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媒介这个有别于传播概念,是符号和符号叙述基础。媒介是符号携带意义感知部分。意义媒介化是符号成为符号前提,也是文本成为文本先决条件。媒介特点决定叙述体裁,叙述类型就是媒介类型。媒介隔开经验世界,使纪实与虚构有了可能。媒介范围划定叙述边界,为有效处理文本世界与经验世界关系提供学理依据。可以说,媒介隐藏着符号和叙述全部秘密。

  • 标签: 符号 媒介 意义媒介化 文本化 符号叙述学
  • 简介:“唯洋是”必须祛除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 标签: 历史终结 “去中国化” 思维 西化 北京师范大学 中华民族文化
  • 简介:“我与他相识于微时,那时他还只是个少年,就已然意气风发,壮怀激烈了.后来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听到‘韩将军’这三个字,人们提起他大多都是褒奖,不管是他攻城十三地,还是一人一骑杀死敌将数千人.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重城山海 你从远方来》
  • 简介:一、引言2016年8月21日,郝景芳凭借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在第七十四届“世界科幻大会”上荣获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郝景芳成为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个获得“雨果奖”亚洲人,再加上同时参选刘慈欣《三体2》在入围阶段就已落选。

  • 标签: 科幻小说 现实主义 折叠 北京 解读 中短篇小说
  • 简介:引言新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指媒体之新,这应该成为一个更为前沿、准确、科学、动态、涵盖面广概念。因为媒体若传播角度思考或界定的话,即指载体。实际上传播载体角度考究人类从早期口头文化时代历经印刷文化时代再过渡到电子文化时代而言,这三个时代也可以涵盖在新媒体语境下,即印刷载体相对于口头载体而言就属于新媒体形式。同理类推。

  • 标签: 传播载体 文化时代 新媒体形式 印刷时代 印刷文化 新媒体时代
  • 简介:黔中王思想之"心统学政"理论特质和"重行致用"实践特质是黔中王自身学术品质和思想发展与具体时代、地域语境相结合产物,具有内在理论演化必然和外在语境促成偶然。"心统学政"以本心为本体依据,以致良知为心物间功夫指向性,以知行合一为心、、政三者间价值转换理论依据,在理论层面呈现出"心学合一"、"心政合一"和"学政合一"三个维度理论建构,在实践层面呈现出"心学"、"心政"和"学政"三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修身"、"为"和"为政"三种活动形态。"重行致用"体现于黔中王以讲学治世为主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中,并表现出黔中王思想政治、文化向度。这主要表现在黔中王积极讲学以善俗化民,引领士风,建构地方秩序、民间话语等治世实践饱含着以儒学大传统涵化夷文化小传统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感,以及体现出强烈道统立场和国家在场意识。"心统学政"和"重行致用"体现出黔中王学派学术个性和时代思想共同取向,凸显出明代黔中王思想作为地域断代思想史地位和价值意义。

  • 标签: 黔中王学 心统学政 重行致用 特质
  • 简介:日本镰仓初期古文献《松浦宫物语》以遣唐使渡唐遭遇为主线,日本学者认为物语中描写战乱新鲜构想.应源于作者对平安末期乱世记忆与体验.但若从中日比较文学视角剖析,则会发现,物语不仅沿袭了《长恨歌》中诸多地名,甚至原封不动地挪用了“玄宗奔蜀”场景。然而,《长恨歌》描写地形高度凝缩与省约,以及中国诗文惯用夸张、铺陈、超现实等修辞手法,对于身处闭锁时代镰仓文人而言,并非是一个能将异国地形有效视觉化范本,因此《松浦宫物语》在描写长安地形时,尽可能地采用抽象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日本想象中国方法

  • 标签: 《松浦宫物语》 《长恨歌》 长安 汉籍接受 异国想象
  • 简介:20世纪20年末期代至80年代末期,中国文学理论和写作模式,主要有两个外来路向选择和经验资源:一个是苏俄文学路向和经验,一个是英美的文学路向和经验。伟大俄罗斯文学传统,经过苏联对抗和改造(外国古典文学,也经过同样严格意识形态化过滤(1)),已变成结构单一“苏维埃文学”。

  • 标签: 路向 莎学研究 梁实秋 中国文学理论 意义 人性
  • 简介:作为一个年轻女性批评家,杨晓帆对批评对象选择多少有点出人意料。提起张承志《心灵史》、路遥《人生》、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给人第一感觉是,它们是男性、政治、社会,值得被讨论却很难被辨明;提起《棋王》《你别无选择》,

  • 标签: 文学批评 历史难题 《你别无选择》 故事 个人 哥德巴赫猜想
  • 简介:公正是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组成。在西方,自柏拉图至罗尔斯,均立足于人性自私,将关于它理论侧重于制度设计。中国公正思想则是道德自律主义,朱熹首创式地实现了它心本哲理化,具体在他解释程颐以公正解释《论语》"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章时。朱熹用公体正用解程子公正,体现了其将公正哲理化;以无私心解释公字,以好恶当于理解释正字,则体现了其公正思想心本指向。朱熹公正思想离不开其时代土壤:邢昺、刘畅、陈祥道、郑汝谐、张栻等对"能好人能恶人"章解释已包含他公正思想因子;程门之学则是其源头。朱熹心本哲理化公正思想,在元点和意义生成上由阳明所完成:元点是"良知"(心体);意义生成上则是"致良知"(格物)。当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应是整合中西道德自律和制度设计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公正。

  • 标签: 朱熹 公正 体用 心本 西学 核心价值观
  • 简介:英国学者西蒙·沙玛说:“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木、水、石之上想象建构。”也就是说,所有的风景都是有意识,特别是对诗歌而言。诗人沉浸于观看,在一个特定位置获得对风景感知和控制,从而让风景得以成型,这意味着以某种秩序建构一幅图画:它色彩、线条和次序。而这个过程,从实践过程讲,非常具体,而想象力角度讲,又是极其抽象。

  • 标签: 毕晓普 现代诗人 毕肖普 沙玛 射于 雷顿
  • 简介: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在格非《江南三部曲》授奖词中写道:“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小说,格非以高度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修复和转化,细腻叙事、

  • 标签: 小说传统 三部曲 格非 江南 实践 文本
  • 简介: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以某种身份(i—dentity)示人,进而对自己及他人进行定位,这样才能促使交往行为继续进行下去,从这个角度讲,思考身份问题也是思考“我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角色与归属问题。①同时,身份还是一个跨越社会、文学、历史、哲学、语言、人类等众多领域学科,

  • 标签: 话语 现状 维度 交往行为 身份问题 社会学
  • 简介:科学方法虽然可以成为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一种武器,但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非物质化、非数量化、非心理化、非定义化、非知识化等特质,而这些特质与科学方法基本精神不相契,从而形成了对科学方法设限。由此可进一步分析与判断科学方法用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所产生效果性质,从而为准确应用科学方法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国传统哲学 非物质化 非数量化 非心理化 非定义化非知识化 科学方法
  • 简介: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演进,工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完成了对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改造,理性、重视法规、科学、工业发达、效率高现代城市文明取代了直觉、人文主义、以农业为主

  • 标签: 社会现代性 左翼作家 书写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
  • 简介:我们生存在意义世界中,而意义世界是复合。其一部分实践世界,是意识与物世界叠合而成;而其余部分意义世界,则是意识构成思维世界,它组成部分(筹划、范畴、艺术、游戏、幻想、梦境)离实践世界渐行渐远。艺术和游戏内容是比喻性地借用实践经验,但是它们在符意上对现实不透明,在符用上没有实践用途。它们在人类文化中不断被"次生实践化":崇高化、商品化、学理化,由此构成一个符号修辞四体演进序列。学理化是对艺术与游戏反思,是一种反讽式思维,走向了艺术与游戏精神反面。

  • 标签: 意义世界 意识 艺术 游戏 次生实践化
  • 简介:“研究科幻文学如果不从‘现代’着手,就不能真正接触它内核”1,吴岩此言乃是确论。在世界范围内,科幻小说存在两条发展路径,进而也形成了两个彼此密切交融但其差异性特征又极为鲜明传统。

  • 标签: 科幻小说 现代性 传统 科幻文学 世界范围 差异性
  • 简介:荀子将定义为人与生俱来自然属性,包括知、情、意、行等内容。在做出基本认定后,荀子关注了人性中消极层面(欲)而有了性恶论断,最后指出人性应该向善也能够向善,并给出了礼义、师法与乐等向善途径。荀子层层递进的人性学说不仅逻辑清晰,而且坚持了儒家基本立场。

  • 标签: 荀子 性朴 性恶 向善 层次
  • 简介:《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TheNortonAnthologyofWorldLiterature)系列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数百万教师、学生和普通读者阅读使用,获得了较高声誉,在现有诸多世界文学选集中占据权威地位。本文以2012年最新版《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若干以往版本。对其选用、译介、编排、解释世界文学作品行为进行研究,以呈现其世界文学观念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世界文学是多元起源,其发展不是汇聚在一起河流,而是多条线索交织;世界文学范围西方拓展到全世界,“名著”扩大到“代表作品”,纯文学作品延伸到思想文献、民间文学和大众作品。《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按“主题”划分教学模块,每个主题模块统领若干文本,增强了作品关联,而大量辅助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

  • 标签: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 世界文学理论 世界文学
  • 简介:一种新思想形态或认知范式形成和发展,与经典文本理解与诠释密切相关。具体落实到两宋新儒学领域,作为先秦儒学在宋代发展关键时期,北宋这一阶段新儒学经典诠释行为内在机制值得我们深度发掘。作为一个以诠释者为主体诠释形态,北宋新儒学具备了符合逻辑理性与形上存在设定这两个有效构成要素。对于北宋新儒学经典诠释内在机制考察,一方面回答了"一种有效经典诠释形态应该具备哪些构成要素"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当代儒学现代转型提供了若干可以参考进路。

  • 标签: 北宋新儒学 经典诠释 经典文本 诠释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