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清代京杭运河是南北水运交通要道,每年漕运之期,旗丁挽运粮米途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亦会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交网络,一方面建构旗丁群体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又影响了运河流经的区域社会,催生了旗丁多重的社会角色,不断重申承运者身份地位的同时彰显社会中'人'角色多变的特点。旗丁社交网络丰富了其运漕生活,也提供了信息传递的载体,其传播过程仍未脱离传统'人际'的传播模式,内容上既有诸如米价、土宜等民间信息,又有邸报上的官方新闻,间接上反映了旗丁群体的生活诉求。不可否认,信息传递会存在真与假、利与弊的双重性,真实信息利于百姓与旗丁生产生活;相反,虚假信息则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区域内民众恐慌,扰乱地方政府统治秩序。无论何种影响,旗丁作为常年行走于运河之上的群体,不仅传播了原有居住地的风俗习惯,又不断采撷着运河沿线的信息,在清代社会发展与信息流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漕运 旗丁 社交网络 信息传递
  • 简介: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概念所指、生产方式及社会影响,均与大众传播时代表现出本质的不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旧媒介作为技术座架的差异。研究将假新闻放置在人类交流的视野中,探究其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并从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人机关系三个维度展开批判,得出如下结论:认知心理层面,假新闻通过一系列文本话语策略对公众实施'远距离操纵',撩拨社会情绪,刺激态度分化以瓦解理性共识;生产关系层面,假新闻规模产业剥削数字劳工,加深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商品化;人机交互层面,机器不仅成为交流过程中的普遍中介,而且自身也成为参与者。机器人假新闻将前两种隐喻的消极后果推进到极致的同时,也造成人类主体性地位的陨落与主体间关系的迷失。社交媒体作为一项技术,为人类敞开的是一个爱欲扩张、事实退场、信息商品化加剧、虚拟与现实生活混淆的世界,其致命弱点在于无法保证沟通与互动的真实性。而它遮蔽的恰是被传播研究长期忽视的'身体'问题。因此,研究认为'重拾交谈'可以视为抵抗假新闻对日常生活干扰的一种途径。

  • 标签: 假新闻 社交媒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人机关系
  • 简介:近年来,纸媒休刊/停刊的消息不断传出,讨论纸媒能否存活以及存活多久意义不大。究其根本,纸媒难以为继源于用户的选择。以新浪微博和知乎平台上自2017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社交媒体用户关于'纸媒退出''报纸停刊'的热门微博和热门评论作为样本,结合纸媒经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静态语境以及社交媒体中特有的网络文化动态语境进行研究,可以探索传统纸媒'为何'退出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勾勒出纸媒'如何'退出的路线图。考察用户语言的文本构成与话语实践,能够发现读者话语背后广阔的社会历史空间与意蕴。针对纸媒存在的问题,可以引入广义新闻、积极使用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

  • 标签: 纸媒退出 社交媒体 媒体用户 话语分析
  • 简介:随着大量陌生人成为微信联系人以及用户隐私担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社交媒体产生倦怠情绪。为了解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一手经验数据(N=486),从社会交往压力视角出发,基于压力源-负担-结果(SSO)框架,构建社会交往压力源、社交媒体倦怠和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模型。研究发现,社交过载和信息过载压力源正向影响社交媒体倦怠,而隐私关注和消极社会比较不影响社交媒体倦怠。此外,社交过载、信息过载和隐私关注(压力源)会通过影响社交媒体倦怠(负担)进而影响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结果),社交媒体倦怠在社会交往压力源与结果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最后,社交媒体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社交媒体倦怠与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

  • 标签: 社会交往压力 社交媒体倦怠 不持续使用意向 微信朋友圈
  • 简介: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现象与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网络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更是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常态化现象。社交媒体的流行和普及对传统的政治传播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文章以微博为例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讨论社交媒体使用以及社交媒体用户呈现的网民心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网络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行为,并对网络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进行个体型和群体型的划分。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和信息偏好、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均不同程度地与两类网络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存在显著回归关系,引导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发展不能忽视社交媒体及其网民心态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社交媒体 网民心态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微博政治参与
  • 简介:互联网公益众筹的筹款能力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使用网络爬虫软件Python对新浪微博微公益平台和轻松筹微信平台上公益众筹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并从项目本身和传播平台两个方面入手,对两类社交平台公益众筹项目筹款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项目本身对两类社交平台的公益众筹项目均有影响,但对微信平台公益众筹项目的影响效应更大;传播平台对微博平台的公益众筹项目有显著影响,对微信平台上的公益众筹项目影响甚微。进一步研究表明,微信平台的公益众筹项目主要依靠现实生活的社会网络获得成功。

  • 标签: 公益众筹 社交传播平台 筹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