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中国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的分析发现,在1985—1992年期间,中国地区间的农业劳动生产呈发散态势,但是1992—2000年期间趋于收敛,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时期农业劳动力外出流动的差异。这两个时期农业劳动力外出流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1992年前后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政府采取的不同政策。

  • 标签: 中国 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 收敛研究 农业劳动力外出流动率 政府 政策
  • 简介: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从性别差异视角实证测度分析工资激励对劳动生产的边际贡献。基准回归和处理效应的结果显示,工资激励与劳动生产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且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因果效应;从边际贡献角度来看,女性工资对于劳动生产的激励作用显著高出男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工资激励更有助于提升女性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在优化企业整体工资激励机制、形成与劳动生产增幅相匹配的薪资结构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并发挥女性工资成本的激励作用。

  • 标签: 工资激励 工资 工资成本 劳动生产率 性别差异
  • 简介:在发展与改革中提高劳动生产本刊特约评论员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技术装备不断改进,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邮电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搞活用...

  • 标签: 邮电通信 企业技术装备 工资制度改革 综合通信 电信业务收入 九十年代
  • 简介:美国铁路提高劳动生产之要点剖析中国铁路运输劳动生产考察团一行1994年赴美考察,与美国有关铁路咨询公司、铁路公司、世界银行等有关方面进行了广泛接触,所见所闻,颇有启迪。从美方提供的有关运输主要指标统计资料看,美国铁路近年来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不...

  • 标签: 劳动生产率 美国铁路 成本分析 铁路运输 计算机 质量管理
  • 简介:生产测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初期,使用过很多的方法,但是常见的方法是生产函数法。而生产函数法有很多不足支出,这就迫使经济学家去研究更好的方法研究劳动生产。文章采用劳动生产测算方法——指数分析法,对我国劳动生产的增长进行分析,并以此对如何提高我国劳动生产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指数分析法 生产函数法 劳动生产率
  • 简介:从金融发展结构、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三方面探讨金融发展与劳动生产增长的内在逻辑,考察1994--2014年间我国金融发展对劳动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来看,金融发展对劳动生产的促进作用集中在金融发展结构方面,而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从地区来看,金融发展结构和效率成为促进东部地区劳动生产提高的重要变量,而在中西部地区,只有金融发展结构成为促进劳动生产的重要因素,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的作用十分微弱。在此基础上就金融发展促进劳动生产提高和协调各地区金融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标签: 金融发展结构 金融发展规模 金融发展效率 劳动生产率
  • 简介:利用2004年-2012年的行业面板数据,按照资本密集度将18个行业分为高低两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资本密集度行业,实际工资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呈倒U曲线,实际工资提高对劳动生产的促进作用递减;在低资本密集度行业,实际工资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呈S曲线,实际工资提高对劳动生产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因而,高资本密集度行业应适度提高工资,改善投资效率,提高资本利用率;低资本密集度行业应在保证实际工资增长的前提下提高资本密集度。

  • 标签: 实际工资 劳动生产率 门槛效应 行业资本密集度 高资本密集度行业 低资本密集度行业
  • 简介:本文采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38个行业的劳动生产(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分解为资本深化、技术前沿进步、技术效率改进3个成分,发现:(1)1996~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劳动生产平均每年以15.9%的速度增长,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资本深化(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对劳动生产增长的贡献平均每年为12.9个百分点,但呈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23.2个百分点降到2002年的6.9个百分点;(3)技术前沿进步对劳动生产增长的贡献平均为7个百分点,总体低于资本深化的贡献,但技术前沿进步上升势头强劲,对劳动生产增长的贡献在2001、2002年分别高达19.8、29.0个百分点,显著超过同期资本深化的贡献;(4)行业间技术效率的差距拉大导致整体工业劳动生产平均每年下降4个百分点,2001、2002年的下降幅度更分别达到14.0、16.8个百分点。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的增长,至少在大中型企业这个层面,已经由转轨初期的单一资本扩张驱动模式,开始向以技术进步为主和资本深化为辅的多引擎推动模式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而世纪之交似乎是一个转折点。

  • 标签: 劳动生产率 资本深化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增长模式
  • 简介:如何理解全要素生产?全要素生产怎么提高?政府部门如何把它作为工作的抓手?使用全要素生产,可以度量经济增长模式是由粗放的要素投入驱动的,还是由生产提高驱动的。有经济学家比如普鲁斯科特等通过研究证明了国家兴衰与全要素生产的关系。

  • 标签: 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资本劳动比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对英国生产力的困境进行批判性分析。本文的结构如下。它首先明确界定了英国生产之谜,然后解释了问题的重要性。然后,讨论了这一问题的潜在原因和可能的政策解决方案。

  • 标签: 生产率 经济分析 英国
  • 简介:本文根据1984—2002年中国内地29个省(西藏、重庆除外)的农业投入与产出数据,首次用参数方法在同一模型框架内估计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变动状况进行了趋势分析和跨地区比较。

  • 标签: 农业生产率 分解 全要素生产率 2002年 中国内地 农业投入
  • 简介: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考察了2001-2014年全国以及中部六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的变动趋势,通过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河南省及各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比较靠前,竞争力较强;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变动,河南省辖市中新乡和三门峡的农业全要素生产增长较快,各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的增长同样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这说明技术进步是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技术进步
  • 简介:在价值链功能环节分割的趋势下,华为、中兴等大企业逐渐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对其价值链功能环节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了城市间分工模式从部门专业化转向功能专业化。城市间分工模式的调整会影响企业层面的生产增长吗?利用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企业微观数据,检验价值链的生产功能和研发功能的分离和集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层面的生产功能集聚与企业层面的生产增长呈倒"U"型关系,研发功能集聚能促进企业生产的增长;但生产和研发功能的共同集聚则不利于企业生产增长。这一结论有助于理解城市间分工模式调整与企业生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为新时期国家价值链建设方向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企业生产率 城市功能 专业化 生产集聚 研发集聚 价值链
  • 简介: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1999~2007年我国各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各省的技术效率显著地受到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其中纯技术效率并不低下,且区域间差异较小,但规模效率低成为制约技术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技术效率存在条件收敛,东部和中部收敛,而西部发散。进一步根据Malmquist指数分析还发现全要素生产保持了11.8%的年均增长速度。

  • 标签: 装备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三阶段DEA模型 收敛性分析 MALMQUIST指数法
  • 简介: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或者低生产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或高生产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m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 标签: 要素流动 生产率增长 结构红利假说
  • 简介:在Melitz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环境规制因素,构建一个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与企业出口影响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均表明: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提升企业生产水平,但影响较小;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会阻碍企业出口,特别是对污染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出口影响更大;环境规制与企业出口之间整体上呈U型关系,但在中西部地区不存在U型关系。

  • 标签: 环境规制 环境规制强度 企业生产率 企业出口
  • 简介:运用2002年~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层面的数据,依据理论模型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进口对企业生产及出口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均能促进企业生产的提高,且后者的促进作用更强;控制了企业生产和企业规模后的研究表明,从不同来源地进口中间产品均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种类和出口目的地的增加,且来自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的影响作用更大;进口中间产品通过互补效应和技术/质量转移效应两个渠道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提高;低价机制和技术/质量机制是中间产品进口影响企业出口多样性的两种机制。我国应积极实施中间产品贸易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的提高,实现出口的多样性。

  • 标签: 对外贸易 进口产品贸易 中间产品进口 企业生产率 互补效应 技术/质量转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