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缺血脑血管介入治疗发展迅速。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卒中治疗的重大突破,新器械、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试验使更多患者获益;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循证医学证据愈加充实,新型支架和脑保护装置有望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脑缺血风险、改善卒中预防效果;在严格按照适应证应用Wingspan支架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有所提高,而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颅内外动脉非急性期闭塞介入再通治疗已开始起步,在谨慎开展的基础上有待更多经验积累。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是指在再灌注后通过给予快速、间断性的肢体血流中断刺激,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早期再灌注治疗是缺血血管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及临床证据表明:恢复某些缺血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及氧供反而加重组织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如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脑梗死面积增大等损伤。国内外研究发现远隔缺血后适应具有减轻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为应对减轻再灌注损伤这一挑战,远隔缺血后适应目前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尽快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是缺血血管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手段。但是恢复器官血流灌注后所致的再灌注损伤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其中心脏及脑对血流灌注及氧供需求高,极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探究减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缺血血管研究热门话题。

  • 标签: 远隔缺血后适应 缺血性血管病 心肌梗死 脑梗死 减轻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缺血脑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诊疗中心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4例缺血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时门诊复查患者头颅CT灌注成像(CTP),了解颅内脑血流灌注情况;术后6个月时复查患者头颅DSA,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时患者预后良好率,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24例患者术前脑血流量(CBF)、局部血流达峰时间(rTTP)及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分别为(26.91±8.77) mL/(100 g·min)、17.57(15.30,19.55)s、7.89(6.39,11.45)s,术后3个月时CBF、rTTP及rMTT分别为(33.74±11.23) mL/(100 g·min)、16.22(13.84,18.44) s、6.16(5.20,10.38)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复查头颅DSA可见所有患者颅内外侧支循环建立。术后6个月时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7.5%。结论改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缺血脑血管安全有效,可明显增加术区侧支循环建立,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改良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 联合手术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段雅鑫 赵岩 裴晗蕾 成斯琪 吕佩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 简介:摘要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已成为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卒中的有效治疗方式。由于脑小血管与大血管存在许多共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因此大血管闭塞性缺血卒中患者常伴有脑小血管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随着EVT在急性缺血卒中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脑小血管与接受EVT治疗患者转归的关系。文章对脑小血管的各种影像学表型与接受EVT治疗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转归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小血管疾病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治疗结果 颅内出血
  • 简介:摘要脑血管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影像学检查在人群体检、疾病诊断、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图像数据,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潜能和价值,将有助于临床问题的解决和方案的优化。人工智能算法由于能够高通量挖掘医学影像大数据中的特征而备受关注,目前已初步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管理环节中的后处理、血管分割、智能诊断、定量影像特征提取、治疗预后评估等多个方面。本文整理了近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脑血管影像领域的进展,聚焦于缺血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烟雾血管畸形等颅内血管变,介绍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引入影像辅助临床问题的解决,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前沿发展总结目前脑血管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脑血管病 人工智能 影像
  • 作者: 郑华光 刘亚欧 徐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4-18
  • 出处:《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健康管理中心,北京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影像中心,北京 10007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健康管理中心,上海 200127
  • 简介:摘要静止性脑血管(SCVD),是指影像学上有脑血管的证据,但是临床上缺乏该病灶所引起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SCVD包括无症状脑梗死(SBI)、推测为缺血来源的脑白质高信号(WMH)、脑微出血等类型。SCVD患病率是症状性脑血管的5~10倍,成倍增加症状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风险。SCVD主要表现为脑小血管,要和免疫、感染、中毒和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作鉴别诊断。SCVD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男性、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可以用于SBI危险分层。目前不推荐在一般人群中筛查SCVD,在高危人群科学筛查可能具有更好的卫生经济学意义。有证据显示对高血压患者给予强化降压治疗能有效减少WMH进展,他汀治疗能减少SCVD。

  • 标签: 静止性脑血管病 影像 筛查 预后
  • 简介:摘要潘岳松及其同事讨论了脑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并强调了通过预防脑血管疾病来预防痴呆的新机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脑血管患者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脑血管患者360例。患者均行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均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根据血栓弹力图所测得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将患者划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非抵抗组,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可能的风险因素。结果氯吡格雷非抵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6.58±1.4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01±1.05)×109/L、淋巴细胞计数1.83(1.49,2.23)×109/L、胆固醇(3.63±0.8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3(1.53,2.31) mmol/L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4.3(11.80,17.00) μmol/L。氯吡格雷抵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7.19±1.5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40±1.05)×109/L、淋巴细胞计数2.03(1.63,2.58)×109/L、胆固醇(4.02±0.9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4(1.68,2.78) mmol/L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5.90(12.25,22.20) μmol/L,两组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上述指标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7、t=2.867、Z=2.457、t=3.409、Z=2.705、Z=2.220,P值分别为0.001,0.004、0.014、0.001、0.007、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OR=1.031,95%CI 1.006~1.057,P=0.015)构成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存在高白细胞计数、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等临床特点,血清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风险因素。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氯吡格雷抵抗 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 血栓弹力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卒中患者大脑不同位置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与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其他影像学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卒中患者287例,根据大脑不同部位EPVS的严重程度分组,分析不同位置EPVS严重程度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LIs)的相关性。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卒中患者中EPVS普遍存在。不同等级的侧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PWMH)(β=1.604,P<0.001,OR=4.971,95%CI:2.015~12.263)、CMBs(β=1.224,P=0.018,OR=3.339,95%CI:1.232~9.383)、LIs(β=0.626,P=0.047,OR=1.871,95%CI:1.009~3.470)是基底节-EPV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WMH(r=0.614)、DWMH(r=0.622)、LIs(r=0.532)与基底节-EP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CSVD其他影像学标志物与缺血卒中患者基底节-EPVS有关,可影响缺血卒中患者大脑基底节-EPVS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脑小血管 影像学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电网职工缺血血管(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价心血管状态监测系统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早期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7月在山东电力中心医院体检的3 435名35~59岁、无ICVD病史的电网职工。应用心血管状态监测仪测量其踝臂指数(ABI)、脉搏波传导速率(PWV)、冠心病趋势性指标(CHDI)和心力衰竭趋势性指标(HFI)等,同时应用"国人缺血血管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计算受检者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ICVD 10年发绝对危险与心血管状态监测仪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 435名受检者的ICVD 10年发绝对危险的中位数为2.1%,其中男性(2.9%)明显高于女性(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1,P<0.01)。ICVD 10年发病危险与CHDI(r=0.45)、HFI(r=0.12)和PWV(rLbaPWV=0.45,rRbaPWV=0.50,rbaPWV=0.51)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1);与ABI(rLABI=-0.24,rRABI=-0.23,rAABI=-0.42)均呈显著负相关(均为P<0.01),且在不同性别、体质指数亚组中的总体趋势相同(均为P<0.01)。结论ABI、PWV、CHDI、HFI与电网职工ICVD 10年发病危险相关,CHDI、HFI、PWV增高及ABI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ICVD远期发生风险。

  • 标签: 缺血性心血管病 踝臂指数 脉搏波传导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型糖尿合并脑血管变患者与无脑血管变患者之间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探讨糖尿外周血管变与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合并脑血管变患者133例为观察组,无脑血管变患者6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以是否存在脑血管变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存在颈动脉斑块者为66.17%(88/133),多于对照组的42.42%(28/66),且观察组中颈部血管变严重程度更重,观察组颈动脉内膜毛糙者为24.81%(33/133),无病变者为9.02%(12/133),对照组颈动脉内膜毛糙者为33.33%(22/66),无病变者24.24%(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0,P=0.030)。观察组中存在下肢动脉斑块者为72.93%(97/133),多于对照组的42.42%(28/66),且观察组中下肢血管变严重程度更重,观察组下肢动脉内膜毛糙者为22.56%(30/133),无病变者为4.51%(6/133),对照组下肢动脉内膜毛糙者为33.33%(22/66),无病变者24.24%(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3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及下肢血管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变的危险因素,95%CI分别为1.098(1.051~1.146)、1.240(1.015~1.515)、3.802(1.094~13.212)。结论2型糖尿合并脑血管患者,其外周血管变更严重;高龄、血糖控制欠佳及下肢血管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变的危险因素,且下肢血管变对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变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脑梗死 外周血管疾病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卒中已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与此同时,慢性肾脏(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病率也日益增高,且与缺血卒中具有许多相似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KD会增高缺血卒中的发病、严重程度和转归不良风险,但其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对于伴有CKD的缺血卒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均缺乏充分的证据。文章就CKD与缺血卒中的联系以及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肾功能不全,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皮层下缺血血管(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脑网络枢纽长程和短程功能连接强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rength,FCS)的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对30例SIVD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normal controls,NC)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获得脑网络枢纽图和长程、短程FCS图。比较组间脑网络枢纽长程、短程FCS值的差异,并评估其与认知功能评分的关系。结果两组受试者脑网络枢纽主要分布在楔叶、楔前叶、舌回、中扣带回、后扣带回、梭状回、距状裂周围皮层等区域。与NC组比较,SIVD组双侧颞上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长程、短程FCS值以及右侧脑岛短程FCS值降低;右侧额上回长程、短程FCS值和右侧楔前叶长程FCS值升高(P均<0.05)。SIVD组右侧脑岛短程FCS值(r=0.390,P=0.044)和右侧颞上回长程FCS值(r=0.438,P=0.022)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结论SIVD患者部分脑网络枢纽存在长程和短程FCS的异常改变,特别是在脑岛和颞上回,这可能有助于揭示SIVD发病的神经机制。

  • 标签: 皮层下缺血性血管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强度 脑网络枢纽
  • 简介:摘要彩色血流编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DSA)是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基础上,通过后处理软件(iFlow或Angioviz软件)处理得到彩色编码图像,从而定量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参数变化的技术。CC-DSA具有不额外增加辐射量、耗时短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方法各有其侧重点,本文介绍了在脑血管方面应用较多的几种血流评价方法,并重点对CC-DSA在脑血管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将该方法与其他几种血流评价方法进行对比,阐述其优缺点和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彩色血流编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DSA)是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基础上,通过后处理软件(iFlow或Angioviz软件)处理得到彩色编码图像,从而定量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参数变化的技术。CC-DSA具有不额外增加辐射量、耗时短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方法各有其侧重点,本文介绍了在脑血管方面应用较多的几种血流评价方法,并重点对CC-DSA在脑血管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将该方法与其他几种血流评价方法进行对比,阐述其优缺点和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有关围手术期血压调控的研究较少,最佳血压调控管理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文章对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血压管理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血压
  • 简介:摘要缺氧缺血(HIE)是世界范围内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的表现,存活者往往留有神经发育障碍。除了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措施,亚低温是目前已知新生儿HIE的神经保护和改善预后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亚低温并不能提供完全的神经保护,且受胎龄、时间、设施等限制,故临床医师及研究者积极寻找HIE的补充和/或替代疗法。干细胞移植已被提出在HIE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促红细胞生成素、氙气、褪黑素等也可能在HIE中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现就新生儿HIE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亚低温 干细胞 婴儿,新生 缺氧缺血性脑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海市中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缺血脑卒中患者98例为研究组,将同期体检健康者9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颈动脉出现内膜增厚、斑块、狭窄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双侧CCA、ICA、ECA的IMT值[(1.28±0.26)mm和(1.31±0.32)mm、(1.22±0.24)mm和(1.23±0.26)mm、(1.03±0.24)mm和(1.08±0.26)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84±0.19)mm和(0.82±0.22)mm、(0.81±0.19)mm和(0.82±0.20)mm、(0.68±0.16)mm和(0.71±0.19)mm](t=13.526、12.491、13.259、12.373、12.012、11.374,均P<0.05);研究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的发生率[43.88%(43/98)、46.94%(46/9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51%(25/98)、5.10%(5/98)](χ2=7.296、44.554,均P<0.05);研究组颈动脉轻、中、重以及总狭窄率[20.41%(20/98)、33.67%(33/98)、41.84%(41/98)、95.92%(94/9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6%(8/98)、5.10%(5/98)、1.02%(1/98)、14.29%(14/98)](χ2=6.000、25.594、48.485、64.460,均P<0.05)。结论应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有效评估缺血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狭窄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对后续的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颈动脉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脑缺血 卒中 狭窄 内膜增厚 斑块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