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如《堂.吉诃德》、《浮士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重新读解,考察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模式。本文采用精神分析学派拉康的欲望理论,认为欲望包含两层涵义,即"欲求"与"匮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否定性的,突出自我的不足或罪性的欲望叙事,转向生产性的他者欲望叙事的过程,同时认为这一过程伴随着主体的建立及拆解。欲望叙事"欲求"走向"匮乏"的历程,也是自我建立、质疑并最终摆脱主体身份,走向他者的过程。

  • 标签: 欲望 匮乏 欲求 自我 他者
  • 简介:《死在午后》是海明威于1932年推出的一部非小说,与《老人与海》是两部相隔20年之久的作品。表面上,这两部作品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其批评声誉也有天壤之别。本质上,"技巧"将《死在午后》与《老人与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两部关于技巧的作品中,海明威表面上给读者展示的是如何斗牛和如何捕鱼的技巧,其真实目的却是通过斗牛和捕鱼来讲述创作技巧。海明威在这两部作品中更关心的是他是怎样写出这两部作品,发表的是他对其他作家、评论家的看法。虽然"斗牛"与"捕鱼"各不相同,其目的却殊途同归。研究这两部作品中对作家、评论家的批判,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海明威的文艺思想,也对重估这两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海明威 《死在午后》 《老人与海》 作家 评论家 批判
  • 简介:"真实"是拉康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成为齐泽克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真实在拉康看来是符号化难以克服的硬核,它标示出象征秩序结构性的缺失。齐泽克认可拉康的基本解释,同时又强调真实的激进性,充分挖掘其批判和改变现实的力量。经过他的理论发挥,真实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多的理解角度,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

  • 标签: 真实 现实 行动 全球资本主义批判 政治哲学
  • 简介: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 标签: 伏尔泰 哲理小说 哲学寓言 言语行为 公共文体
  • 简介:<正>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繁荣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象征主义,其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产生了诸多同一精神现象的双子星座,如吉皮乌斯与索洛古勃,勃留索夫与巴尔蒙特,勃洛克与别雷。勃洛克与别雷是俄国象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两位诗人在创作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历来是研究者特别关注的课题,而他们通过各自的诗歌创作就俄罗斯与革命以及俄罗斯的命运等问题所进行的独特对话,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不言而喻,勃洛克与别雷的诗歌对话,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美学氛围、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同他们之间私人关系和创作关系,同他们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个性越是丰富,诗人在周围的世界里的

  • 标签: 勃洛克 永恒女性 别雷 《十二个》 耶稣基督 俄罗斯文学
  • 简介: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文学阅读及批评的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的关系究竞如何?改编的原则与理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探讨?视觉产品在文学教学中有什么意义?本文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述说文本的时代与文本述说的时代、传播意义与受众范围的革命等几个方面探讨改编研究的起源、发展和研究意义。文章认为,改编研究彰显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是文学与其他媒介互动的重要原因,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

  • 标签: 改编 文学 银幕 跨学科研究
  • 简介:<正>君德在明读战国时期的历史,风卷云涌的连年战乱中,搅得我糊里糊涂的,是这个登台那个继位的君王。那时战国有七雄,加上南方百越部族,北方胡人、貉人首领,称君称王的无以数计,要彻底弄清这走马灯似的各国君主也是真难。倒是今日这王登台明日那君继位见得多了,在我的脑子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君德在明。

  • 标签: 赵奢 须贾 范雎 君德 无以数计 赵括
  • 简介:<正>秦岭的南边有棣花,秦岭的北边是西安,路在秦岭上约三百里。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几十年里,我在棣花和西安生活着,也写作着,这条路就反复往返。父亲告诉过我,他十多岁去西安求学,是步行的,得走七天,一路上随处都能看见破坏的草鞋。他原以为三伏天了,石头烫得要咬手,后来才知道三九天的石头也咬手,不敢摸,一摸皮就粘上了。到我去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了公路,一个县可以每天通一趟班车,买票却十分困难,要

  • 标签: 人说 村前 花人 高速路 在路上 子一
  • 简介:美国知名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的《不确定诗学:兰波到凯奇》是一部深入探索当代美国诗歌特色及其创作走向的理论力作。在这部"不确定诗学"的扛鼎之作中,帕洛夫"不确定诗学"的鼻祖兰波入手,以斯泰因到凯奇等为主的七位诗人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翔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深入阐释了文化语境中当代美国诗歌的"不确定性"特色和反象征主义倾向,并提出重绘现代诗歌地图的必要性和反思现代主义的迫切性。帕洛夫的研究为微观文本细读和宏观批评建构都带来了实践性和理论性上的双重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 当代美国诗歌
  • 简介:《一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一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文本边缘地带隐匿的"共济会"元素入手,分析其如何借助理想读者的"侧目而视"转化为新的逻辑语义中心,进而成为作品中历史文化内涵得以衍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故事进一步纳入"元语"图式,通过对情节中的一个核心短语"最后一块石头"进行美学功能分析,说明《一桶艾蒙提拉多酒》在其复仇叙事的表象之下如何精妙地植入了一则以坡的"情节整体观"为阐发对象的小说创作寓言。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 秘密写作 共济会
  • 简介:“1985”是“文革”终结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走向繁盛的一年,也正是在这一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启动了《黄宾虹画集》与《黄宾虹书简》的出版工作。书画家邓明作为编辑因参与此项出版工作,生成了“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的艺术观念,并为此坚守了32年,保守到前卫,最终推出了中国断代图像美术史《守望丹青》。“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到“八五新潮”,再到后新时期当下的图像-资本时代,本质上评判,文学与艺术始终是处在一个共同的历史语境下推动着诸种思潮的发展;然而多年来,学科壁垒的划分却导致文学与艺术诸门类闭锁在各自的领域孤独地言说,以至这种研究的狭隘性把文学艺术本然共享的整体历史背景解构得支离破碎。笔者以“八五新潮”为历史坐标,借助一个历经32年不变的水墨观念做参照,以静观动,旨在透视与诠释晚近40年新时期与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所经历的喧哗与躁动,并且着重分析在图像-资本时代艺术市场所遭遇的困境,指出当下中国美术界在相当的程度上被资本所操控,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本质被颠覆,因此书画家能够自觉地抵抗资本与拥有博物学知识学养是一种难得的纯粹与高贵。

  • 标签: 黄宾虹 “八五新潮” “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 图像-资本时代 灵韵 观念艺术
  • 简介:通过"诗性功能"这一概念,俄罗斯形式学派首次将"功能"这一方法范畴语言学成功地引入文学学。受其启发,布拉格学派的扬·穆卡若夫斯基提出了"审美功能"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将文学的功能研究语言层拓展至审美层。比较"诗性功能"与"审美功能"这对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差别,这些差别归根结蒂根源于两派文学功能观的不同。

  • 标签: 诗性功能 审美功能 布拉格学派 扬·穆卡若夫斯基
  • 简介:在世界文学史上,以一部作品而名扬天下的作家为数很少。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Mitchell)就是这样一位作家。艾伦·F.布朗和小约翰·威利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的绪言中说,玛格丽特·米切尔是“自马克·吐温以来引起了世界轰动的美国作家”之一。米切尔之所以能引起国际轰动,究其原因,是因为《飘》(GongWithTheWind,1936)一经推出便成了出版界的一个奇迹,畅销全世界,它的盗版书也铺天盖地而来。三年后,《飘》被改编为电影,

  • 标签: 《飘》 畅销 世界文学史 玛格丽特 美国作家 米切尔
  • 简介:<正>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标新立异,各树流派。这一表征在20年代最为显见,一批批作家在流派的旗帜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仍有少数几位作家是不为具体的流派所约束的,此类作家才更深层地把握了文学的现代精神,最终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T.S.艾略特就是其中的一位。艾略特初登诗坛时是英美“意象派”圈中的一员,而他个人却特别推崇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后来其诗风的发展又表明他是本世纪初席卷西方诗坛的“象征主义”诗潮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艾略特还在批评领域与“新批评派”合作,发表言论,阐释自己新诗写作的追求。然而,新批评派在形式主义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以及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对意象碎片的嗜好,又与艾略特重历史意识,尤重作品的整体意义的观念相左。复杂的精神性格使艾略特越出了具体的流派,成为广义的西方现代诗的真正代表。笔者认为,艾略特精神性格的复杂性源于他思想深处的一对精神矛盾:深刻的虚无主义与对历史传统的独特意识。这对矛盾的碰撞使他对现实的直观描绘、现象批判而走向对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转换。就诗歌创作而言,艾略特中以“象征”的观念作为其艺术实验的起点,描绘出一幅碎片世界的画图,进而这种虚无的精神又深化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

  • 标签: 艾略特 象征主义 结构主义 《荒原》 象征诗派 基本意象
  • 简介:卡洛斯·阿图罗·特鲁克,1925年10月生于哥伦比亚养科省孔多托市,著名短篇小说家。曾在波哥大工作多年,担任孔迪纳马卡省文化厅副厅长、历史研究学会秘书等职。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特鲁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数次获得哥伦比亚国家短篇小说竞赛奖。他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冰雹及其他故事》(1953)、《结束夏天的一天》(1974)等。此外,他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若干篇小说和其他作品。他的小说主要表现城乡劳动者的贫困、厄运、同恶劣环境的斗争和作为人的天然欲望等,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山上来的女人》(译自1985年出版的《哥伦比亚短篇小说选》)被认为是作者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品一反作者一贯的现实主义和地区主义倾向,以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闯入文坛。故事被浓缩在24小时内,环境描写同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在一起,用简洁、明快的笔调把大自然为人们造成的酷热、饥饿、荒芜、迁徙、死亡和人物对雨露、播种、安宁、清洁和爱情的向往生动地表现出来,不失为一篇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优秀之作。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哥伦比亚 玉米饼 特鲁克 新现实主义小说 每天下午
  • 简介:<正>这些本是我们的固有文化价值,现在却再次西风东渐。我指的是"新价值",近三十年,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渐渐认同的一套新的价值观。当做得过于教条时,人们讥称之为"政治正确主义"。但是一旦出现问题,人们又会诉诸这套价值。十八世纪西方工业化时代,开始形成两套互相环扣的价值观:一套促进产业的数量化发展,例如为起点公平而设的自由竞争,所谓浮士德精神,个人主义,适者生存;另一套对产业的数量化发展起制动作用,例如为终点公平而产生的劳工权利,社会保障体系,例如为分散权力而产生的民

  • 标签: 西方工业化 浮士德精神 固有文化 制动作用 劳工权利 十年
  • 简介:<正>在纪念德国伟大诗人兼思想家歌德逝世150周年之际,董问樵先生为我们献上《浮士德》新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早在新译《浮士德》出版之前,我曾先睹为快,陆续读过其中部分译文章节,这回开卷重温,捧读之下,获益非浅。歌德的《浮士德》悲剧诗问世,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左右(第一部1808年,第二部1832年)。150多年来,这部博大精深的世界名著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甚至同一文字也有多种译本,驰誉瀛寰。据笔者所悉,至今中文译本《浮士德》已有六种:有莫甦(1926年启明书店)、郭沫若(1928年上海创造社)、周学普(1934年福建永安东南书局)、顾寿昌(出版年代不详,上海北新书局)、董问樵(1982)和钱春绮(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指全译本而言)我曾先后读过郭、

  • 标签: 浮士德精神 歌德 福建永安 翻译 全译本 译者
  • 简介:刘慈欣是山西走向世界的一位重要的科幻作家。其创作经历了“纯科幻”“人与自然”“社会实验”三个阶段,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科幻世界,为中国科幻在世界之林赢得了一席之地。

  • 标签: 刘慈欣 科幻《三体》系列
  • 简介:唐宋以后,历元、明、清三朝选官制,延续多而创新少。然科举内涵之复杂、开设次数之频繁、录取人数之众多、制度本身之严密,实至明清极盛,这种在衰亡前的“夕阳”现象,又是值得注意的。

  • 标签: 科举 察举 衰亡 夕阳 明清 唐宋
  • 简介:《将进酒》本是乐府古题,用来写豪饮之酣畅。李白用这一题目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使《将进酒》与其有了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将进酒》不仅继承了乐府古题的基本含义,即豪饮之酣畅,而且注入了比单纯的豪饮之情更为深厚、更具独特性的因素,即太白遗风。《将进酒》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便源于它对“太白遗风”的充分展示。

  • 标签: 《将进酒》 乐府 李白 艺术魅力 单纯 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