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苔丝蒙德·莫里斯对人类的本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只是中国人常用的一句成语——人类不过是“衣冠禽兽”。

  • 标签: 进化 生物学家 莫里斯 中国人 人类
  • 简介:读李美皆的《关于从维熙的“混沌”》时,第一感觉是获得了一种阅读快感,一种只有读到好文字以后才会有的那种怦然心动。不过紧接着也产生一个疑问:文章可以这样写吗?没错,那些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从维熙的文字,不是李美皆的文字。可是,既然李美皆已经讲明这篇文章就是对《混沌》的摘抄,还特别强调“我尽量使用从维熙的原文,并尽量不做评论”,那么就不存在是不是抄的问题,只存在可不可以这样抄的问题了。

  • 标签: 遗忘 《混沌》 从维熙 文字 文章 快感
  • 简介:笋岗村某单身公寓楼,一辆120急救车"呜啦、呜啦"叫唤着驶至楼前。车刚停稳,一名中年男子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背着个年轻女子小跑出来,救护人员迅速下去将双眼紧闭的病人抬上车……医院急诊室里,年轻女子苏醒过来后下床就要离开,护士拦住她说:"小姐,你是低血糖引起的眩晕症,医生交代说让你住院治疗的。"女子摇摇手说:"我没有事,不用住院。"护士好心地说:"你老公呢?等他来了再说。"女子苦笑一下,心说,什么"老公",嫖客一个。她坚持走出了医院——她可不想将钱花在这里。在院门口下台阶时,她摸摸裤兜,还好,那一张百元钞票还在!她心里顿时宽松了。钱在一切都好,这可是她用命换来的……

  • 标签: 医院急诊室 单身公寓 救护人员 眩晕症 住院治疗 她说
  • 简介:"上海作家"和"上海的文学写作"是有差异的不同概念杨扬:关于上海作家创作,议论很多.但大多是批评家和职能部门的意见,很少见到上海作家自己的文字.您是上海有代表性的作家,倒是想听听您的看法.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都市文学 文学批评 影视文学
  • 简介:研究悲剧创作,有必要对源远流长的中西悲剧传统进行一番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审时度世。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深刻人文内涵又有强烈艺术感染、既有鲜明时代性又有深沉历史感的作品来。否则,持一隅之见、坐井观天,是难成大气候的。在此基础上,下面,对中西悲剧传统...

  • 标签: 中西悲剧 西方悲剧 古典悲剧 悲剧创作 传统比 中国悲剧
  • 简介:叙述必然是分层的。虚构叙述还可以是回旋跨层的: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对方的叙述者。纪实型叙述的"元故事"不是真正的跨层叙述,但是具有指明纪实体裁的作用。第一人称虚构叙述是回旋跨层叙述,叙述者和人物互相叙述对方,叙述层和被叙述层看似在两面,其实在一面。因此虚构叙述是一个自足的莫乌斯带体系,在曲面上的叙述可以自我解释。用莫乌斯带解释文学语言、自我、虚构与真实的关系,都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

  • 标签: 虚构叙述 纪实叙述 分层 回旋跨层 莫比乌斯带
  • 简介:“洪山戏”是滁州、来安、天长一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剧种,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洪山戏”戏名来源总体上有“洪秀全”说、“红衫”说和“横山”说三种。洪山戏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明清,繁荣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萧条于文化大革命。“洪山戏”与民间“香火戏”、“香火仪式”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 标签: “洪山戏” 戏名来源 形成过程 “香火戏” “香火仪式”
  • 简介: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极具思想深度与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作者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融合了一些现代叙述技巧,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使之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论文“论《大人物盖茨》的叙述技巧与艺术效果”探讨了小说所运用的叙述技巧,笔者仅就其中前两点补充一下看法。

  • 标签: 叙述技巧 叙述者 叙述视角
  • 简介:<正>李杭育和他的葛川江系列小说曾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热点,人们纷纷从寻根、文化、地域、硬汉、文明和野蛮的冲突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讨论。这些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昨日的话题,它们给李杭育及其作品打上的“语言”印记也日渐消褪。当我们借助于时间的间距和新的视角重新阅读李杭育的作品时,它们便以另外的面目呈现出来,我们希望由此能接近真正的李杭育。

  • 标签: 李杭育 中国新时期文学 川江 作品 文人小说 文人趣味
  • 简介:<正>丁亚平在《结构的文学史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2期>一文中指出:传统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研究是包含这么三个步骤的工作:第一是朴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年月的考订,字句的校勘训诂等。这是初步的准备。第二是史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环境,作品的背景,尤其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形,必须完全弄清楚。这是进一步的工作。第三是美学的工作——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分析,并说明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其影响。这是最后一步。三者具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传统文学 文学史观 作家评论 写作技巧 社会经济
  • 简介:美国哥特式小说的前期主要是以庄园文学为主,通过渲染庄园封闭环境中的恐怖血腥气氛来表现庄园的黑暗;后期主要以英国哥特式小说为范例,并受18世纪末哥特式小说的分化演变(即分为恐怖哥特式和感伤哥特式两种)的影响,也相应呈现出这两种小说的分化趋势,但感伤哥特式小说逐渐成为美国哥特式小说的主流。本文探讨了美国哥特式小说的起源及发展。

  • 标签: 美国哥特式小说 清教 庄园制度
  • 简介:中国传统神兽图形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图形,其文化内涵与造型,使其在标志中得以继承与发扬,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神兽在现代文化中的价值。神兽标志是一种特殊的图形传播识别符号,中国传统神兽图形,通过精炼、简洁、准确的新形象向人们表达当代特定事物具有的意义、情感和信息,使神兽通过新的形象语言,来表达特定的内涵达到沟通思想来传递信息。

  • 标签: 神兽 传统文化 设计
  • 简介:传统角色与传统戏剧冲突中的朱旭——朱旭访谈录易水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朱旭,自1984年在《红衣少女》饰演父亲涉足影坛,已经成功扮演了一系列成熟的中老年男子银屏形象,如《小巷名流》中卖花圈的司马二哥;《末代皇帝》的皇帝溥仪,《阙里人家》的孔令谭,《高楼边...

  • 标签: 戏剧冲突 传统角色 老中医 人物设计 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滩簧戏是清中叶后中国地方戏之一支,盛行于江浙一带,与韩国山台杂戏、调戏、唱剧,日本“猿乐”、狂言,越南杂戏、嘲剧等,共同构成东亚的笑剧传统。本文从剧种、艺人、剧中人的名称入手,论及滩簧戏的民间性笑谑风格:亵渎神圣、表现节庆、荤话调戏、诅咒詈骂、局外评点等,将其置于东亚笑剧的大范畴里一一作出比较,并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狂欢和笑谑精神。

  • 标签: 滩簧戏 东亚笑剧 狂欢精神
  • 简介: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绘画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画家在各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创造了各自的辉煌。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来源于创造它们的画家,画家的个性显现的特点是形成东西方绘画迥异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西方传统文化 画家 个性 中西 西方绘画 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