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当前中国电彩的底层叙事正日益崛起。底层叙事潮流泊出现,与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完善、新导演群体的涌现乃至受众的审美趣味与集体心理都息息相关。国产电影底层叙事呈现出残酷现实主义与温情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面目,前者以凌厉冷峻的笔触揭示底层人群生存境况的残酷与绝望,后者则以温和舒缓的立场描画普通个体日常生活的温情与诗意。当下国产电影的底层叙事频频诉诸于疾病隐喻的方式,以此表达对当前社会进程与伦理状况的深刻认知。

  • 标签: 国产电影 底层叙事 残酷现实主义 温情现实主义 疾病隐喻
  • 简介:底层文学如今成了一种流行文学,人们趋之若鹜。在21世纪的今天,一些经历过1980年代而在1990年代挑战宏大叙事的文学知识分子,附庸起底层叙事而继续延伸着与宏大叙事对抗的姿态,并因此保持与平庸叙事的同流。底层文学的流行,显然与此有关。

  • 标签: 宏大叙事 文学知识分子 底层文学 流行文学 90年代 80年代
  • 简介:2007年以来,我陆陆续续地读了些国外小说,如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卡德勒·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等等。严格地说,这些作家都不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尤其是他们在书写底层生存的苦难时,叙事话语中始终洋溢着某种宽广而温暖的人性。这种人性,超越了日常伦理的规约,甚至屏蔽了简单的道德判断,仿佛岩隙中的甘泉,从生命里自然而然地缓缓涌出,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扉。

  • 标签: 苦难 焦虑症 《追风筝的人》 写作 叙事话语 道德判断
  • 简介:《泥鳅》是著名作家尤凤伟精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就题材而论,小说主要是描写底层民众在城市中奋斗的故事,为此有评论说,《泥鳅》反映了我们新时代都市民间的弱势话语与知识分子的原始正义。这是一个时代的宏大主题,但我认为从小说的细处着手分析,通过《泥鳅》中的隐喻含义,更能感受到这个时代所暴露出来的真实而又触目惊心的人性。

  • 标签: 《泥鳅》 隐喻分析 叙事 文学 长篇小说 著名作家
  • 简介:1990年代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大语境的变化,民族生活的变化,都决定着文学选择和发展态势的必然变化。一方面是社会阶层分化明晰,贫富差距拉大,绝大多数底层面临生存艰难的考验,极为丰富的物质侵蚀并软化了国民的精神领域;

  • 标签: 文学选择 底层叙述 社会阶层分化 90年代 改革开放 民族生活
  • 简介:一贺州是一片风景优美的自然之地,也是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这样一种定义,不知是否能够代表贺州作家的某种特质——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能明显看出一种乡土气质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现代文明的伤怀与犹疑。

  • 标签: 作家创作 贺州 荒诞 现代化进程 现代文明
  • 简介:对于久已沉寂的文坛而言,近几年来关于“底层写作”的争论,可谓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其持续至今仍没有终结的迹象。显然,“底层写作”作为一种命名,无疑是近些年来才有的事情,但作为一种写作倾向及其叙述表现手法,却是早已渊源有自了。因为,其自有阶级以来“底层”就已存在,因而关于“底层”的写作也一直不绝如缕。但问题是,为什么唯独在新世纪以来才有“底层写作”这一称谓或命名呢?

  • 标签: 底层写作 全球化时代 叙述 乡土 表现手法 写作倾向
  • 简介:底层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创获。尽管目前关于“底层文学”的命名、“底层文学”的道德立场及其“文学性”问题,还存在颇多的争议),甚至还有人从根本上质疑“底层文学”的写作和表述方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新世纪中国文学格局中,“底层文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若从历史的“长时段”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底层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指摘便会迎刃而解,而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也会显现得更加清晰。本文拟从分析“底层文学”所招致的批评和质疑入手,讨论其在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底层文学 反思 苦难 代言 历史价值 中国文学
  • 简介:1990年代中期以来,底层问题渐次浮出水面,底层文学显露出冰山的一角。河南作家历来有着较强的底层意识与关注底层人物的创作传统,常常表现出立足民间的姿态。许多现代作家凭着知识分子的良知,用手中的笔真实再现了河南人民生存处境的艰难,

  • 标签: 河南作家 底层文学 映像 民生 90年代 创作传统
  • 简介:底层写作”作为一种思潮余响依旧,近十年来,一些作家的写作视点下移,不少作品对底层生活的表现更加深入,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依旧严肃认真,应该说“底层写作”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和基本格局。回顾这十年来的小说发展,“底层写作”主要集中在进城打工者、矿工、市井贫民、底层女性、城市漂泊者、年轻的蚁族、乡村留守老人儿童、失地农民、暴力执法和强制拆迁的受害者等题材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表现上,视野足够开阔,生活表现也日趋丰富,

  • 标签: 底层写作 近期小说 陈应松 向度 中国文学 留守老人
  • 简介:总是从外部角度谈诗歌,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是个危险,这表明,要么这个研究者对诗歌的内部是缺少敏感性的,要么干脆就是缺少进入诗歌内部的能力。但从另一方面说,这样谈论又有某种不得已的因由,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艺术问题都社会化了,所以免不了要从外部角度进行辨析和观察。本文主要以对2007年诗歌的阅读为感受基础,从几个现象出发,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诗歌 地理 艺术问题 研究者 敏感性 社会化
  • 简介:三位湖南“80后”作家毕亮、郑小驴和李傻傻均出生于农村,有底层生活的体验,考上大学离开乡村后又经历城市“漂泊”的特殊人生。他们在书写和自己有着相似境遏的同代人时,对于现实之弊与底层青年的生存问题有着最强烈的痛感。他们把底层经验融入个人叙事中,书写从农村到城市的“80后”一代“漂泊”的成长状态,以少年视角下的“创伤书写”展现了底层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用“边缘人”的感受揭示个体发展难题与精神难题,表现出现实探索的新路向。

  • 标签: “80后”作家 底层青年 创伤性记忆 “边缘人” 现代性焦虑
  • 简介:“80后”作家郑小驴的写作独具一格,其作品中凝聚着自由独立的思考精神,他以触摸大地的姿态,书写同龄普通人个体命运的遭遇与变迁,观照他们在现实与精神双重压力下惶惑无奈的心理症结。其小说集《蚁王》以“底层写作”意识直面“80后”一代的现实困境,坦露底层人物无法自主支配的支离破碎的生活和情感,其中蕴涵着存在主义的哲学况味,具有思想层面的独特价值。

  • 标签: “80后”作家 郑小驴 《蚁王》 底层写作 存在主义
  • 简介: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和舱0作与评论》杂志社去年在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438多功能厅联合开展了以“电影《我的诗篇》暨‘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等国内外著名专家、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导演秦晓宇、著名导演宁敬武、陈家坪等8人齐聚北大,围绕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展开了一场关于“‘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的深人研讨。

  • 标签: 纪录电影 研讨会综述 诗篇 诗性 影像 诗情
  • 简介:何谓文学?翻开任意一本手头的中外词典,都有清晰可见的注解与明确的标示,大致陈述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艺术。即使存在细微的差别与区分,但总体的精髓内核是不会改变的,即都会强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抑或载体,而形象的诉诸与表达则为文学所倚靠的主要表现方式与使用方法,其最终目的则在于表达作者所内蕴的深厚情感及其对丰富社会生活的折射与描摹。

  • 标签: 语言文字 底层文学 立场问题 话语建构 方言写作 方音
  • 简介:资深作家方方和文坛新锐孙睿,以其观察现实矛盾的敏锐性,将笔触伸向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80后”新底层群体。两位新老作家以他们不同的视角和书写基调展现了“80后”新底层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他们的文本形成互补和映衬。通过代际视角研究,能更加充分地解读“80后”新底层群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诉求,以及两住作家对时代、对社会的冷峻思考。从创作主体潜在的性别文化立场的差异切入,则更能深入领悟作品中的悲剧意蕴。二位新老作家对“80后”新底层题材的书写体现了作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值得肯定。

  • 标签: “80后” 新底层群体 代际差异 性别立场
  • 简介:《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等非虚构文学首次全方位披露底层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精神诉求。“蚁族”构成一代人与一个时代的镜像——折射出“80后”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的特定经历、形象表征和思想状态,他们切身经历着社会结构的失衡与贫富阶层的分化,对各种现实矛盾与困境有着直接而敏锐的感触,因此也最深刻地体验着这个时代共有的焦虑与期盼。“蚁族”的文学纪实重构当代文学的时代精神和现实关怀意义,由此确立了新的探讨空间和价值维度。

  • 标签: 蚁族 “80后” 非虚构 社会转型 时代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