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态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需要从传统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古代生态伦理问题与现代生态伦理问题的提出是否基于同一原因,这是当今研究生态伦理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较小,因此生态伦理问题还不足以影响古代社会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他们涉及的生态的言论多不是从生态关怀的角度提出。当今生态伦理的构建,是否要照搬古人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传统生态伦理向当今生态伦理转化时必须思考的。

  • 标签: 生态伦理 理论体系 传统生态观
  • 简介: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 标签: 传统风俗 生态伦理 环境保护 和谐
  • 简介:地处桂西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不仅有独特的仫佬族山歌,壮族山歌也广为传承,难能可贵的是在物质社会化的今天,罗城壮族山歌仍能保持着传统且完整的演唱形式和主题,这些山歌叙述着壮乡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朴素意识,表达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观,具有独特的生态美.

  • 标签: 罗城 壮族山歌 生态美 传承 思考
  • 简介: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标签: 壮族 “那”文化 和谐 生态保护
  • 简介:伦理问题本来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然而,人与人之间也通过一些中介关联着。比如吸烟,这似是自己个人的事,可是,你放出的烟雾影响到他人,这就不只是自己的事了;尤其是在公众场合。还有随地吐痰,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事,是由道德来管,还是由法律来管呢?抽烟的危害,许多吸烟者自己也知道,为何还要抽呢?我的两个儿子抽烟,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危害,却偏要抽。

  • 标签: 公众场合 不知道 生态伦理 我自己 平民百姓 面朝黄土背朝天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对其进行挖掘梳理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在理念上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规律思想、敬畏生命的人文主义思想等宝贵的生态思想精华。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生态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
  • 简介:底线伦理是一种强调基本义务的普遍主义伦理,不同于精英主义的传统伦理,它基于人性的有限性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从而在行为要求、价值目标、人的本质预设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改变。现代社会重提底线伦理既有历史的审视,更有现实的关照。一方面传统伦理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更加凸显加强传统伦理现代性转化的必要性。而实现这一转化有赖于为己之学向人人之学、私德向公德、圣人人格向公民人格的转变。

  • 标签: 底线伦理 传统伦理 转化 公民人格
  • 简介:壮族神话记录了壮族先民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宇宙天地、人类起源等重大问题的探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条缕分析,发现在壮族先民的思维意识中,始终秉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准则。这种观念对于当前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带来的危机,以及建设“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指导价值。

  • 标签: 壮族神话 生态思想 绿色发展
  • 简介:末伦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瑰宝,末伦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在其流传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在壮族传统社会,末伦是教育和模塑社会个体的"引导牌",是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的"教科书",是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的"缓解剂",也是传递信息和沟通心灵的"对话框"。

  • 标签: 末伦 壮族 社会功能
  • 简介:壮族传统文化是广大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壮族地区发展的航向航标、壮族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然而,从当前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来看,壮族传统文化存在着挖掘不够深入、传承有待强化、发展亟需创新等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要注重在文化基因、民风民俗、节日节庆中寻找价值共识;要引导群众参与、加大财物投入、培养民间艺人,保障文化传承的正常运转;要加强党委政府的主导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并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使文化发展更具持续性。

  • 标签: 壮族传统文化 挖掘 传承 发展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各个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因此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和想法也越来越多样化。通过近几年人们对于服装要求的调查可以看出,对于我国传统服饰元素追求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壮族传统服饰元素拥有着丰厚的文化蕴含,是对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着独特的意义。如果将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会带领中国现代服饰进入一个新的潮流和新的阶段,会进一步推进我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分析。

  • 标签: 壮族 服饰元素 现代 服装设计
  • 简介:像每一个生命那样,任何一种艺术系统的存在,都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地方艺术是发生在特定区域的文化环境之内的具地理、历史、社会和伦理意义的审美形态。伦理上,地方艺术的功能在于把社会成员引导到一个自愿形成的、规范的、理想化的道德范式中去。那些超越物质生存的可普遍性与非普世性的道德规范,像是一种“绝对命令”,为人的精神存在提供文化意义、价值和美感,也为艺术提供素材。泉州地方传统艺术作品不但保留着古风古貌,囊括与融合了农耕、海洋、异域宗教文化等多元生态特性,更蕴藉着丰饶的伦理窖藏。

  • 标签: 泉州 地方传统艺术 伦理
  • 简介:生态伦理是一种全新的伦理理念.是由于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亦即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曲折地协调和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 标签: 生态危机 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 人类中心 多极主体 实践格局
  • 简介:摘要现代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困境之中,这一困境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没有摆正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没有处理好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西方生态伦理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都有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文本试图对中西生态伦理观进行简明梳理、整理,为解决现代化相关问题与构建当代新型生态伦理观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生态伦理 中西方 比较研究
  • 简介:《礼记》作为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对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深化与拓展。本文从天地生态背景出发,阐述了《礼记》中和合感应的万物生成思想;从人性的反思中,探讨人与万物的关系及人对万物的伦理道德:节制自身情欲,以时取材;并对《礼记》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作了思考:感恩万物,致和用是当今人应有的生态保护理念。

  • 标签: 礼记 天地 生态伦理
  • 简介:语言犹如生命体,有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壮语的生态环境并不乐观。壮族民歌是壮族诗化的语言,是壮语言的浓缩,具有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文化与习俗,将其翻译成英语时主要遵循忠实性原则、陌生化原则及可唱性原则,以更好地保留原歌语言简洁凝练、文化内涵丰富及入口可唱的特色,从而更好地将壮语言及其文化对外传播,促进壮语及其所处的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 标签: 语言生态 壮族民歌 英译
  • 简介: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 标签: 和谐 群体本位 等级伦理 无讼 权利等差
  • 简介:而且认为只有在感性的自然生命中才有人伦关系的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的审美据情纳理,他认为情既然是性之用

  • 标签: 中国传统 传统伦理 伦理审美
  • 简介:我国传统夫妻伦理有效地维护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固。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的稳定性呈下降的趋势,传统夫妻伦理的现代价值不断突现出来。以下五个方面是值得提倡的:一、夫妇有别,定位角色。二、相敬如宾,实现人格平等。三、忠贞不渝,夫妻互爱。四,白头偕老,注重情理协调。五,夫妻一体,达到审美境界。

  • 标签: 家庭伦理关系 角色定位 性别角色 人格 人性 传统夫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