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女,22岁,小腿皮肤潮红4年,6个月前渐蔓延至整个下肢、前臂。皮肤科检查:下肢及双前臂可见弥漫潮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压之褪色。皮损组织病理:网篮状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散在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红细胞溢出;PAS染色显示,血管周围可见增厚的均一化物质沉积;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增厚,Ⅳ型胶原阳性。诊断:皮肤胶原血管

  • 标签: 毛细血管扩张 胶原Ⅳ型 皮肤胶原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与无脑血管患者之间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探讨糖尿病外周血管与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133例为观察组,无脑血管患者6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以是否存在脑血管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存在颈动脉斑块者为66.17%(88/133),多于对照组的42.42%(28/66),且观察组中颈部血管严重程度更重,观察组颈动脉内膜毛糙者为24.81%(33/133),无病变者为9.02%(12/133),对照组颈动脉内膜毛糙者为33.33%(22/66),无病变者24.24%(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0,P=0.030)。观察组中存在下肢动脉斑块者为72.93%(97/133),多于对照组的42.42%(28/66),且观察组中下肢血管严重程度更重,观察组下肢动脉内膜毛糙者为22.56%(30/133),无病变者为4.51%(6/133),对照组下肢动脉内膜毛糙者为33.33%(22/66),无病变者24.24%(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3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及下肢血管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的危险因素,95%CI分别为1.098(1.051~1.146)、1.240(1.015~1.515)、3.802(1.094~13.212)。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其外周血管更严重;高龄、血糖控制欠佳及下肢血管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且下肢血管对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脑梗死 外周血管疾病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息肉状脉络膜血管(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常见于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疾病,眼底镜下表现为橘红色结节性病变,可合并有浆液性或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下出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是其临床诊断金标准,OCT及OCTA等技术的兴起提供了PCV诊断的新思路,OCT能清晰地分层显示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所在层面,且因其无创性及便捷性为随访带来极大便利,临床也针对PCV的OCT特征制定了诊断标准。PCV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VEGF、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治疗方案,其中以抗VEGF或联合PDT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为规范PCV诊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03-110)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眼内注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发展,息肉样脉络膜血管(PCV)的早期治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发展。PCV一旦合并严重的玻璃体积血,治疗较棘手。本文就PCV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原因,不同手术方式对于合并玻璃体积血的PCV的治疗,其中包括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注气术、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和PDT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CF6、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其他玻璃体切割的联合手术以及手术常见并发症、复发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脑小血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挑战,日益引起重视。早期发现和预防脑小血管具有重要的意义。视网膜微血管是唯一能够在活体上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可作为脑小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观察窗口。文中通过病理生理、定量定性分析等对眼底病变与脑小血管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脑小血管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视网膜微血管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APS是一种以动静脉血栓形成和产科并发症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抗磷脂抗体介导激活内皮细胞、炎症细胞、血小板,在补体系统激活的帮助下,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狭窄及凝血异常、血栓形成的过程,导致一系列血栓及非血栓性损伤。而这一系列损伤背后的分子机制可能是抗体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经由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APS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临床上可导致脑、心、肾、肺、胎盘等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评估APS的血管功能,预测其血管表现的风险。目前使用较多的为测量肱动脉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或外周动脉张力测定(PAT),而细胞外微粒的检测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有希望成为预测抗磷脂抗体(aPL)阳性血栓风险的指标。APS相关血管性疾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单纯的抗栓治疗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介入治疗APS血管狭窄的时机和方法目前仍有争议。未来对血管内皮、补体、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治疗靶点的研究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抗体,抗磷脂 内皮细胞功能失调
  • 作者: 周艳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1期
  • 机构:商河县人民医院,山东济南251600
  • 简介:目的:调查脑血管在临床中的诊断方向和常用措施,对经颅多普勒检查的具体效用作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经讨论后于2020年7月-2022年7月实行,在神经科现有病例信息中遴择出100份,且所属信息的诊疗结果均为脑血管,结合双盲法原则对信息予以组别匹配,研究组、对照组为该研究内执行比较的组别,组内对应的检查措施依次为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多普勒检查,后续比较中提及的项目为诊断效能、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在过程中对病变区域检查所得出的特异度、敏感度及所得结果的综合准确性,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研究组在过程中对该检查措施的选择倾向性及综合成效评价,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检查可有效查明患者的疾病进展与病变情况,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指导作用,可以被广泛推广。

  • 标签: 经颅多普勒检查;脑血管病变;意义分析
  • 简介: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且糖尿病患者截肢术后5年死亡率超过70%。下肢动脉疾病引起的缺血在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血管重建,不仅可以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截肢风险,还可以明显提高长期生存率。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良,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疗效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在临床实践中,掌握合适的适应症,结合患者及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器材及方法,结合最新慢性威胁肢体缺血(CLTI)指南的推荐意见,以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达到保肢和延长生存期的目标。

  • 标签: 糖尿病足 腔内治疗 下肢缺血
  • 简介:摘要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射性肠损伤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放射性小肠炎、结肠炎及直肠炎。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间质纤维化、黏膜水肿、溃疡、炎性细胞浸润等,且存在显著的血管。其在内窥镜下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出血,超声下具有肠壁弥漫性增厚、血流信号增多的表现。此外,放射性肠损伤还具有乙状结肠远端和直肠壁厚度增加、骶前间隙宽度的增加等其他影像学表现。放射性肠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子包括血管抑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CXCL16等,待明确的机制包括异常升高的血管抑素通过哪些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进而抑制血管生成和导致稳态失衡,以及巨噬细胞表达的CXCL16如何作用于相应受体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等。针对放射性肠损伤血管,进行靶向治疗,将是令人期待的研究方向。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放射性直肠炎 血管病变 血管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28例(31只眼)PCV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息肉消除率等。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优于治疗前(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2个月息肉消退者18只眼,消退率为58.06%。息肉消退组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及最长间隔注射时间与息肉未消退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一过性高眼压及结膜下出血外,未见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PCV安全有效。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息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决定了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首要任务,降低血糖可消除高血糖症状,预防急性代谢紊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治微血管并发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后必须全面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部分降糖药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具有降糖外改善和延缓ASCVD、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疾病的作用,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糖尿病 降糖药 大血管病变
  • 作者: 杨默迟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现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出血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PCV)疗效的出血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就诊的新发PCV经治疗且随访至少3个月的患者。根据基线视网膜下出血面积是否>4视盘面积(DA),出血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出血中心位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环位置等进行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ogMAR视力变化,分析影响出血型PCV治疗后视力的出血特征。采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患者122例(124眼),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64.9±9.8)岁。基线有视网膜下出血69眼(55.6%)。其中,出血>4 DA的34眼(49.3%)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4 DA者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出血累及中心凹59眼(85.5%)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未累及者明显(F=3.92,P=0.01)。出血累及中心凹的59眼中,出血中心位于ETDRS 1环的25眼(42.4%)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2、3环明显(F=2.23,P=0.05)。结论:视网膜下出血面积大,出血累及中心凹,出血中心距黄斑中心凹近,是伴有视网膜下出血PCV患者视力预后差的特征因素。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视网膜下出血 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相比于大血管,小血管植入支架后更容易发生晚期管腔丢失。为了克服药物洗脱支架的不足,药物涂层球囊(DCB)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比较DCB与DCB+裸金属支架、DCB与药物洗脱支架、单纯DCB在冠状动脉小血管中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心病 小血管病变 支架
  • 简介:摘要糖尿病微血管是糖尿病常见的特异性并发症,可累及肾脏、神经、视网膜、心肌等全身多个组织器官。胰激肽原酶作为一种经典的微循环改善剂,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中的机制可能涉及保护内皮细胞、影响微血管生成和通透性以及减少组织纤维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微循环对于预防、延缓、治疗糖尿病各种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胰激肽原酶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心肌病
  • 简介:摘要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白塞病及其心血管的认知程度。结果显示,心血管医生对白塞病(Behcet disease,贝赫切特病)诊断标准认知率低(32.6%);对皮肤病变,如痤疮样皮疹(41.3%)、结节性红斑(42.0%)、针刺反应(47.8%)认知率也较低;对心血管的认知过于偏面,尤其对心脏传导阻滞的认知率低;治疗方面,对于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接受程度低。提示提高临床医生对白塞病及其心血管的认知,对早期诊断,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脉络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状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膜增厚、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98-102)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肥厚性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