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正>词义引申规律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但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多数人所能同意的。这些规律是:(一)、由个别到一般。个别和一般是相对而言的。有些词先是指称某一种事物或动作,后来泛指某一类事物或动作。如“匠”本指木工,后来泛指手工业工人。“涉”原是步行过河,后来凡是渡河都叫“涉”。

  • 标签: 推义 词义引申 后束 段注 良人 新义项
  • 简介:体用引申是词义由表示一种实体到表示这种实体的性质、状态或功能的引申,即由名词向形容词或动词引申。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但哲学上的体用关系是一种逻辑上的联系,汉语词义中的体用关系受到社会运用的制约,最终由社会的约俗所决定。文章分析了体用引申类型在整个汉语词义引申类型中所处的地位,汉语词义引申类型的系统构成等。

  • 标签: 哲学范畴 引申类型
  • 简介:<正>本文拟就《孟子》、《论衡》、《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方位词上古在方位结构中出现,其方位意义都是相对确定和比较实在的,这在《孟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孟子》中方位词与名词、代词等的组合一律用来表明方位和处所,是出于语义上的需要而一定要用上的。例如:(1)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膝文公下)(2)有业屦于(?)上,馆人求之弗得。(尽心下)(3)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梁惠王上)

  • 标签: 方位词 《论衡》 世说新语 位结构 语言发展 量名词
  • 简介:也谈词义的同步引申赵大明壹首先提出“同步引申”这个概念的是许嘉璐先生(1987),他以古代汉语为语料得出结论说,一个词意义延伸的过程常常“带动”与之相关的词发生类似的变化,这就叫“同步引申”。同义词(广义的)和反义词最容易形成同步引申,双方同步的趋向...

  • 标签: 同步引申 副词义 程度深 《说文》 相因生义 《现代汉语词典》
  • 简介:<正>有关词义引申的类型,目前古汉语界从具体意义联系角度进行归纳研究的尚嫌不够,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基础义与引申义的极性联系角度作一点探讨,并试图提出同极引申之说。一、何谓同极引申用今人的眼光看来,词义系统中同一极性的不同义类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共性意义联系。如“

  • 标签: 同极 “多” 古汉语 不同义 “大” 意义联系
  • 简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详细分析了词义的引申现象。在段氏看来,从语法角度出发,也可以引起词义的引申。名词义与动词义、名词义与形容词义、形容词义与动词义之间可以互相转移引申引起词义的演变;动词等实词可以虚化,引申为副词义;使动或意动的意义可以凝结成新义。本文就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探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词义引申规律。

  • 标签: 《说文解字注》 词类活用 词义引申
  • 简介: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杂谈黄章恺一、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1.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自从索绪尔区别了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之后,人们一般都把语言看成是某一语言集团所有的人所说的话的概括,是抽象的、备用的、公设的代码系统,属于社会;而把言语看成是某一集团的具体人所说...

  • 标签: 语言意义 言语意义 交际意义 语言单位 语言环境 交际环境
  • 简介:桥,在我们的民族文化长廊中,是极富魅力的,它具有的不仅仅是实用功能,更承载着太多的文化意义,成为文人墨客摹姿绘形、抒情叙怀的对象,留给我们无边的遐思。

  • 标签: 文化意义 民族文化 实用功能
  • 简介:时间副词“老”有时表示“一直”,有时表示“再三”,这与“老”所修饰的动词的语义类型有关。“老”修饰动作动词和变化动词时表示“再三”,修饰状态动词时表示“一直”,修饰动作动词和变化动词的否定形式时表示“一直”。“一直”和“再三”可概括为一个义位,即时间的“量大”。

  • 标签: “老VP”结构 一直 再三 动作动词 变化动词 状态动词
  • 简介:  镜子的象征意义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人或物体与其影像有着神奇的联系.因此镜子可以抓住人的灵魂和生命力.在一些文化里,人死后房间里所有的镜子都要被蒙住,如果不把镜子蒙住,人们害怕死人的灵魂就会被留在屋里,而不能进入来世.恶魔和超自然物在镜子上是没有影像的,这样,人们就可以识破它们.一些恶魔的化身(如蛇怪)是不敢看自己的影像的,如果它们在镜子里见到自己的影像就会死去.因此,镜子亦可做护身符,用以驱邪避恶.……

  • 标签: 镜子象征意义
  • 简介:<正>误用成语的情况经常可以看到,其中有不少是由于作者不了解成语的意义而造成的。例如:1、更不因吃饭磨损牙齿而“灭此朝食”,那为何对这件初兴之事求全责备呢?(《养猫的得失及其他》,见1980年11月9日《文汇报》)2、那猫倒也不孚人望,吃了不少的老鼠。(同上文)3、这一星期看来又得延期出版,来稿虽多,但都是不刊之论,很少能用。(转引自北京大学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 标签: 成语 语素 “因” 图穷匕见 11月9日 养猫
  • 简介:<正>不同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究竟各是什么样的语气意义,各家的意见并不一致。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本来比较空灵,不容易捉摸,不容易“范围住”,这是一个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各家使用的方法不同。语气助词是典型的虚词,不能单独使用,孤立的一个语气助词不表达任何意义。因此,只能在语气助词的使用过程中,也就是在语气助词和某个具体句子结合的实例中去考察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意义。这样,随文释义是最自然不过的,而随文释义就很容易把句子中某些语词或某些结构或句终语调的语气意义误加在语气助词身上。所以,要确切地分析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就需要采取某些有效的方法尽可能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把要分析的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孤立”出来。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办法。(一)去掉语气助词,看看还有没有假设的那种语气意义,如果还有,那就说明那种语气意义是句子中其他因素带来的,不是这个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例如:

  • 标签: 语气助词 随文释义 句子 语调 虚词 干扰因素
  • 简介:<正>“你”,作为语言中的一个单位——词,其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它只是表示:“代词,单数第二人称,称代听话者”。但是,当它出现在特定的言语之环境中,其意义就要复杂得多。例如:(1)一口咬定要我给栓儿定亲,就象驴推磨一样,老和你在这一点上兜圈子。(你=我)(2)你方代表提出的这套方案是可以考虑的。(你=你们)(3)困难象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你=任何人)(4)他们三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吭声。(你=?)(5)工人们你一言,他一语,正在商量加班的事情。(你=?)上述各例表明,“你”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儿,进入了具体的话语之后,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这是因为,言语意义是相当复杂的,某些词语在表述中由于语用上的需求会产生一些临时意义,它们强化语言代码所包含的补充美学信息,为人们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而服务。说它是临时的,是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这种意义随即消失。例(1)~(5)中“你”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因交际内容的影响而产生的言语的临时意义

  • 标签: 修辞作用 美学信息 言语意义 第二人称 言代 称代
  • 简介:<正>爆发于本世纪初叶的五四运动,以其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斗争和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近代中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七十年过去了,五四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环境早已改变,发起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们也已谢世,但五四运动震撼人心的呐喊和呼唤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一遍遍响起,並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的寄托。五四运动先驱们激烈彻底

  • 标签: 五四运动 五四启蒙运动 历史意义 思想启蒙 封建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
  • 简介:现代汉语的动词“掉”是有多个意义的动词,《现代汉语词典》(1994年修订版)把它分化为“掉1”、“掉2”“掉3”三个动词。“掉1”表示“落”、“落在后面”、遗失;遗漏”、“减少;降低,”“掉2”表示“摇动;摇摆”、“回;转”、“互换”,“掉3”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作补语时表示结果只是“掉3”的语法意义,我们认为“掉3”的词汇意义是“消失”,如“烧掉、擦掉、倒掉、抹掉、拿掉、赔掉、删掉、改掉、减掉、换掉”等等。“落”的意义是“掉”的本义,其他的意义都派生义。本文的“掉”指的是作补语的“掉3”。

  • 标签: “V掉” “掉” 动词 汉语 词义
  • 简介:有些副词作状语时表现出对动作、行为在方式方面的控制作用,这就是文章所说副词的能动意义。不同的副词其能动意义有强有弱。副词的能动意义常常要通过特定语境来提取。提取副词能动意义的典型语境是祈使语气;把祈使语气的构成条件加以分解,一个个单一的条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副词的能动意义提取出来。

  • 标签: 副词研究 能动意义 语义提取
  • 简介: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写班级博客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博客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 标签: 班级博客 学生 幸福成长
  • 简介:中国新文学作家书写乡村大致有这么几种立场:一是站在启蒙立场上的乡村批判。代表作家有鲁迅等。他们主要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审视和批判乡村文化的弊端,借之以对整个民族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二是现代文明反思立场上的乡村文化怀恋。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

  • 标签: 乡村文化 文学意义 批判性反思 莫言 代表作家 现代文明
  • 简介: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很多,本文从班级管理常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组织全员参与管理的策略,旨在使班级管理向民主化、民意化方向发展。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 标签: 班级管理 意义 方法
  • 简介:<正>我们讨论色彩词语的意义,不仅要考虑影响意义形成的科学方面和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且更重要的,还要考虑影响意义形成的社会因素。因为色彩本身,不仅与客体相联系,而且与人的主体相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而色彩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毫无疑问,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因素,诸如民族、文化、社会生活观念、宗教以及个人因素都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它们必然对色彩词语的意义产生影响,使意义体现出社会因素的价值。

  • 标签: 色彩词 语意 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生活观念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