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档案袋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不同于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在促进学习投入和培养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次实践在日语专业高年级《综合日语》课程中导入档案袋评价,通过对课外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期探索提高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日语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模式的有效路径。

  • 标签: 档案袋评价 课外学习 学习模式 学习过程
  • 简介:在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诗词作品中,佛教相关的词句时有出现,反映了宋代士人阶层女性对于佛教的理解接受。在日本平安朝贵族女性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中,也有诸多关于参拜礼佛的叙述,成为考察平安朝贵族女性的文学活动佛教信仰之间关系的重要线索。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在女性文学传统、佛教信仰文学书写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于自我的审视表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 标签: 朱淑真 藤原道纲母 文学书写 佛教
  • 简介:本文指出王朝和歌、连歌、俳谐连歌中设定场面的展开是由"所见"创造的,而"所见"则积极地活用了日本人的视点移动,特别是"能见"的观点。具体如下所述,王朝和歌中由缘语和挂词构建的双重"能见",拓展了一首和歌的空间。连歌中犹如层层面纱,将每个人的句用挂词或缘语连接,构筑了多重"能见",融合成一个世界。俳谐连歌也完全由于挂词和缘语等手法,因人类视点的远近转换等语言表达而逐渐展开。

  • 标签: 能见 所见 和歌 连歌 俳谐连句
  • 简介: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清晰地认识到时空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事物对应关系的偏离,因此大力提倡古文辞学,并试图还原先王之道。古文辞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语言学习文本解释,它是徂徕追求自我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江户时期 荻生徂徕 古文辞学 认知世界
  • 简介:《歌行灯》是日本浪漫主义作家泉镜花的代表作。通过从跨媒介叙事角度分析这部小说所蕴含的大量音乐元素可以发现,声音的介入、人物声音的对应关系以及声音的空间建构功能,使文本具有了一种流动的音乐性。小说中的音乐元素"序、破、急"的谣曲式文本结构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小说浪漫、唯美的叙事格调,拓展了文本的表现空间。《歌行灯》的音乐叙事,体现了泉镜花对日本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其小说创作的跨界尝试和独特的空间建构,对日本当代小说创作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泉镜花 《歌行灯》 音乐 空间
  • 简介:定语从句中完整体「スル」和「タ」所表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本文对「スル」的性质和意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スル」具有完整性、非完整性和未完整性[1]的3个性质和8种意义。其中,眼前的完整样态、相继发生的完整样态和性状的持续样态是以往的研究中没有涉及的。且较之「タ」,「スル」的意义更为丰富。

  • 标签: 定语从句 完整体 完整性 非完整性 未完整性
  • 简介:本文分析了陈建明先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模式初探——以汉语程度副词"更"和日语程度副词"もっと"的分析为例》一文存在的缺陷:立论有失严谨;对比分析不深入;对比分析使用的语料库的文体不一致;推理不正确。针对文章的缺陷,本文利用有效的语料对汉日程度副词再次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误用分析,并提出今后双向二语习得研究的课题。

  • 标签: 程度副词 对比研究 双向习得研究
  • 简介:檄文是一种独具特色和研究内涵但受到关注不多的文学体裁,作为外国文学中的一个构成要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文学特点上对其进行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云井龙雄是日本近代一个颇具特点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其所作檄文《讨萨檄》具有深远的文学和思想意义。本文评述云井龙雄的生平及政治思想、重点探究其上述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蕴含的政治主张,论述其思想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也为观察和理解日本近代史的复杂多样性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

  • 标签: 檄文 云井龙雄 文学特色 思想内容
  • 简介: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一生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希望从形而上来丰满中国的学术,从认识论的高度来促进中西之间的学术交流。本文主要以《辨学》这部译作为个案,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剖析其译名和译文的特点,即以日译语的吸收为译名的手段、以"操纵"和"改写"为译文的策略。王国维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以其深厚的哲学研究为基础,对王国维的哲学翻译进行研究,对当今的文化、历史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辨学》 哲学翻译 意识形态 王国维1
  • 简介:在翻译研究中,特别是在以译文研究为中心的"译文学"的研究中,"译本老化"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象,同时也是"译文学"建构中值得阐述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此而言,1931年出版的张我军译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是一个可供解剖分析的典型文本。张译存在着不少误译甚至漏译,但最主要的还是由缺乏"翻译度"的"机械迻译"方法所造成的诸多"缺陷翻译",加上语言本身的发展变迁,致使许多表述表达已经今天高度成熟的现代汉语有了相当距离,今人读之会觉得滞涩不畅,恍如隔代,这就是该译本老化的表征。对张我军译文与日文原文加以比照,并与新译文加以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误译尤其是缺陷翻译的形成机理,见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著作翻译的发展演变以及现代汉语理论语言的艰辛的形成过程。

  • 标签: 翻译度 缺陷翻译 译文老化 文学论 夏目漱石 张我军
  • 简介:日本人也就是日语母语者有一种在认知语言学中称之为〈主观识解〉的倾向。把自己置身于事态之中,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去认识事态。这与客观地把握事态、甚至把话者自身也以俯瞰的视点去认识的西方语言大相径庭。日本人的这种视点特征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以绘画和庭院、建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最为典型。本文拟探讨这种视点特征如何反映在文艺以及日语表达上。日本视觉艺术的关键词之一「見立て」〈所见〉有密切相联。所谓「見立て」就是以眼前实际看到的"近景"和由此拟看到的"远景"的双重视像构成。这种特点也体现在日语中,因此日语视觉艺术存在着〈相同性〉。

  • 标签: 视点 見立て 近景·远景 主观识解 相同性
  • 简介:"人生相涉论争"是明治维新时期在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北村透谷和史论家山路爱山之间展开的一场文学理论大论争。这场论争是文学自律性和文学功利性思想的碰撞,是近代日本就文学本质问题进行的重要讨论。通过这次论争,受卡莱尔思想影响的山路爱山,从史学家的观点出发,主张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实际反映;受美国爱默生泛神论思想、拜伦以及易卜生文学思想影响的北村透谷,在亚洲最早提出了"文学"的概念,并用唯心主义理论确立了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想,这种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思想对鲁迅等人的文学思想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 标签: 人生相涉论争 北村透谷 山路爱山 文学自律 功利主义
  • 简介:2015年9月24日至25日,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辽宁省外国文学学会和大连外国语大学承办的“创新融合:21世纪多元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辽宁省外国文学会2015年年会在大连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辽宁省社科联党总支书记、副主席杨路平出席了开幕式并作出重要指示。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语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教育厅 文学学会 研讨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