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以其故乡、德国北方古城吕贝克为背景,描绘了19世纪有教养的德国市民家庭的几代兴衰史。与充满波西米亚艺术气息的南方城市慕尼黑相比,吕贝克象征着传统、静态、等级、勤奋、尊严与道德,文章由此展开对城市与市民性格关系的探讨。不过有教养的市民阶级的发展趋势是:世俗和身体的力量逐渐衰退,精神和对哲学与艺术的觉悟却不断增长,出身于该阶级的曼对此感同身受。成年后他定居慕尼黑,其笔下的艺术家形象也多被安置于这座城市。在曼的作品中,吕贝克与慕尼黑、北方与南方构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对立。

  • 标签: 布登勃洛克 吕贝克 慕尼黑 市民阶级
  •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 标签: 托马斯·伯恩哈德 空间象征 精神 矛盾性
  • 简介:汉斯-乌利希·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对纳粹时期的意识形态及其后果进行反思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格拉斯许多叙事作品的主题.本文试图概括性地介绍并评论作家最新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特点.格拉斯通过描述一个德国中学生开枪打死一个假称犹太人的网友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折射出德国当今社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即德国人面对耻辱的二战历史采取的冷漠或者狂热态度都是德国新生代中极端右翼分子增加的原因.

  • 标签: 纳粹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排犹思想 种族主义 极端右翼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