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关于旁指代词“他”和第三代词“他”之间的界限,由于以往的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便于操作的客观判别标准,因而大家在判断第三代词“他”的产生年代时陷入了困局。文章认为,“他”是在单独用作主语和宾语这种句法环境中发展为第三代词的,后来才扩展到了定语位置,这是第三代词“他”的产生机制。因此,如果“他”回指其前面出现的某个特定的指人名词,而且又充当句子的主语,那么就可以认定“他”发展成了第三代词,即这两个语义句法条件可以作为第三代词“他”的判别标准。

  • 标签: 第三人称代词 产生年代 判别标准
  • 简介:概述了学术界对上古汉语有无真正第三代词问题的不同看法。认为西周汉语中已有真正的第三代词,它们是“厥、其、之”。对指示代词第三代词的界限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西周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 简介:文章以《仪礼》《诗经·国风》《国语》《左传》为语料,分别探讨了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和春秋末期第一代词数情况,并得出结论:春秋早期和中期,汉语第一代词的使用主体为“我”;春秋末期,汉语第一代词的使用主体为“我”和“吾”。春秋汉语第一代词“我”“吾”“余(予)”都可兼表单复数语义,数含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殷商和西周汉语加大。春秋末期汉语中首次出现了借助名词辅助说明复数语义的“吾侪”这一形式。这种新的复数表达形式是中古以后复数词缀产生的前提,在汉语数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标签: 春秋汉语 第一人称代词 称数
  • 简介:<正>“人称代词”前带定语的结构可以根据定语的性质分成“修饰性”和“限制性”两种。修饰性结构的定语由谓语性词语结成,它能够转换成谓语而一般地保持原义不变。限制性结构的定语主要由时间词、方位词(或词组)、数量词以及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代词等构成,它不能转换成谓语。“修饰性”还可以进一步分成A、B两种,“限制性”还可以进一步分成A、B、C种。“修饰性”A种格式的例子有:(1)她是个华侨,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却比在国内出生的我能吃苦,能耐劳。(《北京晚报》80、4、23版)

  • 标签: 定语 人称代词 修饰性 限制性 谓语性 数量词
  • 简介:<正>汾阳方言的人称代词比较复杂。有好些还保留近代汉语的特点。这一点是通过学习吕叔湘先生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明确了的。一、单数人称代饲1.1第一代词俺(?)i;(?)i(两读)用于非领格和一般领格

  • 标签: 汾阳方言 第三人称代词 近代汉语 亲属称谓 复数 定语
  • 简介: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受修饰”的语法结构,究竟是来自古汉语中同类现象的继承,还是受外语语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讨论。王力在1943年就提出,这种结构不是“中国语的习惯”(1985:370);赵元任(1979:280--281)也有类似的看法。詹开第(1982)、魏志成(2007)等则明确提出这种句式是“欧化”或“日化”现象。

  • 标签: 人称代词 修饰 语法结构 现代汉语 古汉语 赵元任
  • 简介:一些动词在进入"第1+V+了2"格式后,可以零语境或依托语境表达行为将然,本文概括了此类动词的特点,并揭示了该类动词进入将然义"第1+V+了2"格式后所表现出的共通的意象图式。就"第1+V+了2"格式整体的将然意义,文章分别从听话人语义解读、说话人语义建构两个立场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该格式"近时将来"、"意志将来"的将来时特征。

  • 标签: “第1人称+V+了2” 将然 零标记 近时将来 意志将来
  • 简介:客家话人称代词单数“领格”的语源严修鸿1客家方言区有不少方言点(主要在广东、广西两省境内)人称代词单数表示领属的意义时,除了常见的人称代词加结构助词“个”之外,还有ca(我的),cia(你的),ckia(他的)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少论著称之为“领...

  • 标签: 人称代词 客家话 《汉语方言大词典》 客家方言 领格 方言语法
  • 简介: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言语交际子系统,在言语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视角转换和心理视域的角度对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进行语用和认知方面的研究,可以把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理解和使用置于统一的、系统的框架之中。

  • 标签: 现代汉语 人称代词 指示中心 视角转换 心理视域
  • 简介: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北部,尖草坪区的方言与太原话不同,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和人称代词。尖草坪区方言中的人称代词不很复杂,本文尝试对太原尖草坪区方言中人称代词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作简单的描写和说明。

  • 标签: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反身称 别称
  • 简介:由意义为“身”和“头”的名词发展为具有照应功能和强调功能的反身代词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颇具普遍性的语法化路径。文章认为,就汉语而言,上古汉语的“身”具有照应功能和强调功能,符合这一语法化共性。汉语的“白”本义为“鼻(子)”,是一个特殊的类型。“自己”是照应指代词。英语的反身代词是复合形式,应该对应于汉语反身代词的复合形式。

  • 标签: 反身代词 自己
  • 简介:<正>古汉语指示代词的转化,是词类转变的现象之一,许多人对此已有所认识,但没有系统的、全面的讨论。本文拟就有关的问题作浅近的述说。一古汉语指示代词可以转化为其它代词和非代词。指示代词可以转化为人称代词。“之”、“其”原本都是指示代词,后来转化作人

  • 标签: 指示代词 古汉语 转化 经传释词 连词 人称代词
  • 简介:以前人的论述为基础,文章对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说明和论证,认为,旁指代词,“它”由名词“它”演变而至。演变上起远古,下迄周代前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名词“它”表示原始性问询内容阶段、表示原始性问候内容阶段、表示旁指性对象阶段、演变至旁指代词阶段。

  • 标签: 指代词 名词 远古 文章 过程 阶段
  • 简介:先秦诸子散文中《晏子春秋》别具一格,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书中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晏子思想言行和政治主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语言的重语料。以《晏子春秋》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对《晏子春秋》中疑问代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指代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及特点进行系统考察。

  • 标签: 疑问代词 表义特征 语法功能
  • 简介:科技学术论文通常是衡量科研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尤其是论文在何种刊物上发表以及被引用的次数,是反映科研人员在其学科领域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也有助于科研工作者高效、快捷地与期刊编辑和审稿沟通,增加所投稿件被录用和发表的机会。目前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每年往国外刊物投稿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发布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领先于国际,科研工作者就必须写出高水平的、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科技论文。

  • 标签: 科技论文 英语 科研工作者 人称 语态 科技学术论文
  • 简介:先秦韵文“其”字代词虚用说熊焰《诗经》“击鼓其镗”、“坎其击鼓”这一类句子中的“其”字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言现象?语法学界对此大致是两类看法:一类认为是“助词”,一类认为是“词缀”。我们认为,“词缀”说难以成立,“助词”说也未能真正揭示实质。这种“...

  • 标签: “其” 《诗经》 附加成分 中指代词 《毛传》 《郑笺》
  • 简介:指示代词语音象似动因主要有两个:语音音响度象似动因和复杂性象似动因。元音、辅音和声调的象似主要由音响度象似动因驱动,拉长声音或重音、复杂音节结构和重叠表远指主要由复杂性象似动因驱动。音响度象似与复杂性象似趋于一致,就会增强指示代词的象似性,音响度象似与复杂性象似产生竞争,就会减损指示代词的象似性。

  • 标签: 指示代词 语音象似 音响度 动因竞争
  • 简介:<正>0.说明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之一是表示任指。比如“谁”可以指代任何一个,“谁也不认识”;“哪儿”可以指代任何一块地方,“哪儿都没去过”;“怎么样”可以指代任何一种性质、方式或行为,“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得去”。这种表示任指的句式在形式上可分种情形:(1)单用一个疑问代词,记为S(Q)。

  • 标签: 疑问代词 任指用法 句式 大主语 代任 同指
  • 简介:藏缅语族中双疑问代词重叠现象很多,在数量上,代词重叠能够表示加大的维度变化,核心意义表示"多数",泛指意义则是在"多数"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表周遍性的"所有"、"每一"。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有表示客观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主观量的增加和主观程度量的增加,主观量是客观量的高级形式。考察藏缅语族的疑问代词重叠情况以及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重叠情况,得出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的基本功能是表示量的增加。

  • 标签: 疑问代词重叠 客观量 主观量
  • 简介:文章对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存在的第三空间及第三空间语言和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的第三空间模式。这个模式建立在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它将外语及第二语言教学与传播定位为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中的教学和传播活动。也就是说,二语教学与文化传播不是孤立地发生在目的语文化空间中的,而是在第一空间(学生母语文化)和第二空间(目的语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第三空间中发生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二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帮助学习者建立第三空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视角。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走出第一空间、单一空间视角的限制,通过对第二空间语言文化的了解与掌握,逐渐建立第三空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视角的过程。

  • 标签: 跨文化交际学 文化教学 第三空间 国际汉语 国际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