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舒婷与美国诗人、翻译家卡洛琳·凯泽在社会角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点缩短了双方身份距离,促进了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认同。这对于保持原作风格、保证译作质量、促进译作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同时,用"身份距离"这一要素来配对作者和译者对于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有很好借鉴价值。

  • 标签: 卡洛琳·凯泽 舒婷 身份距离 身份认同
  • 简介: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成就巨大,他既是著名革命家,又是文采出众诗人与词人。曾有外国友人评价他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郭沫若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同志将自己炽热灵魂与血肉融铸进诗词创作,

  • 标签: 毛泽东 人生 新中国 郭沫若 诗人 诗词
  • 简介:先秦儒家诗学思想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以孔子诗学为代表早期儒家诗学注重礼与实用性;孟子诗学则着眼于政教性,推动了儒家诗学向经学化方向发展;而荀子诗学强调宗经、微圣、明道,标志着儒家诗学经学化基本形成。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引诗 说诗 经学化
  • 简介:释智圆晚年与西湖为伴,创作了大量以西湖、孤山及酬唱赠答为题材西湖,内容十分丰富。释智圆采取自注诗歌方式丰富了其诗歌内涵,有着融合儒、佛和倡导个性,同时也有宋诗"以议论为共性。虽然释智圆算不上宋代一流诗人,其主要成就亦不在诗歌,但从西湖发展来看,正是以释智圆为代表居住于西湖之畔这一批宋初诗人,开启了西湖诗歌发展第一个高峰。研究西湖诗词,既可以清晰地了解西湖文化发展历史,又可以为推介西湖人文景观、恢复历史原貌提供历史坐标,也可以为进一步扩大西湖社会传播效应提供艺术媒介。

  • 标签: 释智圆 西湖诗 孤山
  • 简介:诗歌音乐美,不是因配乐歌唱而获得,其语言本身音调、节奏、抑扬顿挫和押韵就是一种音乐美.

  • 标签: 押韵 平仄 对仗 双声叠韵
  • 简介:本文介绍了魏源生平,对《古微》内容、学术渊源及其在经学史上地位作了评论,并对《古微》版本源流作了考证。

  • 标签: 魏源 《诗古微》 三家《诗》 版本
  • 简介:张裕钊终身致力于教育、古文和书法,其诗歌创作亦多有成就.张裕钊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众体兼备;无论是感时伤世、咏史述怀、写景状物、交谊酬唱之作,其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脱俗不凡,颇具特色.

  • 标签: 张裕钊 诗歌 题材 感时伤世情怀 艺术风格
  • 简介:摘要以诗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熏陶,是我国源远流长儒学教育传统,它具有较高艺术性和美学色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整个校园环境都可以变成教环境,让学生在

  • 标签: 诗歌 教育 中小学
  • 简介:徐志摩在7年时间里,持续以“康桥”为题材创作新诗,这是诗人短暂生涯里突出现象。这一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康桥情结”表现与产生原因,一是关于诗作情感与艺术表达问题。通过对这一现象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徐志摩诗作基本问题,即吸取经典英语作家作品优长并运用于自己创作之中艺术目标。

  • 标签: 徐志摩 留英 康桥情结 诗艺
  • 简介:一、设计理念《蜂》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中一首古诗。《蜂》一主要借助对蜜蜂辛勤劳作描写及其意义反思,赞颂那些像蜜蜂一样贡献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劳动者,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由于学生阅读活动是从情感唤起开始,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

  • 标签: 蜜蜂 教学设计 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北师大版 劳动者
  • 简介:王勃是初唐时期重要诗人.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尤其以赠别与怀乡见长.文章从王勃怀乡与赠别产生生活背景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王勃这些.

  • 标签: 怀乡诗 赠别诗 情景交融 王勃 初唐时期
  • 简介:日常教学中,低年段童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一个难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诗歌实际上是诗人对生活感触一种表达,语言精练、结构精妙、韵味深远,是最美妙语言殿堂。作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探讨在低年级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去走进诗歌奇妙世界。

  • 标签: 低年级 诗歌 教学
  • 简介:<正>“眼说”是在文学土壤上产生,然而,何以以“眼”说而提出眼概念,这是受到哲学和绘画理论影响。孟子尝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章句上》)这里,孟子生动地说明了“眸子”这一局部与“人”这一整体关系,最早涉及到了以“眼”体现人精神问题。我国古代绘画在魏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着重于借签得失功能转向于表现人内在精神。在这一变化中,顾恺之“传神论”有

  • 标签: 诗眼 述评 孟子 说诗 妙悟 句法
  • 简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兴盛关键时期,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件雅俗共赏事。随着文人饮茶风尚发展,茶逐渐形成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文人文化模式,茶与关系也更加紧密而深广。文人不仅懂茶、爱茶,还以茶入,把茶特性和文人心态融入诗中。茶成为了寺庙和隐逸生活重要内容,与竹、琴、鹤、蝉等意象有了密切关联。尤其是中唐以降,茶更成为了文人一种生活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文人心理需求。

  • 标签: 唐代 茶诗 心理需求
  • 简介: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北岸为樊城,汉水南岸为襄阳城。东汉末年,刘表当荆州刺史后,将治所移到襄阳城。襄阳城北邓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诸葛亮隐居隆中,在邓县境内。所以,诸葛亮《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标签: 襄阳 唐诗 岘山
  • 简介:李商隐各体俱有佳作,而近体(尤其是七言近体)更能体现其独特风格。于此,历代多有评述。如范温《潜溪眼》称其有“高情远意”,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杨大年论义山,以为“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多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敖陶孙《评》称“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叶燮《原诗》则谓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 标签: 李商隐 葛立方 义山 随笔 范温 《潜溪诗眼》
  • 简介:小序》作者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纷如聚讼”,“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清代一些学者,从清初陈启源,中经钱大昕、翁方纲、张澍,到晚清陈奂等,一改宋代学者轻率攻击《序》做法,实事求是地对《小序》作者进行了辨析,肯定《小序》出于子夏。其中张澍在其《小序翼》序言《小序翼题辞》中,以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毛诗笺》等直接证据与自左丘明《左传》以来历代学者引用《小序》间接证据相结合,论述了《小序》为子夏所作,显得全面而系统,令人信服。当代学者在“走出疑古时代”背景下对《小序》作者问题研究,肯定了“子夏序《》”正确性。

  • 标签: 《诗小序》 子夏 张澍 《诗小序翼题辞》
  • 简介: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与现代人民诗人陶行知生活背景、个人阅历、政治理想以及艺术追求本来不可同日而语,然而笔者认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腐败、政治黑暗动乱时代,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前者用世无成耻折腰,归隐田园身心与天游,后者艰苦卓绝办教育,爱满天下死也争自由.他们执意求真,质朴自然,踏破了做人坎坷路,开辟了写诗新境界.伟大魂在于深刻创造,不拘时俗叛逆诗人是永远不可复制,尽管他们心灵世界轨迹存在着不可逾越历时性差距,但是诗人精神境界获得自由、生命融入自然天地却能够隔代遗传,向着更高层次回归复苏,其益人心智神韵贯穿着相似的可比性.

  • 标签: 陶行知 陶渊明 田园诗人 新体诗 诗魂 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