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 标签: 传统风俗 生态伦理 环境保护 和谐
  • 简介:末伦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瑰宝,末伦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在其流传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在壮族传统社会,末伦是教育和模塑社会个体的"引导牌",是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的"教科书",是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的"缓解剂",也是传递信息和沟通心灵的"对话框"。

  • 标签: 末伦 壮族 社会功能
  • 简介: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从鲁枢元教授关于生态批评的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三大方面对劳伦斯的作品《虹》进行解读,诠释劳伦斯作品中超前的生态意识,探讨生态危机背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其思想文化根源,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虹》 劳伦斯 生态伦理
  • 简介:郑正秋、蔡楚生、谢晋等电影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银幕上,属于在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应运而生的电影巨匠,其作品主要以伦理道德为叙事内容,以戏剧性的伦理冲突建构故事情节,以善恶对立的类型化人物为道德化身,以社会关系伦理化和伦理关系社会化、政治化等不同的审美视角,映射了中国人民经历过的不同时代变迁的"世纪沧桑",他们所开拓和发展的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传统,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形成了十分清晰的发展轨迹,在叙事传统、文化意义和美学特征等方面具有厚实的内涵,构成了一种一脉相承的、很有影响的文化现象.

  • 标签: 中国电影史 伦理情节剧 伦理冲突 伦理道德 叙事传统 文化意义
  • 简介:生态道德教育是在全球生态危机加重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但却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就是十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依据。现从中国主流文化:儒、释、道三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出发来分析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影响。

  • 标签: 生态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 和谐 规律
  • 简介:伦理"是指处理相互之间关系应遵守的规则和道理,生态伦理教育就是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伦理的核心思想是把"人—自然环境"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会展旅游业与生态组织具有类似的伦理关系,与周围环境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渗透生态伦理的内容,在理顺人才培养层次的基础上,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相关课程,开展意识教育,并引导学生参加生态伦理实践活动,达到自觉运用生态伦理规范约束自己和引导游客行为的目的。

  • 标签: 会展旅游 人才 生态伦理 教育
  • 简介: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有汉族等其他民族习俗在内的饮食文化习俗。壮族的饮食文化习俗具有三大特点:喜食糯米食品,喜食生腌酸辣,饮食礼俗丰富多彩。

  • 标签: 壮族 饮食文化 饮食习俗
  • 简介:【专家简介】黄桂秋(1957-),广西武鸣人,壮族。曾任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非特质文化遗产民俗传承研究中心负责人,民俗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 标签: 民间文化 生态保护区 专家 壮族 南宁 少数民族
  • 简介: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以一段不伦之恋为核心,细致呈现了亨伯特的乱伦意识的萌芽到转化再到质变的过程,深刻揭示了由于乱伦意识的泛滥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少年时与安娜贝尔童恋的夭折是亨伯特乱伦意识产生的根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与继女洛丽塔不伦之恋再到杀人犯罪的发生,由此可见乱伦意识可诱发乱伦犯罪。亨伯特的乱伦悲剧说明,乱伦意识一旦不受控制,不仅会造成自我毁灭,也会给他人带来不幸。不管人类文明怎样发展,遵守乱伦禁忌,维护伦理秩序都十分重要,伦理犯罪同样会遭受惩罚。

  • 标签: 纳博科夫 洛丽塔 伦理意识 伦理悲剧 文学伦理学批评
  • 简介:广西隆安壮族悠久的稻作生产历史和以稻米为主食的食品结构,决定了他们的饮食习惯与稻作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于日常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及节日之中,还产生了多姿多彩的酒文化。

  • 标签: 隆安壮族 稻作文化 饮食习俗
  • 简介: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是指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而且与民族、国家相结合。孝观念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即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个体家庭经济的形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源于真挚之情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传统孝道的不合理内容进行批判的同时,应充分肯定孝道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要肯定孝道对当代社会、民族、国家的价值。

  • 标签: 内容 价值
  • 简介:唯物史观坚持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为我们揭示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变化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生命伦理观是特定生产方式和经济利益的反映。自然生育条件下的生育价值观是与小农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调控自身生育行为的计划生育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正在把人类带进选择生育的新阶段,它必然对传统的生育模式和生育伦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 标签: 生命伦理 生育伦理 生产方式 经济利益根源
  • 简介:壮族仪式剪纸是壮族祭祀仪式活动中的重要物品,其题材内容乃基于人们对神仙体系的想象,具有简洁写实、稚拙粗犷、色彩主观、多维时空等艺术风格和视觉特征.通过田野考察,运用艺术人类学文化阐释的研究方法,从仪式剪纸的题材类型入手,探讨了壮族仪式剪纸的视觉特征,进而揭示其图像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

  • 标签: 壮族 仪式剪纸 视觉特质 文化表征
  • 简介:"弃老型故事"是指"弃老"习俗转变成"敬老"习俗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壮、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流传这样一类故事,故事讲述了这些地区"吃老"习俗的转变过程,其中以壮族《布洛陀经诗译注》中《唱童灵》以及其附录部分《冬林的故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壮族的"弃老型故事"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这类故事的最初形态,该故事侧重于体现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壮族"弃老型故事"强调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捍卫自身的尊严。这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21世纪中国老龄社会的和谐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弃老型故事 唱童灵 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觉醒 斗争精神
  • 简介:《打不败的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早期的作品,讲述了老斗牛士曼纽尔病后重返斗牛场、历经挫折杀死公牛、而自己也身负重伤的故事。以往的批评多是从“硬汉”角度进行解读,文章拟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结合斗牛士的伦理身份及所处的伦理环境重新观照曼纽尔的伦理选择,试图对曼纽尔的斗牛行为作出不一样的解读。

  • 标签: 《打不败的人》 曼纽尔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高度,在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 标签: 高职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教育
  • 简介:随着网络在人们相互交往、信息传递中作用的加强,网络社会中各种伦理困境也与日俱增,本文主要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慎独精神的独处道德角度谈网络伦理建设.

  • 标签: 网络 伦理困境 独处道德 慎独
  • 简介:“末伦”《昭君和番》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就艺术特色而言,它的修辞手法丰富高明,语言生动传神,文学想象浪漫奇特。在文化内涵方面,它的文本内容以歌唱对答的方式展开,展现了壮族“以歌代言”的文化传统。它的文本既具有浓郁的壮族文化气息,又具有丰富的汉族文化元素,是壮汉文化交融互荣的绝佳范本。

  • 标签: 壮族 “末伦” 《昭君和番》 艺术特色 文化内涵
  • 简介:在历史过程中,壮族形成了自己的糯米生产和消费的文化习俗,进而造就了独具风格的壮族糯食文化。通过对云南省河口县马多依下寨的田野调查成果和学界对于边疆民族糯食文化的研究成果,就云南省壮族的糯食品种、制作工艺、糯食消费和进食习俗做一初步的论述。

  • 标签: 壮族 糯食 习俗 饮食文化
  • 简介:广告这一说服性传播活动之所以出现失范现象,原因在于广告主无视消费者的主体意识以及消费者对其身份意识表达不足。基于此,广告的核心传播对象——受众的公众身份觉醒才是解决广告伦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 标签: 广告伦理 受众 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