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阿片类药物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广泛,通过与阿片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极好的镇痛作用,但其带来的呼吸抑制、痛觉过敏、阿片耐受等副作用也备受关注。纳洛酮、纳美芬等阿片受体拮抗常用于麻醉后催醒及解除呼吸抑制,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予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能够明显改善术后阿片耐受及痛觉过敏,并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文章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就预先给予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阿片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探讨及归纳、总结,旨在为解决阿片类药物临床副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纳洛酮 纳美芬 痛觉过敏 阿片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κ-阿片受体激动(kappa-opioid receptor agonists, KORs)对CPB老年大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影响。方法清洁级老年SD大鼠60只,体重400~5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KORs+CPB组(U组)、KORs+CPB+κ-阿片受体拮抗(Nor-BNI)组(N组)、KORs+CPB+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1, HO-1)拮抗(ZnPP-IX)组(Z组)。各组大鼠于CPB后1 d行水迷宫测试(记录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后,放血处死大鼠取海马,置于福尔马林和-80 ℃冰箱中待测。H-E染色观察海马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ethylene dioxyamphetamine, MDA)、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等指标浓度,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其他4组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减少(P<0.05);与C组比较,U组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增加(P<0.05);N组、Z组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游行距离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S组海马细胞结构整齐,界限清楚;C组、N组、Z组海马细胞受损严重,细胞分布稀疏,胞内见不均匀空泡;U组上述损伤有所减轻,细胞排列整齐。与S组比较,其他4组海马组织中MPO、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U组海马组织中MPO、MDA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P<0.05);N组、Z组MPO、MDA及SOD浓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其他4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C组比较,U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升高(P<0.05),Z组HO-1蛋白水平降低(P<0.05);N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ORs可增加HO-1蛋白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改善CPB老年大鼠认知功能。

  • 标签: κ-阿片受体激动剂 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血红素加氧酶-1
  • 简介:摘要Mu阿片受体(Mu opioid receptor, MOR)是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受体,在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有研究认为MOR对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影响。MOR影响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机制繁杂,不同研究之间也存在争议。文章综述MOR及其亚型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不同的药物浓度差异对肿瘤细胞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及MOR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肿瘤微血管结构、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中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肿瘤细胞 Mu阿片受体 肿瘤转移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是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阿片类药物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此作用依赖于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 OR)的激活。κ-OR、δ-OR的激活直接参与心肌保护,而μ-OR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尚存在争议。此外,不同激动对3种OR亚型的不同亲和力使得"OR介导的心脏保护"这一结论具有争议。文章就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及外源性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瑞芬太尼、布托啡诺、美沙酮)对MI/RI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讨论不同OR介导MI/RI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与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家族其他成员的串扰,以及可能的上下游信号通路,以便为未来开发改善心肌、挽救心肌的药物提供参考。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 阿片受体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患儿 男,11月龄,以频繁成簇抽搐发作起病,予地西泮、苯巴比妥及丙戊酸钠联合治疗无效,每天抽搐发作数十次,起病第4天因癫痫持续状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并出现嗜睡、意识模糊、不能认人、不自主动作、偶兴奋尖叫、夜间睡眠时间减少,脑电图背景活动慢化,监测到频繁后头部起源的临床发作及电发作,脑脊液AMPA2受体IgG抗体阳性,诊断AMPA2受体脑炎。予人免疫球蛋白及激素冲击免疫治疗,加用拉考沙胺并减停丙戊酸后抽搐缓解,意识转清。临床上以频繁局灶抽搐发作伴有意识水平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婴儿,应注意鉴别AMPA2受体脑炎,尽早启用免疫治疗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由NMDA受体抗体介导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目前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中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早期及时地给予相关治疗,可遏制疾病进展,改善预后。然而,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抗体检测的等待时间较长,导致早期识别困难。影像学设备在我国基层医院较为普及,早期对可疑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更易实现,故本研究对近几年NMDA受体脑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早期识别。

  • 标签: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影像学表现 MRI 18F-FDG PET/CT
  • 简介:摘要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R)脑炎患儿1例,男,2岁,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快速进展的难治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不自主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弥漫性脑萎缩样改变,血清及脑脊液GABAAR抗体阳性,不伴肿瘤,抗癫痫药物对癫痫发作控制效果不佳,免疫治疗有效,但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提示对不明原因急性起病的儿童难治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需重视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筛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 enkephalin,MENK)对未活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阿片受体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5名健康志愿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将取得细胞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ENK组,MENK组在1×10-12mol/L MENK下培养48 h,对照组在RPMI1640培养基中行相同时间培养。实时定量PCR检测阿片受体μ和阿片生长受体(opioi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OGFr)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组间OGFr蛋白表达变化。使用MENK以1×10-3、1×10-6、1×10-8、1×10-10、1×10-12和1×10-14mol/L作用于未活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24、48、72、96 h, CCK-8检测不同MENK浓度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10-12mol/L MENK刺激未活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显著上调阿片受体μ [(1.257±0.078)比(1.000±0.000),t=3.289,P<0.05]和OGFr[(2.787±0.494)比(1.000±0.000),t=3.618,P<0.05]mRNA表达,并增加OGFr蛋白表达[(2.174±0.281)比(1.000±0.000),t=4.183,P<0.05]。48 h时1×10-8 mol/L[(1.220 ± 0.090)比(1.000±0.000),t=2.455,P<0.05]、1×10-10 mol/L[(1.220 ± 0.089)比(1.000±0.000),t=2.480,P<0.05]、1×10-12 mol/L[(1.174 ± 0.060)比(1.000±0.000),t=2.904,P<0.05]MENK组均可显著刺激未活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72 h时1×10-3 mol/L[(0.839 ± 0.039)比(1.000±0.000),t=4.152,P<0.05)]、1×10-12 mol/L[(0.878 ± 0.023)比(1.000±0.000),t=5.247,P<0.05]、1×10-14 mol/L[(0.919 ± 0.027)比(1.000±0.000),t=2.997,P<0.05]MENK组对未活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单独低浓度MENK刺激可对未活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上阿片受体μ和OGFr表达产生调节作用;不同浓度MENK在不同时间下对未活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产生调节作用不同。

  • 标签: 蛋氨酸脑啡肽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阿片受体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5例GABABR脑炎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经过,随访3.5~23.0个月并评估预后。结果5例GABABR脑炎患者(19~81岁)均急性起病,以难治性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4例颅脑磁共振成像显示颞叶及海马为主的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脑电图均提示慢波或癫痫样放电。4例肺部发现占位,病理均确诊为小细胞肺癌。5例接受一线免疫抑制治疗(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效果均欠佳,3例接受了二线免疫治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其中2例合并肿瘤者同时接受了肿瘤治疗,接受二线治疗及肿瘤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单纯一线治疗者。结论GABABR脑炎主要表现为以难治性癫痫为特征的边缘性脑炎综合征。一线治疗效果欠佳的GABABR脑炎尽快启动二线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受体,GABA-B 自身免疫疾病 边缘叶脑炎 免疫抑制法
  • 简介:摘要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rbitopathy,TAO)也称为Graves眼病,多见于女性,是一种进行性、具有潜在致盲风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用于中重度活动性TAO的治疗药物虽然有多种,但疗效均不够确切,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随着对TAO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受体介导通路在TAO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肯定。新型靶向药物IGF-Ⅰ受体拮抗(如Teprotumumab)用于TAO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取得了良好疗效,为有效治疗TAO带来希望。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Graves病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 Teprotumumab
  • 简介:摘要β受体阻滞是目前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口服普萘洛尔和外用噻吗洛尔/卡替洛尔滴眼液。β受体阻滞药物选择及给药方式主要根据患儿年龄、瘤体部位、分型、分类及大小等因素综合决定。本共识对口服普萘洛尔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起始时间及剂量、疗程与停药指征、用药期间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和特殊人群治疗剂量、疗程以及外用β受体阻滞适应证、应用具体方法等进行总结,希望为皮肤科及相关专业医生规范应用β受体阻滞治疗婴儿血管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血管瘤 婴儿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普萘洛尔 噻吗洛尔 卡替洛尔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评估β受体阻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患者肺功能、急性加重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制订文献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等。收集研究β受体阻滞治疗COPD合并CVD患者对于肺功能改变、急性加重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等的相关文献,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文献4 733篇,经筛选最终纳入34篇,样本总量1 415 7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β受体阻滞对COPD患者肺功能无明显影响,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变化量与对照组变化量的差值合并值WMD及其95%CI为0.97(0.10~1.84)、-0.14(-1.47~1.18)。同时可以降低死亡率(OR=0.65,95%CI:0.51~0.83)以及急性加重再住院率(OR=-0.64,95%CI:0.43~0.97)。结论β受体阻滞对COPD合并CVD肺功能无不良影响,不仅可以降低急性加重再住院风险,还可降低死亡风险。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心血管疾病 meta分析 合并症 β受体阻滞剂
  • 简介:摘要γ-氨基丁酸B型(γ-aminobutyric acid B,GABAB)受体脑炎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表面GABAB受体为靶点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多数为副肿瘤性,以难治性癫痫、认知功能下降和精神行为障碍等为常见临床表现。但目前GABAB受体脑炎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抗GABAB受体脑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 自身免疫反应 炎症
  • 简介:摘要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好,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可遗留记忆障碍等后遗症。早期免疫治疗是该病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该病在免疫治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因此,找到可以反映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指导诊疗、评估预后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笔者现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NMDA受体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异常升高的生物因子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期筛选出有作为生物标志物潜力的生物因子。

  • 标签: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 生物因子 生物标志物 脑脊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甲状腺抗体(ATAbs)阳性和阴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临床特点的差异,明确ATAbs阳性的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NMDA受体脑炎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按ATAbs阳性和阴性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中,ATAbs阳性患者16例,女性11例(68.8%);ATAbs阴性患者37例,女性11例(29.7%);ATAbs阳性组与ATAbs阴性组间女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Abs阳性组患者意识水平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或认知障碍及癫痫的发生率高于ATAbs阴性组患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前驱表现、首发症状(精神行为异常或认知障碍、癫痫)、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TAbs阴性组相比,ATAbs阳性组病程中最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更高[4(4,5) vs. 3(2,5)],风湿免疫系列抗体异常率更高(50.0% vs. 13.6%),采用2种及2种以上免疫治疗措施比例更高(93.7% vs. 5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Abs阳性的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与ATAbs阴性相似,但程度更为严重,且ATAbs阳性患者多合并有多种抗体异常,需要更积极的免疫治疗。

  • 标签: 脑炎 抗甲状腺抗体 桥本脑病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β受体阻滞在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应用现状。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24家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心衰患者,在6个月及1年时进行随访,了解我国心衰患者中β受体阻滞的使用率、使用剂量、剂量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结果共纳入381例心衰患者,基线时有256例使用β受体阻滞(使用率为67.2%)。6个月及1年随访时β受体阻滞的总体使用率分别为69.8%和70.1%,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的患者占28.1%,不合理应用患者占71.9%。6个月及1年随访时,β受体阻滞的剂量总达标率分别为17.9%和16.8%,目标剂量达标率分别为8.3%和8.6%,最大可耐受剂量达标率分别为11.1%和9.4%。6个月随访和1年随访时。其中,琥珀酸美托洛尔的剂量总达标率最低(8.5%和11.1%),其次是酒石酸美托洛尔(15.8%和13.5%)、比索洛尔(18.8%和17.6%),卡维地洛的剂量总达标率最高(66.7%和61.1%)。以1年随访时剂量总达标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三级医院剂量总达标率高于一级医院(比值比OR 4.818,95%可信区间CI 1.118~20.771,P=0.035),心衰病程>1年者剂量总达标率高于心衰病程≤1年者(OR 3.128,95%CI 1.110~8.814,P=0.031),高等文化水平人群剂量总达标率高于文盲人群(OR 5.416,95%CI 1.684~17.419,P=0.005)。结论我国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整体使用率低,且剂量不调整,日剂量明显不足,医院级别、心衰病程及患者学历是影响β受体阻滞剂量达标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心力衰竭 β-受体阻滞剂 应用现状调查 指南依从性
  • 简介:摘要2例乙酰胆碱抗体与电压门控钙通道抗体阳性的重症肌无力患儿,均为女性,确诊年龄分别为7、2岁,均以眼睑下垂、晨轻暮重起病,新斯的明试验阳性、重复电刺激示高频和低频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均递减>10%、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例1在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治疗效果不佳后选择他克莫司治疗,随访6个月余肌无力症状缓解;例2在泼尼松联合溴吡斯的明治疗后随访1年3个月病情平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2月收治的1例mGluR5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数据库中已报道的13例单一mGluR5脑炎患者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主要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13/14)、认知障碍(11/14)、睡眠障碍(9/14)、癫痫发作(8/14)、意识水平下降(6/14)及运动障碍(4/14)。4例患者头部MRI异常,包括T2像上右侧颞叶内侧高信号、双侧脑桥上部高信号,FLAIR像上双侧顶枕叶后部皮质高信号及T2/FLAIR像上双侧额叶、右侧枕叶/小脑高信号。6例患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和抗肿瘤治疗。14例患者中共有3例复发,使用免疫疗法后症状仍有显著改善。除1例患者院内死亡外,末次随访时(中位时间20个月),6例完全恢复,7例部分恢复。结论mGluR5脑炎症状不局限于边缘系统,存在复发可能,免疫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多合并霍奇金淋巴瘤。

  • 标签: 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 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的特征以及SCH527123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6例临床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并培养胃癌细胞株HGC27,检测其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变化。同时通过移植皮下肿瘤进一步研究SCH527123在胃癌中的作用。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XCR2在胃癌中的表达上调(73.21%比35.71%,χ2=21.656,P<0.01),并且与预后不良相关(Log-rank 3.652,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CXCR2拮抗SCH527123通过调节蛋白激酶B(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核因子-κB(NF-κB)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血管形成(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CH527123抑制皮下移植瘤进展[(186.29±61.36) mm3比(351.13±195.75) mm3,t=3.936,P<0.01],减少肿瘤微血管密度和肺转移的发生(15.33±5.51比65.00±7.94,t=8.904,P<0.01)。结论CXCR2在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拮抗SCH527123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抑制因子,而Akt、ERK1/2和NF-κB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 标签: 胃癌 CXC趋化因子受体2
  • 简介:摘要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对食欲素系统在调节睡眠和觉醒方面作用的了解迅速增加。lemborexant作为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已在部分国家被批准用于治疗失眠障碍,现有研究显示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与传统催眠药物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将为临床失眠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文中对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lemborexant的药理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睡眠障碍 治疗,临床研究性 药理学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