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据印尼《国际日报》消息,1月13日,华侨大学副校长张禹东率团印尼访问雅加达校董校友们,受到雅加达校友会会长邓金水、顾问陈玉兰和各位校董校友们热情接待。考察团成员还有华大华文学院院长孙汝建、华大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许金顶和华大华教办公室副科长许志惠。

  • 标签: 华侨大学 印尼 代表团 现状 合作 《国际日报》
  • 简介:读书,苦乐不均。紧张的学习,痛苦的应试,足以令我们疲惫,哪还有心思读书!如果把读书看作一种负累,当然就是一件苦差;但若成为生活的必需,那么读书就可能成为赏心乐事。科举考试盛行的年代,贵贱荣辱在读书一途,读书所承担的责任过于繁重,这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真是苦不堪言。唐代科举考试很难,老死文场者大有人在,时人写诗讽刺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罗隐和温庭筠都是有名的诗人,他俩同样给科举考试害惨了。罗隐,江东人,本名横,十次考进士皆不中第,灰心丧气之下更名"罗隐",取隐名埋姓之意;温庭筠,本名岐,友人姚最厚资助他读书进取,他拿这些钱光顾花街柳巷去了,姚最厚一气之下把他赶出家门,温庭筠因此终生不第。这两人吃不了科第读书之苦,为什么最终还能以诗文名满天下?从中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另类读书的思考新角度。解除功名利禄的羁绊,读书的话题就没有那么沉重了。当学习成为人的自觉行为时,读书已是生活的必需。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人利用"三余"时间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说实在的,这"三余"时间很多人都不重视,经常让它白白流走,这董遇与众不同,把这些"多余"时间利用起来为我所用。《三国志》说董遇"质讷而好学",他曾与哥哥一起投军,在军中做些运粮买菜的事务。尽?

  • 标签: 厕所 温庭筠 科举考试 欧阳修 《三国志》 个性化
  • 简介: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于元世祖至元年间滇任职,因史籍记载等因素,其滇时间有至元十年和十一年之说。本文考证了史料,并对当时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赛典赤于至元十一年滇任职的结论

  • 标签: 赛典赤 赴滇时间 考证
  • 简介:“裘”的文化定位考察方向东《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人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

  • 标签: 文化定位 《晏子春秋》 反裘负刍 中华书局 吕氏春秋 南京师范大学
  • 简介:通过对《喻世明言》“被”字句类型及特点的考察,进而考察《喻世明言》“被”字句的诸多指标。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喻世明言》“被”字句的使用与明代的其他作品存在差异,而保留了很多唐宋元的特点。

  • 标签: 《喻世明言》 “被”字句 时代特征
  • 简介: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又A又B”格式的定量、定性分析,从形容词的类、A和B的位序、认知顺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概括了这一格式的构成基础,进而考察了“又A又B”格式的表述特点和A、B的内容关系。

  • 标签: 形容词的类 内容构成 表达特点
  • 简介:《诗经》中的宾语位置考察韩晓光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比较稳定的。管燮初先生在《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曾指出:“从殷虚卜辞起,汉语的句子的主要形式就是‘主一动一宾’的形式”。但这是从语序的整体情况而言的。在上古汉语中也有宾语(主要是代词宾...

  • 标签: 《诗经》 宾语前置 宾语位置 否定句 疑问代词 宾语后置
  • 简介:本文考察了“合该”自宋代出现以来词义和用法发展演变的过程,探讨了它逐渐衰落的动因。宋元时期“合该”多用于史书、政府文书、科技文书等书面正式语体,表示经过计算或核准后所得出的结论,或符合客观事实、社会规约、法律规定的事态发展趋势或结果,相当于“应该”“理应”。明清时期,“合该”大量出现在小说中,主观性增强,至迟从明代开始基本可以认定为语气副词。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衰落应该是受“应该”“活该”排挤的结果。

  • 标签: “合该” 语气副词 主观化
  • 简介:考查了汉语分级读物的词汇复现情况。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阅读册数和级别数的增加,词汇接触会出现累积效应。词汇的累积复现决定了读者不仅要持续阅读同一级别中的多册读物,也要按难易顺序逐级阅读。持续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词汇的接触面,还有利于多义词的深度重复接触。为了及时巩固生词,读者的阅读量和速度都需达到一定的要求。现有读物需要在容量、词汇复现的多样性以及故事可读性等方面做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汉语 分级读物 词汇复现
  • 简介:本文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有疑而问的疑问句进行考察,着重探讨此类疑问句的问域、问点、预设及其恰当性问题.文中认为,疑问句的问域总是由包含若干命题选项的析取式及询问标志所构成,问点可以通过对不同命题选项的比较来确定,只有所有预设均为真的疑问句才存在真解答,只有符合恰当性要求的疑问句才能顺利地得到真解答.

  • 标签: 有疑而问 问域 问点 预设 恰当性 疑问句
  • 简介:本文对"来"的"代动"用法进行了再考察,认为其"代动"用法是对移动动词"来"原有语义的引申,其核心语义表现为[+接收性],这一语义贯穿于动词"来"的整个发展过程。"来"并不能替代所有的动词,且对原有的具体动词不是等义的替代,"来"强调了动作行为对"接收者"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系联作用,表达了说话人主观识解的"言者视角"。

  • 标签: “来” 代动用法 接收性 言者视角 系联动词
  • 简介:先秦连词“而”语法语义考察陈宝勤在先秦汉语中,连词“而”使用频率相当高。用法特别灵活。历代语言学者都对其进行研究,解说纷坛,释义众多。例如: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而’字之声,腻滑圆溜,有承上起下之能,有蒙上辊下之情。惟其善辊,故不拘一处,无...

  • 标签: 语言单位 语义关系 语法功能 语法语义 中心语 谓词性
  • 简介: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考察"得"字句的限制条件。语义上,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程度等必须缘起于"得"前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句法上,否定式补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要动词带的补语、二级补语等不能转换成状语。重动句的谓语动词通常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重动句是否表示惯常性的行为要视整个句子的情状而定;动作行为为旧信息时一般不使用重动句。

  • 标签: 语义 缘起 句法 限制 重动句
  • 简介:作为中国古代的"北大门",雁门关处于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上,在政治军事、商旅贸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不仅受到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极大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的雁门关不再是要路而成为旅游景观,但其丰富的历史蕴含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依然诉说着她曾经的辉煌,而进一步梳理和挖掘相关的文学与文化内容同样会增加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北大门 雁门关 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 简介:词汇选取是二语教材的重要内容。以往研究教材词汇选取有两点不足:不够全面系统;缺少定量研究。本文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以下6个维度对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进行系统考察:词语的地位与位置;词语数量;词语难度;母语者使用频率;词语本土性;文化词语。考察发现,不同编写者的汉语教材,国内国外同级同类教材,不同合作者的海外用教材,在上述各个维度都有明显差异;并对差异进行了合理解释。

  • 标签: 二语教材 词汇选取 难度等级 本土性
  • 简介: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许嘉璐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郑注:“谓冕服玄上下。”孔疏:“玄是天色,故为正;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呈(侃)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

  • 标签: 颜色词 《说文》 人的生活方式 颜色字 分辨力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就是"在句子中做连词、副词、助词和偏正短语,除了发挥语法功能,"就是"还起衔接语篇的作用,使语篇的语义更加连贯。文章从语篇衔接理论和逻辑连接理论着手,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就是"的语篇衔接功能及其发生机制进行全面考察

  • 标签: 就是 语篇衔接 逻辑连接 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