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消融脉冲射频神经调控射频热凝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住院的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年龄50~80岁,根据治疗方法分为3组:低温等离子消融组(A组,n=20)采用等离子体多功能操作系统,1档超短时程测试,2档30 s消融、15 s冷凝;脉冲射频神经调控组(B组,n=20)以2 Hz、2 mA测试感觉,以0.5 mA、8 Hz,脉宽30 ms神经调控120 s;射频热凝组(C组,n=20)以50 Hz、0.3 V测试感觉,60 ℃及70 ℃各治疗30 s。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变化、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价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以及术后疼痛缓解率。并记录患者术前(T0)、术后1周(T1)、4周(T2)、8周(T3)的VAS评分、PSQI评分、疗效评估的情况。结果A组术后T1、T2、T3时点VAS评分依次为(3.2±0.8、3.2±0.8、2.2±0.8)分较术前逐渐降低,术后T1、T2、T3时总有效率分别为85%(17/20例)、90%(18/20例)、95%(19/20例);术后各个时点PSQI评分为(11.3±2.3、10.3±1.1、8.3±1.2)分,较术前明显降低。B组术后T1、T2、T3时点VAS评分分别为(4.2±0.7、4.2±0.7、3.2±0.7)分,均较术前降低;T1、T2、T3时总有效率分别为75%(15/20例)、80%(16/20例)、70%(14/20例);术后各时点PSQI评分分别为(12.6±2.0、12.4±1.2、11.4±1.2)分,较术前降低。C组术后T1、T2、T3各时点VAS评分依次为(4.3±1.0、4.3±1.0、3.3±1.0)分,较术前降低;T1、T2、T3时总有效率分别为80%(16/20例)、80%(16/20例)、80%(16/20例),术后各时点PSQI评分依次为(12.1±2.3、12.3±1.4、12.3±1.3)分,较术前(14.1±2.4)分降低。与B、C两组相比,A组总有效率较高,3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C组相比,A组T1、T2、T3时点VAS评分、PSQI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脉冲射频神经调控射频热凝均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低温等离子消融的近期临床疗效高于另外两种治疗方式。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脉冲射频神经调控术 射频热凝术
  • 作者: 尹爱民,陈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荆门市中医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 简介:目的:研究脉冲射频联合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21年5月-2022年7月诊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2例为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疗法,对比两组的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WOMAC指数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冲射频与中药熏蒸疗法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肯定,有助于促进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改善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脉冲射频术;中药熏蒸疗法;骨关节炎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射频脉冲对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患者75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PNS+PRF组(周围神经电刺激+脉冲射频)38例,PRF组(单纯脉冲射频)37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VAS评分及睡眠情况,药物用量,并记录有无复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较术前VAS评分均显著降低,睡眠质量均明显提高,药物用量逐渐降低。长期疗效中,PNS+PRF组VAS及PSQI评分低于PRF组,VAS评分在4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分别为0.68±1.04比2.54±2.76、0.92±1.60比2.73±2.79、0.86±1.37比2.75±2.83、0.81±1.37比2.78±2.82、0.81±1.37比2.75±2.84(P<0.05),PSQI评分在2周、4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分别为3.10±0.51比4.86±0.52、2.00±0.53比4.81±0.54、2.34±0.61比4.91±0.62、2.10±0.58比5.00±0.59、1.73±0.62比4.81±0.63、1.26±0.63比4.86±0.64(P<0.05)。PRF组的复发率(30%)显著高于PNS+PRF组(2.6%,P<0.05)。结论周围神经电刺激与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均安全有效,而周围神经电刺激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效果更佳。

  • 标签: 疱疹后三叉神经痛 周围神经电刺激 脉冲射频术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治疗措施众多,但有各自的局限性。脉冲射频因其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应用。该技术参数设置不同,临床效果也存在差异。其中高电压脉冲射频的应用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本文就高电压脉冲射频治疗慢性NP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系统综述。

  • 标签: 神经痛 脉冲射频 高电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脉冲射频(PRF)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RF治疗KOA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BM、EBSCO及网络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建库时间至2021年2月。由2名研究者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包括411例KOA患者,其中试验组(PRF治疗)20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211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在膝关节VAS评分、WOMAC评分、Lysholm评分和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RF治疗KOA的效果确切,优于常规治疗。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研究质量偏低,未来仍需开展大量的高质量研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 标签: 脉冲射频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临床疗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与双极射频热凝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颈椎间盘突出症,伴头痛及上肢放射痛患者36例,年龄35~68岁,性别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低温等离子消融组和双极射频热凝组,各18例。两组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分别于责任椎间盘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或双极射频热凝。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时的数字模拟评分(VAS)及VAS≤3分的例数,并评估术后1周、6个月时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230,P<0.05);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0,P>0.05)。与双极射频热凝组比较,术后1周低温等离子消融组镇痛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17/18例)比88.9%(16/18例),P<0.05]。两组术后6个月镇痛有效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双极射频热凝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声音嘶哑、咽部不适。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及双极射频热凝均能有效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性痛症状,但等离子射频消融近期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少。

  • 标签: 颈椎病 等离子消融术 低温 双极射频热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射频与脊髓电刺激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近、中期疗效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疼痛科收治的23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硬币法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PRF组,n=12例)和脊髓电刺激组(SCS组,n=11例)。对比两组患者卫生经济学指标(住院日数、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手术费用)。记录术前,术后1、7、15 d、1及3个月时的VAS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手术时间PRF组(102±19)min,SCS组(102±4)min;住院总费用PRF组(15 791±2 676)元,SCS组(20 279±1 807)元,以上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日数PRF组(13.0±3.7)d,SCS组(18.5±2.1)d;手术费用PRF组(2 232±14)元,SCS组(1 875±21)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均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7、15 d及1个月时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S组优于PRF组。两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点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各观察时点睡眠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未见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感染、脑脊液漏、电极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脉冲射频与脊髓电刺激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均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相当;脉冲射频的手术费较高,而脊髓电刺激需承担临时电极费用,且住院日数较长。

  • 标签: 带状疱疹 神经痛 脉冲射频 脊髓电刺激 亚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针刀联合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疼痛科收治的腕管综合征住院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针刀组(NK组,n=40)和针刀联合脉冲射频组(NKP组,n=36)。NK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针刀治疗,NKP组在超声引导下联合脉冲射频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腕部相同距离的正中神经远端感觉潜伏期(Mndsl)和尺神经的远端感觉潜伏期(Undsl);并在治疗后1、3、6个月时评估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不同观察时点,组间比较:NK组有效率为85%(34/40例),与NKP组有效率100%(36/36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时,两组临床各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NKP组临床各项症状评分显著低于NK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时,NKP组患者VAS评分随访均显著低于N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KP组治疗1、3、6个月时的Mndsl水平均显著高于NK组。Undsl治疗前后各时间段,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刀联合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治疗腕管综合征近期疗效较好,疼痛程度显著降低,正中神经的远端感觉潜伏期指标恢复较好。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尺神经 针刀 超声引导 脉冲射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治疗顽固性外周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顽固性外周神经痛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8.00%,44/50)高于对照组(70.00%,35/50),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4.00%,17/50)低于对照组(8.00%,4/50),P<0.05。结论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治疗顽固性外周神经痛,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脉冲射频 阿霉素 顽固性外周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DRG)行连续射频(CRF)和脉冲射频(PRF)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治疗中心确诊的胸背部PHN患者116例,将其分为倍他米松组(B组,n=37)、连续射频热凝组(CRF组,n=39)、脉冲射频调控组(PRF组,n=40)。根据疼痛范围及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确定神经痛受累节段,3组均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内穿刺,B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CRF组和PRF组分别对DRG行连续射频脉冲射频各360 s,同时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3个月时评价优良率和有效率,以及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1和7 d时VAS降低、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VAS降低;与B组比较,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VAS降低(P均<0.05)。B组、CRF组和PRF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1%(19/37例)、85%(33/39例)和83%(33/40例),优良率分别为22%(8/37例)、72%(28/39例)和63%(25/40例)。CRF组中13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5例出现痛性麻木,1例出现神经损伤伴同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PRF组6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B组5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内近DRG行CRF和PRF复合复方倍他米松给药治疗胸背部PHN疗效均优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给药,PR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RF,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 神经节,脊 CT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行脉冲射频(PRF)治疗的PHN患者79例,年龄≥50岁,性别不限,数字等级评分(NRS)≥4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及疗效评价相关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 d、6个月时的NRS,统计6个月时疼痛缓解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有PHN患者62例完成研究,年龄为50~87岁,其中男30例,女32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及6个月时患者NR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过6个月的长病程为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服药为其有利因素。结论PRF治疗PHN疗效明确,其中长病程预后差,而持续服用镇痛药物有助于巩固疗效。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导管消融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椎体转移瘤患者采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PVP)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椎体转移瘤患者58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29,RFA联合PVP治疗)与对照组(n=29,PV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生活障碍(RMDS)评分、骨水泥外渗率及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椎体前、后缘高度(2.63±0.14)cm、(2.78±0.12)cm,高于对照组的(2.50±0.18)cm、(2.65±0.10)cm(均P<0.05);观察组VAS、RMDS评分(2.12±0.92)分、(13.20±1.10)分,低于对照组的(3.10±0.94)分、(16.23±1.54)分,JOA评分(26.87±1.24)分,高于对照组的(24.32±2.53)分(均P<0.05);观察组骨水泥外渗率、肿瘤复发率10.71%、7.14%,低于对照组的42.86%、32.14%(均P<0.05)。结论RFA联合经皮PVP治疗椎体转移瘤患者,可有效增加椎体前后缘高度,缓解椎体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减轻生活障碍,降低术后骨水泥外渗率及肿瘤复发率。

  • 标签: 椎体转移瘤 射频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腰椎功能 生活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膝关节内上、内下神经和隐神经髌下支为靶点行超声引导下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4例,年龄≥60岁,性别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射频组(PRF组)和神经阻滞组(NB组),每组32例,分别实施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内上、内下神经和隐神经髌下支射频和神经阻滞。NB组每靶神经给予2%利多卡因2 ml,共6 ml。PRF组在对靶神经给予相同药物阻滞基础上进行脉冲射频射频电极温度设置为42 ℃,每靶神经治疗时间120 s×3次,两组均为单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84,P<0.001),时间与分组间VAS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23.67,P<0.001)。两组患者不同时点WOMA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857.79,P<0.001),时间与分组间WOMAC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46.12,P<0.001)。治疗后2、4和12周时,PRF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NB组(65.6%比31.3%,37.5%比3.1%,25%比0,P均<0.05)。结论以膝关节内上、内下神经和隐神经髌下支为靶点的超声引导下神经脉冲射频可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安全性高,效果优于单纯神经阻滞。

  • 标签: 骨关节炎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脉冲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联合组、针刺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3组患者均给予依托考昔及佐米曲普坦分散片口服,电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共治疗1次)及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30 d及90 d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偏头痛失能程度问卷(MIDAS)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 d、7 d、30 d、90 d时联合组、针刺组疼痛VAS、MSQoL、HAMA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0 d、90 d时联合组及针刺组MID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 d时联合组疼痛VAS、MSQoL、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0 d、90 d时联合组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 d、7 d、30 d、90 d时联合组疼痛VAS、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及90 d时联合组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治疗能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时间至少达3个月。

  • 标签: 脉冲射频 偏头痛 星状神经节 电针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肩部神经脉冲射频复合肩袖间隙臭氧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疼痛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40例肩袖损伤患者,年龄25~68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肩部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脉冲射频复合臭氧注射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肩部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脉冲射频组(B组),每组20例。脉冲射频参数:42 ℃,360 s,2次。A组患者射频治疗后,肩袖损伤间隙注射30 μg/ml医用臭氧5 ml。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12、24、72 h及1、3、6个月时患侧肩的数字模拟评分(VAS)、睡眠时间、主动前屈关节活动度(AFROM)及外展关节活动度(AAROM)的评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肩部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睡眠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AFROM及AAROM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后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2 h至治疗后6个月均较B组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睡眠时间治疗后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2 h至治疗后6个月均较B组明显延长(P均<0.05);两组AFROM及AAROM治疗后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2 h至治疗后6个月时A组较B组明显增加(P均<0.05)。治疗后核磁共振显示A组积液及水肿改善均较B组明显(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部神经脉冲射频复合肩袖间隙臭氧注射治疗肩袖损伤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纯肩部神经脉冲射频治疗。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臭氧 肩关节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射频闭合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采用射频闭合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185例患者(203条肢体)的临床资料。男性89例,女性96例,年龄(63.8±15.3)岁(范围:23~85岁)。术前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临床分级:C2级6例,C3级19例,C4级81例,C5级47例,C6级32例。记录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大隐静脉闭合率、CEAP临床分级、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慢性静脉疾病生活质量量表(CIVIQ)评分、并发症等,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射频闭合的长期疗效。结果203条肢体手术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完成3年随访,随访时间(40.5±2.7)个月(范围:36~45个月)。1年和2年闭合率均为98.0%(199/203),3年闭合率为97.5%(198/203)。术后患者CEAP临床分级较术前降低,88.4%(76/86)的C5~C6级患者术后6个月降为C2~C4级,95.3%(82/86)的患者术后3年降为C0~C2级。患者术前及随访各个时间点的VCSS和CIVIQ评分有明显改善(VCSS:F=1 064.7,P=0.003;CIVIQ评分:F=2 984.3,P=0.001)。最常见并发症为皮下淤血,发生率为10.8%(22/203),均在术后1个月内消失,其次为色素沉着5.9%(12/203)和血栓性静脉炎3.9%(8/203)。结论大隐静脉曲张射频闭合长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静脉曲张 导管消融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门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40例。康复训练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射频康复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康复训练前行1次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治疗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治疗结束后6、12周时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VAS、ODI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射频康复组患者VAS、ODI及JOA评分分别为(2.9±0.6)、(16.85±4.75)、(19.63±4.24)分,康复训练组分别为(4.3±0.7)、(19.06±3.89)、(17.13±5.02)分;射频康复组VAS、ODI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JOA明显高于康复训练组(P均<0.05)。随访结果显示,射频康复组在治疗结束后6、12周时其VAS评分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

  • 标签: 射频治疗 康复 教育 腰痛 腰神经后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脊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性别、年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A组,n=30)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组(B组,n=30)。A组采用颈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1次;B组在A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做针刺MTrPs治疗,1周1次,共计4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术前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及6个月时,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B组患者治疗后3及6个月时VAS 0~3分例数(19/30例,17/30例)均多于A组(14/30例,11/3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情绪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时的SA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B组无焦虑患者(22/30例)多于A组(14/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46.7%、36.7%,术后3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33.3%、66.7%,术后6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20.0%、60.0%。B组术后3及6个月时优效率明显高于A组(P均<0.05)。结论单纯脉冲射频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均可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但两者联用时临床疗效更持久。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触发点 颈源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射频热凝(RFTC)联合脉冲射频(PR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因子10(CXC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武汉市汉阳医院收治的LDH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PRF组各30例。联合组给予RFTC联合PRF治疗,PRF组给予单纯PRF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同时观察患者血清IL-8、CXCL10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t=12.14、27.85,均P<0.05),JOA评分均升高(PRF组:t=5.329、7.576,均P<0.05;联合组:t=5.980、9.526,均P<0.05),ODI指数均降低(PRF组:t=4.932、7.414,均P<0.05;联合组:t=4.235、9.706,均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均优于PRF组(t=7.329、5.719、2.255,均P<0.05)。较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8水平均下降(PRF组:t=3.621、4.631,均P<0.05;联合组:t=3.393、5.370,均P<0.05),CXCL10浓度均升高(t=2.251、3.559,均P<0.05;联合组,t=3.393、5.370,均P<0.05),且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IL-8、CXCL10水平的调控明显优于PRF组(t=20.258、2.237,均P<0.05)。结论RFTC联合PRF治疗LDH效果较好,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作用持久。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椎间盘切除术 脊神经 疼痛测定 炎症趋化因子类 白细胞介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