗7 d后分别为(4.36±0.81)分和(6.23±0.78)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抗凝酶Ⅲ(AT-Ⅲ)及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水平升高,DD-二聚体(D-D)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AT-Ⅲ、SP-B水平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氧和状态及AT-Ⅲ、SP-B、D-D的表达水平,降低肺部感染程度,促进胸片吸收。

  • 标签: 新生儿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感染性肺炎
  • 简介:摘要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防治主要依赖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经气管插管注入PS是最经典的给药途径,但给药时会给患儿带来一定创伤;PS微创注入技术能够维持患儿自主呼吸,伤害更小,还能降低机械通气需求、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死亡率,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本文对此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注入技术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呼吸,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超声评分预测呼吸窘迫极低出生体重儿对肺表面活性物质需求的时机。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且需要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对入选新生儿进行肺超声评分(lung ultrasoundscore,LUS),记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情况。结果共纳入76例有呼吸窘迫需CPAP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胎龄(29.3 ± 1.8)周,出生体重(1 242 ± 188)g。LUS预测肺表面活性物质需求1次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95%CI 0.879~0.994,P<0.05),预测界值为6分。LUS预测肺表面活性物质需求2次以上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 0.795~1.052,P<0.05),预测界值为11分。结论LUS可以指导呼吸窘迫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更精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

  • 标签: 肺部超声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高危因素,对比分析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与猪肺磷脂注射液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产科出生并于24 h内收住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包括围生期情况、一般资料、PS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根据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断标准将早产儿分为NRDS组和非NRDS组,首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NRDS的相关因素,再通过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此外,根据PS替代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组和猪肺磷脂注射液组,对比两种PS制剂的疗效。结果①共1 690例早产儿纳入研究,其中NRDS患儿297例,NRDS发病率为17.6%。NRDS组与非NRDS组比较性别、胎龄、胎次、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剖宫产、胎膜早破、胎膜早剥、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和父亲烟瘾(母孕期烟雾暴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71.0%比59.0%;胎龄:<28周为4.1%比0.1%,28周≤胎龄<34周为70.0%比29.9%,34周≤胎龄<37周为25.9%比70.0%;胎次:2(1,3)比2(1,3);出生体重:<1 000 g为4.1%比0.4%,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为31.3%比6.5%,1 500 g≤出生体重<2 500 g为51.5%比58.9%,2 500 g≤出生体重<4 000 g为12.8%比33.1%,≥4 000 g为0.3%比1.1%;新生儿窒息:50.8%比14.6%;剖宫产:71.7%比65.0%;胎膜早破:66.7%比42.2%;胎膜早剥:11.4%比5.2%;妊娠期糖尿病:12.1%比7.0%;父亲烟瘾:80.8%比71.5%,均P<0.05),而产前使用地塞米松(DEX)情况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0.1%比84.1%,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性别、剖宫产、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父亲烟瘾和新生儿窒息为早产儿RDS的高危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621(0.557~0.693)、2.043(1.478~2.825)、1.365(1.036~1.797)、0.697(0.506~0.961)、3.223(1.906~5.449)、1.836(1.261~2.673)、3.596(2.622~4.933),均P<0.05〕。②共有160例Ⅲ/Ⅳ级NRDS患儿纳入PS替代治疗疗效分析,其中42例使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118例使用猪肺磷脂注射液。与猪肺磷脂注射液组比较,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组总用氧时间缩短〔d:9.0(5.0,19.0)比13.0(6.0,26.0)〕,住院费用降低〔万元:3.46(2.88,5.18)比4.58(3.08,6.06)〕,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降低(11.9%比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除胎龄、性别、剖宫产、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窒息外,父亲烟瘾(母孕期烟雾暴露)是导致早产儿RDS的一项重要高危因素;产前应用DEX预防早产儿RDS的疗效受胎儿期烟雾暴露、用药时机、多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在降低BPD发生率方面优于猪肺磷脂注射液。

  • 标签: 早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烟雾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50例出生体重≤1 500 g和(或)胎龄≤32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A组(25例)和INSURE组(25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喉镜直视将细导管置于气管内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行nCPAP。比较两组患儿不同给药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不同给药时间点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PaO2、PaCO2、BE、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LISA组患儿给药后的pH值低于INSURE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的发生率无差异(均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死亡、气漏、早产儿视网膜病和肺出血发生;此外,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医疗总费用、用氧时间无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LISA技术相较于INSURE技术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用药,为减少或避免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原给药技术,探索新给药方式。本文对有创、微创及无创给药技术展开综述,分析不同给药技术临床应用中的优点及局限性,以促进PS给药技术的合理使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早产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给药技术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3例NRDS患儿资料,依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51例、晚期组42例。早期组男28例、女23例,胎龄(34.12±1.75)周,于患儿出生后6 h内行Ps联合NCPAP治疗;晚期组男22例、女20例,胎龄(33.48±1.64)周,于患儿出生后6~12 h行Ps联合NCPAP治疗。治疗3 d后比较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1 d及7 d后血气指标变化;比较两组辅助通气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治疗3 d后,早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49/51),高于晚期组83.33%(3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0,P=0.039)。治疗1 d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酸碱度及氧合指数均有提升,且早期组[(84.28±8.73)mmHg(1 mmHg=0.133 kPa)、(7.16±0.28)、(194.58±17.42)mmHg]均高于晚期组[(75.13±7.89)mmHg、(7.02±0.26)、(176.08±21.0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均有降低,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40.86±3.12)mmHg比(46.03±2.8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组气促、呼吸困难、三凹征症状消失时间及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2.38±0.71)d、(2.01±0.51)d、(2.10±0.73)d、(13.85±3.94)d,均短于晚期组的(3.52±1.02)d、(3.27±1.32)d、(3.08±0.94)d、(15.68±4.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NRDS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行Ps联合NCPAP治疗NRDS的安全性无较大差异,但早期行Ps联合NCPAP治疗NRDS的短期疗效更为显著,可加快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及血气指标恢复。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50例出生体重≤1 500 g和(或)胎龄≤32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A组(25例)和INSURE组(25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喉镜直视将细导管置于气管内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行nCPAP。比较两组患儿不同给药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不同给药时间点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PaO2、PaCO2、BE、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LISA组患儿给药后的pH值低于INSURE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的发生率无差异(均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死亡、气漏、早产儿视网膜病和肺出血发生;此外,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医疗总费用、用氧时间无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LISA技术相较于INSURE技术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MIST)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胎龄32~36周、诊断为RDS需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早产儿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ST治疗组(n=48)和经气管插管给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治疗组(n=45),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基础上分别使用细导管和气管插管给入PS,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患儿均成功给药,两组给药后心率、呼吸、吸入氧浓度(FiO2)均明显低于给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9、6.497、7.450,3.992、3.787、4.343,均P<0.05);但两组患儿给药前后心率、呼吸、Fi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72 h内机械通气使用率、机械通气时间、NCPAP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气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ST治疗组给药过程中药物反流发生率为20.8%(10/48),明显高于INSURE治疗组的8.3%(4/45)(χ2=3.876,P<0.05);两组心动过缓及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二次给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ST治疗新生儿RDS有效,但未能提高治疗效果,并有药物反流的不利因素,是否最佳选择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婴儿,早产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 投药,吸入 心率 呼吸 呼吸,人工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方案,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LISA方案治疗的26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LISA组。同时,选择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同一家医院接受INSURE方案治疗的36例RDS早产儿,纳入INSURE组。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生后Apgar评分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对2组患儿入院年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不同时间点吸入氧气分数(FiO2)等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2组患儿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内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则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对不同时间点FiO2进行组内比较。对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剖宫产术分娩率、外院转入率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经病例收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20-YKL05-003),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分娩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术分娩率、双胎妊娠率、入院时年龄、生后Apgar评分、外院转入率、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儿无一例死亡。LISA组患儿的中位MV时间及总用氧时间分别为0和84 h(45~180 h),均短于INSURE组的0(0~80 h)和137 h(107~235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77、1.991,P=0.004、0.047)。2组患儿NCPAP时间、生后72 h内MV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同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pH值、PaO2和PaCO2水平比较结果显示,处理措施与测定时间因素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F处理×时间=1.751、P=0.152,F处理×时间=0.338、P=0.852,F处理×时间=0.396,P=0.810)。LISA组与INSURE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1、8、24、48 h动脉血pH值、PaO2和PaCO2水平分别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ISA组的动脉血pH值:F=47.318、P<0.001,PaO2:F=30.370、P<0.001,PaCO2:F=27.140、P<0.001;INSURE组的动脉血pH值:F=20.773、P<0.001,PaO2:F=16.976、P<0.001,PaCO2:F=23.016、P<0.001)。2组患儿动脉血pH值、PaO2和PaCO2水平在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1、8、24、48 h这5个时间点分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LISA组和INSURE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0.5、1、6、12、24、48 h的FiO2分别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08、P<0.001,χ2=81.589、P<0.001);而2组患儿治疗后上述各时间点FiO2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0.5、1、6 h的Fi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ISA组患儿FiO2在接受PS治疗后12、24、48 h均低于INSURE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5、4.312、4.280,P=0.001、<0.001、<0.001)。⑤LISA组患儿接受PS治疗后无不良反应者为18例(69.2%), INSURE组为27例(7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P=0.615)。此外,2组患儿在PS给药过程中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85%、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DS早产儿采取LISA方案治疗,可缩短MV及总用氧时间,而且不增加不良预后。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血气分析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高频震荡通气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所有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研究组给予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儿不同时间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后6 h、12 h、24 h,观察组OI、PaCO2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aO2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1.68±20.37)h、(11.34±1.61)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VAP、IVH、PAL、PPHN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7%,病死率为5.1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提高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整体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胎粪吸入综合征 高频震荡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NRDS患儿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每组100例。单一用药组予以PS治疗,联合用药组予以布地奈德联合PS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撤机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血气水平、呼吸动力学、PS重复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96.00%,96/100)高于单一用药组(79.00%,79/100),P<0.05;联合用药组住院时间、撤机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单一用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单一用药组,动脉氧分压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胸肺顺应性、气道阻力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PS重复使用率(3.00%,3/100)低于单一用药组(16.00%,16/100),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4/100)与单一用药组(7.00%,7/10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PS治疗NRDS可提高疗效,改善血气水平与呼吸功能,可降低PS重复使用率,加快机体恢复,有效降低PS重复使用率,且二者联合用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布地奈德 肺表面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