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与手术切开2种置管方式在建立成人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时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静脉-动脉ECMO辅助的276例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皮穿刺置管62例(经皮穿刺组)、手术切开置管214例(手术切开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校正混杂因素后,共52对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7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6±13.0)岁。对匹配前后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与手术切开组相比,经皮穿刺组的ECMO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8.8%对48.1%)及住院病死率(42.3%对67.3%)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MO建立后的起始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8)。两组ECMO辅助后24 h血乳酸水平均较辅助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创伤较小的静脉-动脉ECMO置管方式。与手术切开置管相比,经皮穿刺与较低的ECMO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病死率相关。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心源性休克 经皮穿刺置管 手术切开置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介入术后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拔鞘后动脉穿刺处情况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动脉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直径血管鞘(5 F、6 F或8 F)在不同止血方案(人工按压、血管缝合器、血管封堵器)下的止血时间。结果共纳入神经介入术721例,其中介入治疗264例,全脑血管造影457例。46例(6.4%)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其中渗血25例(3.5%),血肿18例(2.5%),假性动脉瘤3例(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47;P=0.021]、穿刺次数(OR 1.075,95% CI 1.053~1.097;P<0.001)、肝素剂量(OR 2.142,95% CI 1.638~3.471;P<0.001)、手术时间(OR 3.727,95% CI 2.025~6.860;P<0.001)以及人工按压(OR 3.449,95% CI 1.230~9.669;P=0.019)是术后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案,止血时间均随着血管鞘直径的增大而延长,但只有采用人工按压时不同血管鞘直径组止血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无论血管鞘直径如何,采用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时的止血时间均较人工按压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直径血管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降低动脉穿刺处的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股动脉 穿刺术 血肿 止血技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静脉穿刺法在肾内水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传统静脉穿刺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接受改良静脉穿刺法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穿刺操作时间及一次性穿刺率、疼痛程度、穿刺过程中的舒适度主观感受,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针脱落、渗液、血肿、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而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异物感、活动度、恐惧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渗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针脱落、血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方法更适合肾内水肿患者治疗需求,操作更安全,有利于保护血管,降低静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提高其舒适性。

  • 标签: 肾内水肿 静脉穿刺 不良事件 舒适度
  • 简介:静脉穿刺是一种极具创伤性的手术,如果不能一次性完成,就会导致重复操作,从而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感受。疼痛是一种由于组织损害导致的不良感受,其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刺激的力度,还取决于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的范围,因此,血液穿刺时产生的痛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穿刺治疗位置、能否准确扎止血带、穿刺治疗时能否握拳、针灸位置以及拔针方式等。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活率,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楚,是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挑战。

  • 标签: 静脉穿刺;疼痛
  • 简介:摘要下肢浅动脉转位动静脉内瘘具有成熟率高、远期通畅率高、感染率低的特点。在上肢静脉耗竭或中心静脉闭塞的患者中,有理由将静脉转位作为下肢通路的首选方案。但国内报道罕见。本文报道一例全长使用静脉及腘静脉构建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长期维持稳定透析的病例,并做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内筋膜炎是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罕见亚型。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变主要累及中小静脉或动脉。本文报道的病例为发生于43岁中年女性静脉的血管内筋膜炎,镜下表现类似于结节性筋膜炎,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CD10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USP6基因易位,本例为发生于大血管内的筋膜炎。该病罕见,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静脉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静脉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静脉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 标签: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海绵窦区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应用Onyx-18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DAVF。术后即刻栓塞效果采用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15例患者的DAVF均达完全栓塞。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发生一过性反射性心动过缓2例(包括1例术中再出血的患者),其余12例患者无术中不良反应。1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其中12例患者术前的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仅1例患者的DAVF于术后14 d复发,再次经岩下窦入路手术达到完全栓塞,其余11例无复发;其余3例患者仅行临床随访,2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但其他临床症状均消失。结论采用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海绵窦区DAVF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动静脉瘘 海绵窦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静脉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海绵窦区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应用Onyx-18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DAVF。术后即刻栓塞效果采用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15例患者的DAVF均达完全栓塞。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发生一过性反射性心动过缓2例(包括1例术中再出血的患者),其余12例患者无术中不良反应。1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其中12例患者术前的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仅1例患者的DAVF于术后14 d复发,再次经岩下窦入路手术达到完全栓塞,其余11例无复发;其余3例患者仅行临床随访,2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但其他临床症状均消失。结论采用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海绵窦区DAVF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动静脉瘘 海绵窦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静脉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遥感技术的静脉穿刺角度监测仪,测量不同熟练度人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探究其熟练度、进针角度和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无静脉穿刺经验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各30人,在手臂橡胶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记录2组穿刺时的预估角度,读取监测仪给出的穿刺实际角度,记录其穿刺成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学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51.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9.4,P<0.05);护士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5.2 ± 1.9)°,学生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8.9 ±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7.10,P<0.05);最适合初学者的静脉穿刺角度范围是(31.6 ± 6.4)°。结论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角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适宜角度范围在(31.6 ± 6.4)°;操作者对角度的预估值偏大普遍存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角度监测仪使得静脉穿刺的精准研究成为可能。

  • 标签: 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教学 视觉监测 遥感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护生采取可视化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为提高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穿刺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该院实习的12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穿刺技能培训,方法包括目视法、触摸法等;研究组给予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及高年资护士指导下,通过可视化静脉注射技术支持完成培训。另选取同时期接受静脉穿刺的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200例作为护生考核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单号)和对照组(双号),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护生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度以及带教教师对护生静脉穿刺操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生VAS得分为(7.59±1.6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的(6.43±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护生采取可视化穿刺方法效果满意,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带教教师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患者 静脉穿刺 可视化静脉穿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急性髂静脉血栓(IFDVT)的治疗曾以单纯抗凝为主,但有30%~50%的患者会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导管接触性溶栓、经皮机械血栓清除等血栓清除技术可有效清除血栓,弥补了单纯抗凝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前相关证据仍不足。其他方法如滤器植入和压力治疗的效果亦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总结了急性IFDVT的治疗策略和最新研究进展,希望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方案 髂股静脉血栓 抗凝 血栓清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包括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传统治疗方案组(抗凝或抗凝联合CDT组)、综合治疗方案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远期左静脉近端瓣膜功能之间的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方案组患者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高于传统治疗方案组(t=9.872,P<0.001)。综合治疗方案组PTS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方案组(χ2=7.146, P=0.008)。综合治疗方案组左静脉瓣膜功能优于传统治疗组(χ2=23.834,P<0.001)。结论抗凝基础上的包括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机械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头皮静脉穿刺结合行为干预在婴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婴儿头皮静脉输液病例1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头皮静脉穿刺结合行为干预。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评分、穿刺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0%;观察组穿刺疼痛主观Wong-Baker笑脸量表评分及疼痛客观FLSAC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穿刺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头皮静脉穿刺结合行为干预在婴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依从性,降低穿刺疼痛感,且安全性可靠,护理满意度较高。

  • 标签: 静脉输液 头皮静脉 婴儿 静脉穿刺 行为干预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到2022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2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皮下Z字缝合处理静脉穿刺点止血。2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皮下Z字缝合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患者术后发生无需干预的局部血肿。术后血管超声随访无血管狭窄或深静脉血栓。皮下Z字缝合技术可实现无导线起搏器传送鞘管撤除后静脉穿刺点的快速、安全和有效止血,且可以满足患者对手术切口美观的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股静脉 皮下Z字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翻身法在经动脉穿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经动脉穿刺造影或支架置入患者62例。收集所有纳入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借助翻身用功能枕应用30°翻身法。比较借助翻身用多功能枕的30°翻身法对经动脉穿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程度、睡眠质量、血压、心率、运动耐量及并发症影响。结果观察组在应用30°翻身法后自感舒适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翻身后心率较翻身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制动带来不适感较对照组少;观察组1例血肿,对照组2例血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猝死等)。两组患者术后1 w均行6 min步行试验检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动脉穿刺路径介入治疗制动患者应尽早尝试借助翻身用功能枕应用30°翻身法,可改善患者自感舒适度及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同时可显著增加活动耐量。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股动脉穿刺 翻身法 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