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汉字简化即由繁到简(书写)、由难到易(识记),不仅是现实应用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应该认清并顺从这一发展趋势,不走历史的回头路。文字本来是人创造的,并非造化的恩赐,因此人要用什么样的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有权进行自由选择。但必须指出,这里的“人”不是指个体,也不是指少数几个人或一些人,而是指一个民族群体。“自由选择”也不是个体或少数人的随心所欲、任意所为,而是认清客观规律,遵循一定的操作规则。汉字简化并不意味着越简越好,越易越好。“简”与“易”都是相对的,都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是什么?我觉得不应脱离“方块”形体而变成拉丁文,也不应废弃单个汉字的独立意义而代之以拼音。为什么“不应”,道理

  • 标签: 汉字简化 民族群体 废除汉字 操作规则 汉字使用 汉民族文化
  • 简介:新疆“新生代”诗歌群体的创作是一种别具一格的“个人化”创作,意蕴风格与“新边塞”诗及当下的主流诗歌都判然有别。他们不再执着于豪言壮语,而是以低调的姿态进行细腻、沉静、温婉的诉说,风格变迁的背后体现着一种难能可贵的“边疆立场”,体现着既反对“宏大叙事”,又要保持诗歌的现实负载和精神深度的努力。他们擅写离愁别绪,渲染人生的无奈与孤独,意欲在揭示生命的隐痛、袒露生命的哀愁的基础上,努力抗拒存在的虚无,探掘有限人生的意义。他们突破了地域性写作的框囿,不再致力于以风情展览显示与众不同,而是有着一种打破人世隔阂。理解他者、关怀他者的冲动,自觉践行一种“温情写作”。

  • 标签: 地域诗歌 边疆立场 风格变迁 温情写作
  • 简介:转眼王小波就去世12年了,总想在键盘上能敲点什么。敲什么呢?小波是个温和的人—小说因为是虚构,你可以不说,你在他的杂文随笔集子中几乎看不到他的愤怒,更难看到他点名道姓批评人。可这样说,你也不要以为小波是个“老好好”。不是。他的文章几乎又篇篇都是在批评都是在批判,有不少文章的锋芒简直就是要朝着有些东西的骨子里去,

  • 标签: 王小波 随笔集 批评 文章 虚构 小说
  • 简介:《语文报》第288期第7版载有汪一同志的《“何为者也?”别解》(以下简称《别解》)一文,文章以为中学语文教学篇目《晏子使楚》(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何为者也?’的‘为’在这里应作判断词解,读作‘wèi’,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何为者也?’即‘为何者也’的倒置句式,应翻译成‘是什么人呀?…而不能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那样译成“干什么的呀?”。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其理由如次:

  • 标签: 判断词 现代汉语 翻译 别解 简称 句式
  • 简介:<正>现代汉语,不能说“把书买了。”,只能说“买了书”,可是“卖了书。”却可以说成“把书卖了。”,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多看几个例子(凡是不能说的,一律在左端加“(?)”号)。A.卖了书。→把书卖了。放了鱼。→把鱼放了。交了枪。→指枪交了。丢了钢笔。→把钢笔丢了。洒了油。→把油洒了。摘了帽子。→把帽子摘子。拆了房子。→把房子拆了。死了孩子。→把孩子死了。

  • 标签: 宾语 钢笔 “得” “失” 帽子 衣服
  • 简介:钱钟书考大学时数学得零分(一说得14分),依旧被当时开明的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数年前《萌芽》杂志举行“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位作文写得非常老练、令阅卷作家看了直叹服的学生韩寒,据说曾因数学成绩不佳而留过级。上海《新民晚报》为此还举行了讨论,以韩寒的例子对现今中学教育体制提出质疑。中学教育的确存在着不少弊端,但此事却促使我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有志于文学或在文学上有着出众秉赋的人,大多在数理化方面成绩非常糟糕呢?

  • 标签: 钱钟书 达·芬奇 中学教育 新概念作文 《新民晚报》 《萌芽》
  • 简介:<正>读了《为什么不能说“把书买了”》(见《汉语学习》八〇年第一期)一文以后,我们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与作者商榷。1、作者根据动词的意义,提出了“得动词”、“失动词”的说法。我们认为即使是单音动词,它们的意义也不是用“得”和“失”能够概括得了的。“卖、放、丢、洒”可以叫“失动词”,“买、领、拣、戴”也可以叫“得动词”,可是“蒸、存、锁、耕”呢,是算“失动词”还是算“得动词”呢?作者也承认有些动词本身无所谓得失,但由于作者所举的“干”(gān)实际上是个形容词并不是动词,所以我们仍无法知道作者究竟是怎样去辨认这一类动词的得失意义的。既然有一部分动词无所谓得失,但又要让人们通过对动词得失意义的认识去掌握“把Y/X了”格式,那怎么可能呢?2、作者认为“得动词”一定不能在“把Y/X了”的格

  • 标签: 读后 “把”字句 “卖” “把”字宾语 动词得 “得”
  •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和人的认知能力进行建构,并通过隐喻的方式渗透到语言中,从而反映出人们的思维和活动。本文将对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的隐喻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从其独特新颖的诗歌语言中来领略作者的意象思维,感受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幡悟与坦然。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诗歌 隐喻
  • 简介:“做”与“作”在普通话里是同音字,都读zùo;又是近义词,即同为动词,有制造、劳作、从事某项工作的意思。大概出于这种原因,在实际应用中,这两字混用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以“做”代“作”的现象更为多见,如:

  • 标签: 普通话 近义词 同音字 用法 宾语 实际应用
  • 简介:用声旁类推的方法辨正方音是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例外,有不少声旁和多音字兼具需要辨正的两类读音,因此不能类推。本文对最需要辨正的n和1、f和h、z组和zh组、-n尾和-ng尾四组声母、韵母字作了考察,尽数列举它们中不能类推的声旁和多音字,分析了这些声旁和多音字不能类推的原因。

  • 标签: 声旁类推 类推的声旁 上古 中古 近古 音变规律
  • 简介: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1963年第一版的《语言学概论》是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第一批语言学理论著作中影响很大、60年代作为高等学校语言学指定教材的一本学术著作。即使到目前,已陆续出版了不少同类书藉,但基本上仍然沿袭该书的基本概念,没有作出学理上的

  • 标签: 文字改革 语言学界 三要素 汉字 书写符号 索绪尔
  • 简介: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深远影响。选取艾米丽·迪金森的短诗——《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亡》来深度剖析诗人如何利用概念隐喻构建其心中的爱情观。

  • 标签: 概念隐喻 艾米丽·迪金森 诗歌 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