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与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接受TME的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TaTME组41例,TME组42例;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胃肠指标、肛门功能评分等采用(±s)表示,独立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χ2或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行log-rank检验;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TaTME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多于TME组,术后恢复指标优于TME组(P<0.05)。TaTME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3%小于TME组19.0%(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TaTME组优于TME组(P<0.05)。术后6个月,TaTME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明显低于TME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肛门功能Kirwan分级比较,TaTME组肛门功能良好率优于TME组(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术后2年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TaTME治疗低位直肠中安全、可行,其整体疗效优于TME,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直肠肿瘤 肠系膜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中低位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laTME)的近期手术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首先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前瞻性登记数据库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连续登记的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患者,分为taTME和laTME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研究。提取数据库中患者人口学资料、肿瘤学一般资料、新辅助治疗情况、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主要结局指标为吻合口漏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3年无病生存率(DFS)和3年局部复发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在进行疗效对比时,对性别、体质指数、术前核磁评估分期、核磁测量的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新辅助放化疗与否5个变量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调整混杂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DFS,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收集上述数据库中自2017年2月至2021年3月连续登记的经肛操作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的taTME手术病例,采用多维累积和(CUSUM)控制图绘制学习曲线。比较渡过学习曲线后taTME组与laTME组的疗效并分析这部分"成熟"病例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243例患者,182例接受laTME,61例接受taTME。PSM后laTME组和taTME组分别为52例,这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临床分期、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核磁评估的环周切缘及壁外血管侵犯、新辅助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SM后,与laTME组比较,taTME组手术时间更长[(198.4±58.3)min比(147.9±47.3)min,t=-4.321,P<0.001],出血超过100 ml的比例更高[17.3%(9/52)比0,P=0.003]。taTME组术后吻合口漏[26.9%(14/52)比3.8%(2/52),χ2=10.636,P=0.001]及总并发症发生率[55.8%(29/52)比19.2%(10/52),χ2=14.810,P<0.001]均显著高于laTM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获取淋巴结数目及病理环周切缘阳性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中位随访24(1~72)个月,4例失访,随访率为98.4%(239/243)。laTME组3年DFS明显优于taTME组(83.9%比73.0%,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3.6%,P=0.4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aTME手术(HR=3.202,95%CI:1.592~6.441,P=0.001)及术后病理分期Ⅱ期(HR=13.862,95%CI:1.810~106.150,P=0.011)、Ⅲ期(HR=8.705,95%CI:1.104~68.670,P=0.040)为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学习曲线分析显示:taTME手术在第28例跨越学习曲线。跨越学习曲线后的taTME病例与laTME病例PSM后显示,两组吻合口漏[6.7%(1/15)比5.3%(2/38),P=1.000]及术后总并发症[33.3%(5/15)比26.3%(10/38),P=0.737]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跨越学习曲线后的"成熟"病例进行分析,taTME手术仍为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5.351,95%CI:1.666~17.192,P=0.005)。跨越学习曲线与否并不是taTME术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954,95%CI:0.227~4.017,P=0.949)。结论taTME手术可能较传统laTME手术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且肿瘤学预后可能劣于传统手术。在学习曲线内行taTME手术更容易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

  • 标签: 直肠肿瘤,中低位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吻合口漏 预后
  • 简介:摘要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作为一项外科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taTME在发展过程中,其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也引起不少争议,具体包括:(1)尿道损伤、CO2栓塞、吻合口漏和盆腔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的增加,引起了人们对taTME手术安全性的担忧;(2)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标本质量不良、局部复发率增加、肛门功能受损又使得人们对taTME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3)taTME的病例选择、手术操作和成本效益等方面。但不管从理论,还是目前的实践来看,taTME都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补充式。未来我国taTME的发展应重视对初学者的结构化培训和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保障taTME的安全实施并获得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而规范taTME的临床实践。

  • 标签: 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
  • 简介:摘要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是近年来结直肠外科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大部分研究证实taTME安全可行,但仍有部分研究显示,taTME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局部复发率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目前研究发现,taTME在主要近期和远期疗效方面与传统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taTME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度过学习曲线后的病例研究结果提示,taTME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此外,随着taTME技术的成熟,经肛腔镜在治疗复杂盆腔疾病逐渐显现出优势,未来单孔机器人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经自然腔道行结直肠手术的开展。

  • 标签: 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经肛 腹腔镜 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8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53例;中位年龄为38岁,年龄范围为15~70岁。58例病人常规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是否行联合经骶尾部入路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12个月随访1次,复查CT或MRI评估囊肿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8例病人中,54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4例行腹腔镜联合经骶尾部后入路直肠后囊肿切除。58例病人中,1例囊肿巨大并包绕直肠中分离直肠后壁造成破损,修补后行横结肠造口转流;2例因囊肿与直肠粘连紧密,分离后不排除直肠壁热损伤,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54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病人手术时间为(123±56)min,中出血量为20 mL(5~500 mL);4例行腹腔镜联合经骶尾部后入路直肠后囊肿切除病人手术时间为(232±38)min,中出血量为90 mL(30~800 mL)。(2)术后情况:58例病人中,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后直肠瘘,行横结肠造口转流,再次盆腔引流后愈合;2例为术后尿路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缓解;2例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尿管留置3周后门诊拔除尿管,恢复良好;1例为骶尾部切口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5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4)d。(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58例病人中,表皮样囊肿26例,畸胎瘤20例(其中2例为成熟畸胎瘤伴黏液腺癌、1例为成熟畸胎瘤伴神经内分泌癌),皮样囊肿10例,尾肠囊肿2例。(4)随访情况:58例病人中,5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2~85个月。57例获得随访病人中,1例术后8个月发现臀部皮下囊肿,行局部切除;1例术后6个月盆腔MRI检查结果示骶前小囊肿复发,无明显增大,予继续观察随访;余55例病人无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安全、可行。

  • 标签: 囊肿 直肠后 发育性骶前囊肿 微创治疗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与常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功能学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49例行taTME和478例行常规TME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行1∶1匹配,成功匹配36对患者。匹配后taTME组、常规TME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5(16.0)、60.5(13.0)岁[M(QR)],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66.7%(24/36)、55.6%(20/36)。采用EORTC QLQ-C30量表评估生活质量,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联合Wexner便秘评分评估排便功能,国际前列腺功能评分(IPSS)评估排尿功能,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分别评估男性和女性的性功能,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9(PHQ-9)评估心理状态。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或McNemar检验进行配对资料的组间比较。结果taTME组和常规TME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均无差异(P均>0.05)。taTME组出血量更多[100(100)ml比80(50)ml,U=424.5,P=0.010],预防性造口率更高[96.9%(31/36)比63.6%(21/36),χ2=11.218,P<0.01],住院总费用更低[74 297.7(16 746.4)元比91 781.3(26 228.4)元,U=413.0,P=0.008]。两组患者排便及排尿功能无明显差异(LARS量表评分:Z=-0.513,P=0.608;Wexner便秘评分:Z=-0.992,P=0.321;IPSS:Z=-1.807,P=0.071)。taTME组和常规TME组患者心理状态GAD-7评分有差异(Z=-2.311,P=0.021),具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分别占26.7%(8/30)和46.9%(15/32)。结论taTME较常规TME手术出血量及预防性造口率明显增加,但术后排便、排尿功能,以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taTME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广泛性焦虑障碍。

  • 标签: 直肠肿瘤 排尿 性功能障碍,生理性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低位直肠癌根治中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技术(TaTME)和机器人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肿瘤学结果。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TME或腹腔镜辅助TaTME的5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15例,年龄37~76岁(中位年龄61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TME组(n=29)和腹腔镜辅助TaTME组(n=25)。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0 d。根据全系膜切除后标本系膜的完整性评估以及环周切缘情况将系膜切除质量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主要结局为患者系膜切除质量,次要终点为手术相关信息、术后病理信息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TaTME组高质量系膜切除所占比例为88%(22例),机器人组高质量系膜切除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P=0.093)。TaTME组和机器人辅助TME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0(165,220) min]和[140(117,16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5.0,P<0.001)。TaTME组预防性回肠造口率100%,机器人组为37.9%(χ2=23.3,P<0.001)。相较于TaTME组,机器人辅助TME的肿瘤下级距离远切缘距离更远[10(5,25) mm比35(21,41) mm,U=117.0,P<0.001],肿瘤最深部距环周切缘最小距离更远[15(10,25) mm比25(20,34) mm,U=165.50,P=0.003)],肿瘤最大经线更大[20(4,52) mm比42(30,48) mm,U=202.50,P=0.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7%,其中Ⅰ~Ⅱ级并发症发生率为11.1%,Ⅲa级并发症发生率为5.6%。TaTME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比13.8%,χ2=0.37,P=0.718)。结论TaTME与机器人辅助TME均可保证良好的TME手术质量,均可作为低位直肠癌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在进行低位直肠癌TaTME手术时,更需要注意保证足够的远端切缘距离。

  • 标签: 微创手术 直肠肿瘤 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长治市中医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直肠前突患者9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经直肠闭式修补治疗,观察组采取用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1/45),低于对照组的17.8%(8/45)(χ2=4.444,P=0.035);观察组复发率为0(0/45),低于对照组的13.3%(6/45)(χ2=4.464,P=0.03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7.01±2.06)d比(11.31±2.42)d]、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0.836±0.164)万元比(0.605±0.136)万元]、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24±1.33)分比(6.45±1.17)分](t=9.076、7.273、8.369,均P<0.001)。结论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治疗直肠前突的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术后疼痛程度轻,但治疗费用较高。

  • 标签: 直肠前突 直肠结肠切除术,重建性 肛管 直肠闭式修补术 手术后并发症 疼痛,手术后 复发率 费用,医疗
  • 简介:摘要受益于全新的手术入路途径,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laTME)相比,尤其是对于男性、肥胖、骨盆狭窄或前列腺肥大的患者而言,手术视野更佳。尽管如此,taTME术后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质量是否优于laTME依然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在男性患者泌尿系症状方面,taTME相较于laTME没有显著优势,而且taTME术后尿路机械性损伤的发生率更高。目前,并没有研究对女性患者泌尿系症状及生活质量作详细阐述。taTME与laTME对男性患者术后性功能均有损害,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患者性功能会有不同程度好转,但两者相比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女性患者的性功能方面,taTME相比laTME更具有优势。目前,taTME与laTME术后短期泌尿生殖系统功能比较未见明显的差异,因此,taTME作为一种新的式对术后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然而,taTME与laTME术后泌尿生殖功能是否有差别,有何差别,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患者功能学结果需要综合评定,且需完善术前基线资料评估,男性与女性的功能学评估应该分开进行,不能混为一谈。用于评价患者功能学结果的量表也需要验证其有效性。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泌尿生殖系统功能
  • 简介:摘要括约肌间切除(ISR)作为超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的补充式,已有20多年的临床发展历史,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及联合纵肌,在满足R0切除的前提下保留外括约肌、肛提肌及部分内括约肌,从而保留部分肛门功能。本文就ISR手术的适应证、解剖学生理学基础及其治疗结局作一综述。

  • 标签: 肛管 直肠肿瘤 综述 超低位直肠癌 括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已近30年,然而因TME中神经损伤导致的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至今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基于膜解剖的理念,我们对直肠前方的重要膜解剖结构——邓氏筋膜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研究,从解剖、生理、组织、手术实践等多方面,验证了保留邓氏筋膜对TME中神经保护及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预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邓氏筋膜中标记线及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明确了保留邓氏筋膜全直肠系膜切除(iTME)的可操作性。据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期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TME相比,iTME在不影响短期肿瘤根治效果的前提下,能更好地降低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我们相信,基于膜解剖的iTME随机对照试验最终研究成果,将为直肠癌手术理念的更新提供夯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膜解剖 邓氏筋膜,保留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神经层面指引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NPO+LTME)对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其中NPO+LTME组114例,腹腔镜下TME联合盆自主神经保留(LTME+PANP)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肿瘤相关指标,并随访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0±7)min和(154±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5,P<0.05);中出血量分别为(9±3)ml和(1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4,P<0.05)。术后3个月,NPO+LTME组排尿功能障碍率低于LTME+PA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9,P<0.05),但术后6、12个月时,两组排尿功能障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4,P>0.05;Z=1.275,P>0.05)。术后3、6、12个月时NPO+LTME组的男性勃起功能均优于LTME+PA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17,P<0.05;Z=4.947,P<0.05;Z=4.081,P<0.05);射精功能障碍率均低于LTME+PA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64,P<0.05;Z=4.948,P<0.05;Z=4.434,P<0.05);术后3、6、12个月时,女性性功能均优于LTME+PA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32,P<0.05;Z=2.364,P<0.05;Z=2.076,P<0.05)。结论NPO+LTME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同时对患者性功能和早期排尿功能保护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直肠肿瘤 排尿障碍 性功能障碍,生理性 神经层面指引 盆自主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形切除保肛(CSPO)与经括约肌间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4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3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17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6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0例,女73例;年龄为(57±11)岁。183例病人中,117例行CSPO设为CSPO组,66例行ISR设为ISR组。观察指标:(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采用门诊、问卷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人生存、造口还纳、肛门满意度评分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CSPO组和ISR组病人腹腔镜手术例数、手术时间、中出血量、肿瘤远切缘、术后化疗、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例和55例、(165±54)min和(268±101)min、(142±101)mL和(91±85) mL、(0.6±0.4)cm和(1.9±0.6)cm、76例和9例、(6.6±2.5)d和(7.9±4.7)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5.531,t=8.995、-3.437、-3.088,χ²=44.681,t=2.267,P<0.05)。(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CSPO组术后19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6例,Ⅱ级并发症12例,Ⅲb级并发症1例。ISR组术后14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4例,Ⅱ级并发症7例,Ⅲa级并发症1例,Ⅲb级并发症2例。两组病人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706,P>0.05)。两组病人并发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两组病人均无围期(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3)随访情况:18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CSPO组和ISR组随访时间分别为(41±27)个月和(37±19)个月,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4,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中,肿瘤局部复发分别为2例和3例、肿瘤远处转移分别为9例和4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277、0.170,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0%和88.6%,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9.0%和92.8%,两组病人无病生存情况和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218、0.002,P>0.05)。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102例和66例病人随访至CSPO或ISR术后12个月,其造口还纳率分别为92.16%(94/102)和96.97%(64/66),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658,P>0.05)。CSPO组8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2例因高龄、4例主观拒绝还纳、2例因放疗致瘢痕无法还纳。ISR组2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术后因肝转移和主观拒绝还纳各1例。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92例和61例病人随访至造口还纳术后12个月,其中CSPO组75例和ISR组38例完成肛门功能满意度调查。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8±2.8)分、(5.4±3.0)分,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5分分别为54例和21例,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165,P>0.05)。(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为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883,1.963,95%可信区间为1.090~7.622,1.129~3.413,P<0.05);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963,3.187,95%可信区间为1.292~93.063,1.240~8.188,P<0.05)。(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464,-1.580,95%可信区间为0.323~2.605,-2.950~ -0.20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术前放疗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637,-1.456,-1.668,95%可信区间为0.485~2.788,-2.796~ -0.116,-2.888~-0.447,P<0.05)。结论与ISR比较,低位直肠癌施行CSPO同样可实现超低位保肛,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肿瘤学安全性,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病人术后肛门功能满意度。

  • 标签: 直肠肿瘤 适形切除术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排便功能 肿瘤学安全性
  • 简介:摘要1982年,英国Heald教授提出了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理念。TME的实施显著降低了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从而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然而,TME术后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其中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达30%~60%,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50%~70%。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TME切除邓氏筋膜是导致直肠癌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保留邓氏筋膜的TME(iTME)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微创解剖学组和中国性学会结直肠肛门功能外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针对iTME的若干问题,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讨论和投票提出推荐建议,最终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本共识的制定,旨在提高手术医生对直肠中保留邓氏筋膜价值的认识和功能保护的意识,明确iTM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iTME手术操作流程,以达到降低直肠癌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本共识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采用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GRADE)进行判定,通过专家投票和Delphi法确定共识内容。

  • 标签: 直肠肿瘤 保留邓氏筋膜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排尿功能障碍 勃起功能障碍 射精功能障碍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单孔加一孔机器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普通外科于2019年9月18日成功实施的1例经脐单孔加一孔机器人直肠上段癌全直肠系膜切除的70岁男性患者临床资料。体质指数22.1 kg/m2,术前检查示:直肠上段肿瘤距离肛缘14 cm,大小为2.5 cm×1.5 cm×1.0 cm,中分化腺癌;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提示肿瘤浸润。结果手术顺利,无中转,腹部无辅助切口,标本系膜完整。手术时间165 min,中出血量约20 ml,中无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示直肠上段溃疡型中分化腺癌,TNM分期ⅣA期(T4N2b);术后恢复顺利,第1天下床活动,第7天拔除尿管,第8天出院。结论经脐单孔加一孔机器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安全有效、可行。

  • 标签: 直肠肿瘤 单孔加一孔 机器人手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难度的影响因素,并初步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00例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建立ISR手术难度的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容易组和困难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手术难度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其效能。结果根据手术难度评分标准,78例患者归为手术容易组,22例患者归为困难组。单因素分析表明,肥胖(χ2=4.549,P<0.05)、肿瘤距肛缘距离[(4.49±0.55) cm比(4.40±0.62) cm,t=3.525,P<0.01]、新辅助放化疗(χ2=4.948,P<0.05)、直肠系膜脂肪面积[(18.10±5.30) cm2比(22.38±6.18) cm2,t=-3.220,P<0.01]、坐骨结节间距[(11.48±1.39) cm比(10.17±0.84) cm,t=5.497,P<0.01]、骨盆β角[(43.25±6.48)°比(46.50±5.90)°,t=-2.116,P<0.05]是ISR手术困难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肥胖[比值比(OR)=11.935,P<0.05]、新辅助放化疗(OR=11.464,P<0.05)、直肠系膜脂肪面积(OR=1.189,P<0.05)、坐骨结节间距OR=0.358,P<0.05)是ISR手术难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肥胖(体质指数≥28 kg/m2)、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系膜脂肪面积≥21.90 cm2、坐骨结节间距≤10.29 cm的患者行ISR手术难度较大。

  • 标签: 直肠癌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胡莹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330006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在治疗老年结直肠息肉时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发现,对照组手术时长为(4.36±1.27)h、中出血量为(458.59±70.47)ml、治疗效果为73.33%、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患者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手术时长为(1.06±0.69)h、中出血量为(235.14±50.64)ml、治疗效果为95.00%、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患者满意度为9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治疗中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患者手术效果显著,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较少出现并发症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老年结直肠息肉;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