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肘关节尺侧韧带(UCL)是肘部外翻的主要稳定结构,其损伤常见于过顶投掷运动员,主要由反复受到外翻力所致,可导致肘部疼痛和影响运动员职业生涯。治疗过顶投掷运动员尺侧韧带损伤的常用治疗手段是尺侧韧带重建术(UCLR)。现已有多种UCLR不断被改良,主要体现在移植物构造、切口暴露、尺神经处理以及移植物在肱骨和尺骨隧道固定方法上。本文主要目的是综述UCL的相关解剖、生物力学、各种UCLR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及康复锻炼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UCLR治疗过顶投掷运动员UCL损伤的认识。

  • 标签: 肘关节 侧副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前束 过顶投掷运动员
  • 简介:摘要乳头是乳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可含有或不含乳晕和乳腺组织。男性乳头的发生相对少见,它不仅影响外观,引起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发生癌变。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门诊收治1例成年男性胸壁乳头,手术行病变皮肤及其下组织根治性切除。病理检查显示病变组织内见毛囊皮脂腺单位,未见乳腺实质组织。术后13个月随访,术区皮肤平整,伴部分色素沉着,未见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 标签: 乳房 副乳头 男性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盆腔脾。患者男,51岁。超声表现为盆腔内实质性病变伴丰富血流信号;MRI表现为盆腔内膀胱右后上方可见一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欠均匀强化,可见粗大供血动脉;CT表现为盆腔偏右侧类圆形均匀等密度占位,增强动脉期病变呈花斑样强化,CT血管成像可见粗大供血动脉发自脾动脉末端脾门区,亦见伴行静脉汇入脾静脉。病理诊断:盆腔脾。

  • 标签: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胃部脾临床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45岁女性患者,因间断上腹胀7个月余就诊,10年前因外伤曾行脾脏切除术。术前胃镜、超声内镜和腹部CT均提示胃底占位,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副脾组织。

  • 标签: 胃肿瘤 胃底副脾 脾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罕见,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CTA)或多层面重建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介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采用介入栓塞成功治疗1例肝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该病人肝动脉变异属于Michels 4型,通过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变异血管出血部位,经介入栓塞治疗后随访,其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肝肿瘤 副肝动脉瘤 出血 栓塞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乳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2006年2月28日至2018年2月28日期间通过EUS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的122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2例十二指肠乳头病例年龄(52.1±12.9)岁,男性多于女性。乳头以十二指肠降部乳头上方最多见(88/122,72.13%),其次位于球降交界(29/122,23.77%),少部分位于球部(5/122,4.10%)。乳头均为单发,大多数直径在0.5~1.0 cm(88/122,72.13%),少部分直径大于1.0 cm(23/122,18.85%),也有部分直径小于0.5 cm(11/122,9.02%)。EUS下多为低回声(71/122,58.20%)或中低回声影(35/122,28.68%),回声多均匀。黏膜层光整,黏膜下层及以下表现为括约肌样结构,边界大部分清楚(121/122,99.18%),多数乳头中央常可见特征性的裂隙样管腔结构(83/122,68.03%),周边肠壁层次结构正常,肠周无相关肿大淋巴结。结论EUS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及相邻器官结构,对十二指肠乳头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内窥镜检查 诊断 随访研究 十二指肠副乳头
  • 简介:摘要皮肤肿瘤综合征又称为副肿瘤性皮肤病,是由恶性肿瘤细胞间接造成的皮肤损害,这些皮肤损害不仅与恶性肿瘤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常与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同步,其发生率在肿瘤综合征中仅次于内分泌综合征。本例卵巢浆液性癌并发的肿瘤性红皮病作为皮肤肿瘤综合征的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以弥漫性红斑及鳞屑伴瘙痒为特征;临床上主要以治疗原发肿瘤为主,皮肤损害会随着原发肿瘤的缓解而明显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下切除距骨前外侧关节面治疗距骨前外侧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距下关节镜下治疗的12例13足距骨前外侧关节面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3~51(38±11)岁,左侧6足、右侧7足,5例伴有腓骨肌痉挛。12例患者均在距下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关节面切除术,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13足镜下均可见较大的距骨前外侧关节面,其中8足有距骨前外侧关节面软骨损伤,12足有距跟前韧带损伤,5足有距跟骨间韧带损伤,4足有明显的关节滑膜炎表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1(17.46±6.28)个月。5例腓骨肌痉挛患者术后情况:3例腓骨肌痉挛消失;1例明显缓解,但长距离行走时仍可诱发,休息即可缓解,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后解除痉挛;1例未缓解,患者拒绝行肌腱延长术,针刺加药物治疗后疼痛较前减轻。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距骨前外侧关节面撞击解除。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2.77±4.99)分和(1.62±1.33)分,与术前AOFAS评分(47.69±13.42)分、VAS评分(7.62±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80、14.162, P值均<0.01)。结论距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关节面切除是治疗距骨前外侧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距骨 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 距跟撞击综合征 距下关节镜
  • 简介:摘要肿瘤天疱疮(PNP)是一种与肿瘤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疾病,1990年由Anhalt首先描述。国外文献报道,PNP常见的伴发血液系统肿瘤,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排在首位。除皮肤黏膜病变外,超过30%的PNP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常出现呼吸衰竭,预后差。本文报道1例以口腔、皮肤溃烂起病,诊断CLL伴发PNP,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后皮肤病变愈合,但出现反复发热及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考虑肺部感染合并BO,最终因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死亡。通过对本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及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淋巴瘤伴发PNP的认识及治疗的探索。

  • 标签: 天疱疮 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B细胞 肿瘤
  • 简介:摘要人流感病毒(HPIVs)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根据其血清学及基因组特征,可分为HPIV1~HPIV4四种血清型别。不同血清型HPIVs导致的临床疾病谱、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都有所不同。基于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差异,HPIVs可进一步划分为具有不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标准的分子分型方法有助于阐明HPIVs在人群传播过程中的基因进化和传播模式,然而,由于国内外至今未建立统一且标准化的分子分型方法,阻碍了对HPIVs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就HPIVs的病毒特征、基因组结构、现有的基因分型方法及进化加以综述,并筛选出分子分型参考株,以完善对HPIVs基因特征以及分子分型的认识,为我国开展HPIVs分子流行病监测和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分子分型 基因型 进化 人副流感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侧动脉骨皮瓣修复拇指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9例拇指软组织合并指骨缺损的患者采用桡侧动脉骨皮瓣移植修复。于上臂外侧远端设计皮瓣,以桡侧动脉为血管蒂,并携带臂外侧皮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皮瓣切取面积为2.5 cm×4.0 cm~4.0 cm×12.0 cm,肱骨条长度为1.5~5.0 cm。供区创面均直接缝合关闭。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及患指功能、供区情况。结果术后9例骨皮瓣全部存活,皮瓣及供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8.5个月,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弹性较好,两点分辨觉为8~12 mm。骨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5周,均未出现骨吸收。拇指功能、外观恢复较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例,良5例,可1例。供区仅留一线性瘢痕。结论桡侧动脉骨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表浅,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是修复拇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可行方法。

  • 标签: 手损伤 治疗结果 桡侧副动脉 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殊形式桡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采用桡侧动脉分叶、嵌合或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分别修复手指的多个创面20例,均合并骨质缺损,切取分叶穿支皮瓣7例,嵌合穿支皮瓣12例,分叶-嵌合穿支皮瓣1例,共28个皮瓣和13个骨瓣,皮瓣面积为9.5 cm×4.0 cm~4.0 cm×2.0 cm,骨瓣大小为1.5 cm×0.6 cm×0.6 cm~2.5 cm×1.0 cm×0.6 cm,供区均直接闭合。术后定期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修复手指的功能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术后27个皮瓣完全成活,无感染;1个皮瓣出现静脉危象,部分坏死。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7.5个月),皮瓣无臃肿,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患者对手指外形满意,移植骨瓣与指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感觉恢复至S4有8个皮瓣、S3有16个皮瓣、S2有4个皮瓣;手部功能评定优12例、良8例。结论特殊形式桡侧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形式多样,血供可靠,可同时进行多个创面和骨组织的修复,是一种修复手指复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桡侧副动脉 手指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内脾伴表皮样囊肿(ECIPA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病理确诊为ECIPAS的12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肿瘤标志物、瘤体大小、肿瘤部位及远处转移情况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突触素(Syn)、嗜铬素A(CgA)、细胞角蛋白(CK)、细胞角蛋白5/6(CK5/6)、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指数(Ki-67)、抑癌基因(p53)的表达。结果12例患者均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其中男性4例(33.3%),女性8例(66.7%),平均发病年龄42岁。病灶均位于胰尾部,其中3例患者CA19-9明显升高。腹部超声表现为胰尾部边界较清的低或无回声影,胰腺CT平扫显示为低密度影,MRI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占位。11例患者行胰体尾及脾脏切除术,1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12例患者大体标本均显示胰尾部囊实性肿块,肿瘤最大径1.4~4.0 cm不等,光镜下表现为多房囊性病灶,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表达鳞状上皮标志物CK。随访5~119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CIPAS是一种好发于中年患者胰尾部的罕见病变,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但其病理形态具有独特特征,且预后良好。

  • 标签: 胰腺 副脾 表皮囊肿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锚钉缝合术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膝关节内侧韧带(MCL)前束撕脱屈膝位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接受TKA的患者3 922例,确定术中MCL前束撕脱屈膝位不稳的病例48例(1.2%),所有患者接受锚钉缝合术。所有患者在术后6周内使用铰链式护膝,术后每次随访时,测量膝关节的运动范围。在术后6周、3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接受1次X线检查,以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以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 92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48例(1.2%)发生术中MCL损伤。其中,1例患者术后两年内死亡,2例患者失访,共有45例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24例MCL中段撕裂,21例MCL附着点断裂。35例发生在十字韧带保留的TKA术中和10例发生在后稳定型TKA术中。患者末次随访时最大屈膝(111.2±18.8)°、最大伸膝(1.5±1.5)°以及活动范围(110.2±30.2)°明显高于治疗前(107.5±22.5)°、(5.5±4.5)°、(102.2±27.8)°(t = 2.822、5.026、3.670,均为P<0.05)。平均随访时间(99.2±5.7)个月,没有1例患者发生膝关节不稳定。其中5例患者因为膝关节僵硬而接受了干预(4例手法推拿和1例翻修术),2例患者因为人工膝关节无菌性松动接受了翻修术。结论TKA术中MCL前束撕脱可以通过锚钉缝合术修复治疗,然后进行铰链式护膝支撑。膝关节僵硬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内侧副韧带,膝 缝合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区脾的临床特点和相关治疗经验,提高肾上腺区肿物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至2019年收集的2例左侧肾上腺区脾误诊为左侧肾上腺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患者术前肾上腺增强CT及超声等检查及检验。结果2例患者均为肾上腺区脾,均为术前考虑为左侧肾上腺区皮质腺瘤患者,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发现为肾上腺区脾。术中均未行脾脏切除术。结论左侧肾上腺区脾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例,通过术前对患者肾上腺增强CT及相关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减少误诊的可能性。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副脾 肾上腺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侧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9例手部掌、指骨及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桡侧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3.5 cm×5.5 cm~4.5 cm×8.5 cm,骨缺损长度3~6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6.0 cm~5.0 cm×9.0 cm,骨瓣切取大小3.0 cm×1.0 cm×1.0 cm~6.0 cm×1.5 cm×1.0 cm,皮瓣均携带臂后侧皮神经,骨瓣和受区的掌、指骨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皮瓣的桡侧动脉及伴行静脉和受区的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骨移植端愈合情况、皮瓣存活质量、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术后9例桡侧动脉穿支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全部病例的骨移植端均愈合良好,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皮瓣的两点分辨觉为8~12 mm,平均10.2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桡侧动脉穿支骨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可同时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及掌、指骨缺损,缩短治疗时间,对供区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修复手部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骨 掌骨 桡侧副动脉穿支 复合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32例)、CIMT组(31例)及联合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换训练、关节主被动训练及牵拉训练等),待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运动想象组患者辅以运动想象疗法,CIMT组患者辅以CIMT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CIMT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UE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联合组治疗后其FMA-UE评分[(43.50±6.22)分]、UEFT评分[(35.79±6.15)分]及MBI评分[(71.74±5.92)分]均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及CIMT组水平(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CIMT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为抗议马克龙政府提高燃油附加税,法国巴黎爆发了50年来最大的骚乱。随着“黄马甲”运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抗议群体也从工人扩展到了学生、知识分子群体,抗议民众的焦点也从燃油税转移到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运动表现出了无组织、无领导、无目标等特点。通过分析“黄马甲”运动发展始末,为我们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民粹主义浪潮提供启示。

  • 标签: 黄马甲 全球化 民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