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不少文学批评家寄生于当代历史碎片中,拒绝从理论上把握整个历史运动,完全丧失了理论感,以至于出现一些文学批评家所概括的现象即“无论是好评,还是酷评,都是不科学的”。但是,有的文学批评家却认为匡正这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时弊,解决这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乱象,“恐怕还是要靠文学批评学。”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文学批评之所以是不科学的,并不是因为一些文学批评家缺少严格的文学批评学训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理论感。因而,增强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发展科学的文学批评的当务之急。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自觉 文学批评家 文学批评学 当代历史 历史运动
  • 简介:权力意志学说,作为一种本体论界定,构成了尼采哲学思想最为清晰的区分性标志,长期以来被研究者认为是尼采关学思想乃至全部思想的基石。这种认识将尼采关学死死钉在审美形而上学认识之上,忽略了尼采晚期对当代美学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事实上,权力意志本体论并非一种稳定的学说,尤其在尼采学术生命最后两年的公开发表作品中,权力意志学说表现出撤离本体论位置的倾向;而尼采宣称要以《权力意志》为题的“哲学大厦”写作计划,也在其遗稿笔记中最终被放弃。由此,权力意志学说在尼采思想中的重要性不应该被高估,亦不能将之视为尼采美学思想的理解关键。

  • 标签: 权力意志 本体论 谱系学 身体美学尼采美学
  • 简介:摘要意志品质能力是军校学员不可或缺的一项优良品质,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军官的可靠保证。军校学员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对学员自身智力层面培养,而在意志品质能力培养方面则有所欠缺。在军校中,通过军事训练能够提升学员的意志品质能力,培养学员良好的意志品质意识,对于新时期的强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本文从自由意志的角度,分析解释了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人文主义,即人类的自由意志与上帝所代表的理性之间的调和关系,以及撒旦违背上帝的意旨从反叛的英雄堕落到恶魔的过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而阐明了弥尔顿的人文主义思想,歌颂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并警示了人性的幽暗,即失去理性的指引而任由自由意志泛滥必将导致堕落,由此揭示了《失乐园》人文主义主题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约翰·弥尔顿 《失乐园》 人文主义 自由意志 理性
  • 简介:<正>大凡一个画家的成功总离不开艺术道路的选择。但是选择什么样的艺术道路并非易事。虽然生长在我们这个国度里的画家,有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艺术道路的自由,然而对于画家自身来说却不是随意的。因为一方

  • 标签: 艺术道路 现实主义 艺术语言 意志 作品 现代艺术
  • 简介:"虚静"历来是中国文论中常谈不衰的话题,而且,几乎大家都公认"虚静"说源于"庄学".但事实上真正将"虚静"由一种学说而上升为自觉的艺术思维,则无疑是在魏晋南北朝.这是因为,一则魏晋玄学实乃庄学之发展和升华;二来,虚静说的成熟又缘于道、佛思想的普及和交融;而只有到了魏晋以降,道、佛合流及其顺应艺术思维自身发展的要求,才成为可能.

  • 标签: “虚静” 自觉 艺术思维 中国文论 魏晋南北朝 庄学
  • 简介:较之《晃》,朱珊珊所出版的小说《可可》更受读者欢迎,朱珊珊如此快的进步不仅让读者怀疑《晃》和《可可》是不是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大量新质性作品内容的凸显让《可可》显得出类拔萃。对于《晃》,作者朱珊珊只是平实地将一个故事讲好,而这种故事性的讲述多少让读者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可可》在讲述故事的力度方面达到了其应有的效果。这一方面表明朱珊珊在故事讲述能力方面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在拓展精神性叙事空间上也在自觉地努力,这是朱珊珊创作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 标签: 创作风格 可可 自觉 成熟 故事性 作品内容
  • 简介:<正>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自觉的人之所以将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动地认识、掌握并改造自然界。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活动是高层次的能动自觉活动。其特点是以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具象审美方式,能动自觉地“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艺术世界。但是,吕俊华君的《论自发性》一文的后半部却着重论述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全系自发而为的,并从文艺创作的源泉、机制、态度与效果等四大方面,全盘否定文艺创作的能动自觉性。这是不符合文艺创作实践与文艺理论原则的。特与吕君商榷,请学界人士评析。

  • 标签: 作家 创作态度 创作实践 艺术世界 社会生活 创作活动
  • 简介:文学人告别“附属”,走向自主、自觉,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社会的精神维新。批判“两个凡是”为告别“附属”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祝词》、“改译”推动了告别“附属”的进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自主自觉“人的文学”实践。

  • 标签: 附属 自主 自觉 人的文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研究突发高产出猛增长势头,经典作家研究热度不减,尤其对那些世界顶级的研究对象各个层面的研究,几乎是全方位无空白覆盖,研究的视角辐射到了研究对象的各个角落和细部。所以,时至今日,对史上经典作家的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或者再收获引人注目的成果,实在是越来越难。

  • 标签: 莎士比亚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汤显祖 李建军 诗意 自觉
  • 简介: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批评家已经开始对批评、批评家本身的价值及其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与政治、审美等诸种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反思和探讨。自周作人后又涌现了茅盾、李健吾、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梁实秋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其观点、个性迥异的杰出评论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李健吾、李长之和朱光潜对批评活动本身的反思,这些都标志着现代文学批评意识的初步成熟。

  • 标签: 批评家主体意识 现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个性
  • 简介:对于一个多年在外国文学园地耕耘的学者而言,能将自己的代表作辑成一册在对象国发表,将自己最为精华的学术成果呈现在对象国同行面前,以接受对象国同行的检阅,应当说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心愿。

  • 标签: 比较文学 古典小说 问题意识 视界 自觉 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