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表达视觉系统同源框2(VSX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hiPSCs)。方法根据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原理,设计VSX2的小向导RNA(sgRNA),构建敲除质粒及包含左右同源臂的P2A-eGFP供体质粒;2个质粒经测序鉴定后电转野生BC1-hiPSCs细胞系,采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单克隆,扩增培养并鉴定。采用PCR和Sanger测序鉴定基因型;采用核型分析法分析报告细胞系核型;采用STR法排除细胞交叉污染;采用免疫荧光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报告细胞系的多能干细胞分子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体外三胚层形成实验鉴定报告细胞系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应用3D视网膜类器官诱导技术获得视网膜类器官,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价VSX2蛋白与eGFP的共定位情况。结果电转后通过PCR鉴定和Sanger测序成功筛选到1株含有VSX2-eGFP报告基因的hiPSC系。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该报告细胞系核型正常。STR鉴定结果表明,BC1-VSX2eGFP-iPSCs无细胞系交叉污染。逆转录PCR检测和免疫荧光染色表明,BC1-VSX2eGFP-iPSCs中iPSCs标志物基因和蛋白表达阳性,包括NANOG、OCT4、SOX2、DNMT3B和GDF3 mRNA以及NANOG、OCT4、SSEA4和TRA-1-60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由BC1-VSX2eGFP-iPSCs分化的三胚层组织中内胚层标志物甲胎蛋白(AFP)、中胚层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外胚层标志物神经细胞特异性微管蛋白(TUJ1)表达均为阳性;eGFP与VSX2共表达于视网膜类器官的神经视网膜。结论成功构建1株表达VSX2-eGFP报告基因的hiPSCs,该细胞系可实时指示VSX2蛋白的时空表达变化,为视网膜发育、疾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法评价提供有力工具。

  • 标签: CRISPR/Cas9 视觉系统同源框2基因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报告细胞系 视网膜类器官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为适应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需要而在其自身极化层面上发生谱系变化模型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TME中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提供参考。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并已建成近交系的Foxn1nu.B6-CAG-EGFP/SU裸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IFN-γ+LPS、IL-4诱导下,培养出M0、M1和M2亚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和极化蛋白,并进一步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共培养。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原始骨髓细胞和条件培养基培养出的M0、M1和M2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后,普通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11C和CD206标志蛋白表达都呈阳性,CD68只在M1巨噬细胞上为弱阳性,CSF-1和CSF-1R在各亚型细胞上都呈强阳性。在共培养的干细胞球体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细胞浸润,并发生了吞噬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绿色荧光裸小鼠的髓源性巨噬细胞谱系模型,包含M0、M1和M2亚型,都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表达共同的标志蛋白和极化相关蛋白,具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功能,可用于与肿瘤细胞之间相生相克表征的研究,特别是需要示踪研究时,可通过巨噬细胞发出的绿色荧光进行识别。

  • 标签: 巨噬细胞谱系 荧光示踪 绿色荧光裸小鼠 巨噬细胞极化培养 巨噬细胞标志蛋白 吞噬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IRES末端序列的不同,构建4个GFP表达强度不同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为后续流式检测或成像提供基础。方法利用脑心肌炎病毒IRES的转录效率依赖于其末端的基因序列,通过重叠PCR方法将IRES与EGFP融合成4个不同连接方式的片段,然后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NGFR中;PCR扩增NGFR片段,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IRES-EGFP前面;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NGFR-IRES-EGFP转染293T细胞,分析EGFP的表达比例和平均荧光强度(MFI),同时分析NGFR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4个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NGFR-IRES-EGFP;在293T细胞转染4个逆转录病毒载体,24 h和48 h时EGFP的表达效率没有明显差异,但荧光强度却有明显不同,同时NGFR的表达没有明显不同,说明IRES与EGFP之间加入不同的核苷酸序列,会使EGFP的荧光强度呈现明显差异。结论EGFP的表达强度受IRES与EGFP之间序列的影响,不同强度EGFP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实验要求。

  • 标签: 翻译起始 真核生物mRNA 核糖体内部进入位点 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分析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对居室氡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哈尔滨、佳木斯、沈阳、西宁、银川共5个城市的25户住宅,密闭门窗24 h测量氡浓度及其子体和换气率。采用RAD7测氡仪连续测量室内氡浓度,BWLM-PLUS工作水平氡子体测量仪连续测量氡子体,采用示踪气体稀释法测室内换气率。结果25户住宅密闭门窗24 h,室内氡浓度均值为122 Bq/m3,范围为33~255 Bq/m3,室内氡浓度24 h均值有36%超过了150 Bq/m3。室内氡子体平衡因子均值为0.47,范围为0.20~0.72,换气率的均值为0.19次/h,范围为0.05~0.39次/h。室内氡浓度随房屋建筑年代的变化呈现增高的趋势,而换气率随房屋建筑年代的变化呈现降低趋势。结论严格的建筑节能设计是近年我国居室氡浓度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节能居住建筑的室内氡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 标签: 居住建筑 节能设计 室内氡浓度 平衡因子 换气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绿色通道护理对创伤性膈疝患者就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创伤性膈疝患者。按急诊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急诊绿色通道护理。分析2组急诊相关指标、术后康复指标,2组护理后1个月的复发率、救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从救治到送入手术室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缩短,术后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5.00%、25.00%,救治成功率分别为100.00%、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缩短了创伤性膈疝患者的抢救时间,使患者尽早脱离危险,减少创伤性膈疝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创伤性膈疝 急诊绿色通道 护理 救治效果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95例,对照组53例给予程序优化、流程再造(BPR)和压缩时间且按常规就诊流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2例程序优化、流程再造(BPR)和压缩时间进行创新绿色通道后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DNT、平均住院时间及溶栓后7 d 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t=32.510 7、5.763 8、3.719 6、3.604 2,均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6%(χ2=5.961 4,P=0.014 6);观察组脑出血发生率为4.76%(2/42),对照组为7.55%(4/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7 2,P=0.579 4),观察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38%(1/42),对照组为5.66%(3/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4 8,P=0.429 3)。结论急诊程序优化、BPR和压缩时间进行创新绿色通道应用于静脉溶栓治疗AIS提高溶栓效果,有效地缩短溶栓前等待时间,大大地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助于改患者预后,且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诊绿色通道 静脉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救护理衔接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12月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接诊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患者行急救护理衔接绿色通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及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及心肌再灌注时间分别为(1.53±0.81) min、(45.71±4.53) min及(58.06±5.87) min,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1.45±3.61) d及(52 846.51±642.31)元,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再发心肌梗死,研究组发生率为5.33%,显著优于常规组的14.67%,研究组患者治愈及好转率为94.67%,死亡率为5.33%,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救护理衔接绿色通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其抢救效果,并能够显著降低治疗过程汇总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且该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其急救效果,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救护理 绿色通道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效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法优化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对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到院至溶栓时间(DNT)和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12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是在绿色通道优化前入院治疗作为非优化组,60例患者是在绿色通道优化后入院治疗作为优化组。比较两组就诊至CT检查完成时间、CT检查完成至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至溶栓时间、DNT、DNT ≤ 60 min比例、溶栓后2 h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NI)率、住院时间、不良结局及病死率。结果优化组CT检查完成至知情同意时间、DNT明显短于非优化组[29(14,36)min比37(21,54)min、55(45,67)min比76(54,93)min],DNT ≤ 60 min比例明显高于非优化组[68.3%(41/60)比35.0%(21/60)],ENI率明显低于非优化组[28.3%(17/60)比46.7%(2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就诊至CT检查完成时间、知情同意至溶栓时间、溶栓后2 h NIHSS、住院时间、出院时NIHSS、不良结局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法优化卒中绿色通道建设能有效缩短AIS患者DNT,可能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法
  • 简介:摘要"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使外科进入新纪元。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顺应"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使外科医生"千里眼"和"千里手"成为现实,高效整合资源,缩短医-患、医-医、师-生之间距离,扩大外科医生及培训者服务半径。3D打印技术强调精准手术理念,逐渐运用于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模拟培训。5G技术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融合手术及培训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实现精准外科和实时外科的完美结合。本文旨在介绍5G技术特点及其在3D打印技术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 标签: 5G技术 3D打印 实时外科 精准外科 远程手术
  • 简介:摘要本视频介绍了鼻肠管建立的意义、鼻肠管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前准备(评估告知、用物准备、环境准备、护士准备、患者准备)、鼻肠管置管前准备、鼻肠管置管方法与技巧、鼻肠管置管及喂养维护等内容,以期给临床工作者带来新的护理理念和技术,帮助医护工作者在肠内营养中提供更专业精准的护理,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最佳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材料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利用细胞膜包被技术赋予目的材料生物活性为医用材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细胞膜展示技术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细胞膜展示技术通过展示细胞膜表面特定成分,增强或赋予细胞膜特定功能,再将其与生物材料结合,精准地增强和赋予材料特定的生物功能。本文提出细胞膜展示技术的概念,对其定义、分类、理论基础及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系统阐述,并分析该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细胞膜 细胞膜展示技术 预处理 膜成分 生物材料
  • 简介:摘要肠外营养是胃肠道功能严重障碍和(或)肠内营养不能满足能量需求的各类患者必需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肠外营养技术的进步可以体现在理念(补充性肠外营养)、配方(优化营养素组成)、制剂(工业化的多腔袋)等3个方面。补充性肠外营养的核心是在肠内营养基础上的肠外营养,既维护肠屏障功能,又能较快达到目标喂养量,满足机体代谢需求。优化营养素组成,充分发挥不同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代谢调理,维护器官功能。工业化生产的多腔袋肠外营养制剂,符合"全合一"的理念,使用方便,可减少处方和配置差错,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医疗费用,适合病情稳定和短期应用肠外营养的患者。

  • 标签: 补充性肠外营养 药理营养素 全合一 多腔袋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适形放射治疗中锁骨区域与胸部区域射野衔接问题,以保证患者放疗时上段锁骨区域与下段胸部区域的剂量均匀衔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脊髓等部位的照射剂量。方法采用Pinnacle V9.2计划系统、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数据、6MV-X射线为患者制作三维适形计划,并计算三维剂量分布。将拟进行锁胸联合照射的NSCLC患者的计划靶区分为上段锁骨区域和下段胸部区域。其中上段区域采用野中野技术,上下相邻靶区采用单中心上下半野技术照射。结果利用上下半野技术结合上段锁骨区域添加野中野技术照射后,在治疗计划系统上观察CT重建后的层面剂量分布,可以发现上下部分照射野衔接处剂量均匀,无冷热点出现,而且危及部位如脊髓也受到了一定的保护。结论半野技术结合野中野技术可有效解决NSCLC患者上下衔接野间的剂量遗漏及重叠,满足NSCLC侵犯至锁骨上区域患者的放疗需求,临床实际使用中建议使用验证手段来保证该技术的可靠性。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半野技术 野中野技术 照射野衔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斜方韧带、锥状韧带和肩锁韧带技术与Endobutton复位固定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自2010年2月到2016年8月,我们对16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治疗,其中8例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斜方韧带、锥状韧带和肩锁韧带上下两部分,另8例采用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随访调查患者总体满意度,观察患肩外形,测量肩关节活动度,摄X线片评价肩锁关节复位维持情况,使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和DASH评分评价肩关节和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了解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的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4~60个月,平均48.8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很满意或满意,肩关节外形正常。同种异体肌腱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5±5.2,DASH评分为2.1±2.6,VAS评分为0.4±1.1;Endobutton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92.8±3.7,DASH评分为2.2±2.0,VAS评分为0.3±0.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肌腱重建韧带技术与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均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而同种异体肌腱更接近生物力学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同种异体肌腱 韧带重建 Endobutton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持续牵张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深度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急救医学科收治的不同部位深度创面患者20例,其中外伤10例,压疮7例,感染创面3例。根据创面情况实施清创术后应用皮肤持续牵张联合VSD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创面愈合质量。结果20例患者经皮肤持续牵张与VSD治疗后,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愈合不良或不愈合。创面大小为2 cm×2 cm~3 cm×4 cm的5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0 d,创面大小为5 cm×5 cm~8 cm×10 cm的8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2 d,创面大小为10 cm×15 cm~15 cm×20 cm的7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30 d。创面愈合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平均为3.8分。结论应用皮肤持续牵张技术与VSD技术联合治疗深度创面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引流术 皮肤牵张器
  • 简介:摘要眼眶肿瘤不仅损害患者容貌,还损伤视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由于眼眶组织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且与视觉器官联系紧密等原因,该部位肿瘤的治疗较其他部位呈现出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肿瘤的经典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手术是大部分眼眶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且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良,其现已朝着微创的方向发展。化学药物治疗多应用于晚期肿瘤或侵犯程度广泛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且随着给药方式和方案的改进,正朝着高效和低不良反应的方向发展。放射治疗则多用于手术难以完整切除和易复发的难治性肿瘤,且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已实现了安全和精准化治疗。除了经典的治疗方法外,针对致癌位点在分子水平上的靶向治疗也成为眼眶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眼眶肿瘤在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的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眼眶肿瘤 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气道廓清技术能帮助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下降、咳嗽无力和(或)存在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的患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气道通畅。气道廓清技术种类较多,应根据患儿的基础疾病、年龄及配合程度进行个体化选择。本文将气道廓清技术在儿童囊性纤维化、慢性化脓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神经肌肉疾病、肺不张、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作者: 范林 高芳 付贞 熊艳 兰佳男 叶啟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 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 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滨州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滨州 25661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 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 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 410013
  • 简介:摘要为缓解供肝短缺、降低肝移植等待患者名单的死亡率,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边缘供肝,如脂肪变性供肝。脂肪供肝耐受力差,常导致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早期功能不良、移植后血管和胆道并发症。部分研究表明,在严格筛选受者的前提下,中度和重度大泡型脂肪供肝可用于移植。本文主要总结各项技术,如静脉系统氧合、低温携氧灌注、亚常温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脂肪供肝保存效果,提升供肝质量以及脂肪变性供肝移植前景。

  • 标签: 肝移植 脂肪供肝 保存方式 机械灌注
  • 简介:摘要射频消融因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乳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回顾近十余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射频消融治疗乳腺肿瘤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流程,如适应证、禁忌证、引导方式、消融工具、消融时间、疗效评价等做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消融技术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等温扩增技术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扩增的一类新型核酸扩增技术。基于该技术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在临床与科研等方面展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环介导等温扩增、交叉引物扩增、链替代扩增、依赖核酸序列的等温扩增和滚环扩增等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重组酶类 DNA解旋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