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今年是伟大的十月革命70周年,特翻译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诗人的一些诗篇。以示纪念。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1895年到1917年是俄国解放运动的无产阶级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英姿勃勃地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日益结合,人民革命斗争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这一时期的革命诗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它揭示了新兴的无产阶级和腐朽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歌颂了革命人民坚不可摧的斗争精神和气壮

  • 标签: 革命活动 红旗 战士 舞台 无产阶级革命 八十年代
  • 简介:  一  苏联解体,偌大的一个多民族文学成了历史.  经历了解体阵痛的俄罗斯文学,刚呱呱坠地,便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结怨极深的作家队伍彻底分裂,作家们反目成仇,分成对垒的两军,口诛笔伐.一时间,文学失去了读者,宗教、色情、暴力代替了文学,图书市场萧条,严肃文学杂志印数暴跌,过去一家杂志几百万订户的辉煌已成明日黄花.但是,有着深厚底蕴的俄罗斯文学很快便开始恢复元气,呈现出新的气势.  ……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苏联解体 解体俄罗斯
  • 简介:苏联的解体,不仅意味着对1917年以来主流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文学运动等等的否定,而且昭示着对这七十余年来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标准的怀疑、否定。如此一来,支持苏联社会存在、证明苏联制度存在合理性的“经典文化”及其标准,也要被边缘化、改写、颠覆。然而,一个社会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我完善、一个国家要稳定,不能没有严肃的文化经典来支撑:只有经由民族文化经典的中介,才能确定衡量民族历史的标准、建立令人信服的精神和信仰权威,从而树立社会公民对

  • 标签: 当代 俄罗斯 民族文学 经典作品
  • 简介: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魏玲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许多俄国的优秀作家竞相以“多余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1825-183l)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1840)中的毕巧林,到赫尔岑的《谁之罪?》...

  • 标签: “多余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罗斯文学 毕巧林 屠格涅夫 洛莫夫
  • 简介:本文是(见本刊2001年第四期)的续篇,它指出了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另一面,即消极面:旧式的苏联官方的文学观念、旧式的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文学创作;揭示了这一文学消极面与俄罗斯社会消极面的密切关系;呼吁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以周恩来同志评价长篇小说的文学批评实践为榜样,清醒地评价外国文学劣作.

  • 标签: 俄罗斯文学研究 文学观念 文学批评 长篇小说 外国文学 文学创作
  • 简介:<正>北京大学俄语系俄苏文学研究室最近结合研究工作开始编译《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主要内容包括:俄苏文学史的专著、教科书或专题论文,俄苏文学史上有地位的作家作品研究资料,苏联当代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研究资料,苏联国内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资料,西方研究俄苏文学的有关资料等,计划分册出版,每册围绕一个专题,汇集比较系统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它将为我国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工作者、高校文科师生及广大

  • 标签: 俄苏文学 俄罗斯 苏维埃 作家作品 苏联文学 文学运动
  • 简介:本文认为,世纪初接受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是误读。误读既表现在对俄罗斯小说主题的现实性理解上,又表现在对文本的传统性归化上,误读与传统审美心态密不可分,但俄罗斯文学的原生形态在误读中仍被保存,它成为“五·四”时期充分认识俄罗斯文学精神内核的基础。

  • 标签: 世纪初 俄罗斯文学 接受 误读
  • 简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新论——文化视域中的俄罗斯诗圣》(以下简称《新论》)是张铁夫教授继《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普希金与中国》之后对普氏研究的又一力作,也是张教授普氏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全书约28.6万字,共分为七章,前两章侧重论述普希金的文艺思想和政治思想,后五章则从死亡意识、伦理指向、女性观念、圣经情结、叙事艺术等方面,对普氏的创作重新进行解读。夏仲翼教授及俄罗斯科学院谢尔盖·福米乔夫博士分别为该书撰写了长篇序言。

  • 标签: 普希金 诗圣 多元对话 三部曲 新论 长篇
  • 简介:<正>克雷洛夫一生写了二百零五篇寓言。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反映了作家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刻的民主思想。他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在作品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人生的坎坷,诉说了普通人的疾苦,也嘲讽了专制统治者的凶残。由于他的寓言风格的独创性和描绘生活的真实性,又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寓言创作的新高峰,所以别林斯基评论说:“克雷洛夫创造了俄罗斯的寓言。”

  • 标签: 克雷洛夫 寓言作家 现实主义 民族特色 民主思想 作品
  • 简介:俄罗斯诗心与德意志文化的交融──试论丘特切夫哲理抒情诗的形成曾思艺丘特切夫是俄国十九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自然诗和爱情诗具有深邃的哲理、独特的形象(自然)、瞬间的境界,丰富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理抒情诗,在俄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占据一个独特的位...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民族 抒情诗 德国浪漫派 德意志 工业文明
  • 简介:今年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这位作家是"精神战胜肉体的光辉榜样",值得纪念.二十世纪,他的小说风靡全球,是一部曾经对苏联和世界各国的读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品.二十一世纪,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形象继续保持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他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超越时空,永远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支柱.因此,这部小说仍然有自己的读者,有研究的价值.

  • 标签: 俄罗斯 作家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诞辰一百周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
  • 简介:金秋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美文学研究中心与俄语中心共同举办了以"20世纪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为命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来自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专家学者共同参加,在广泛的话题上交流俄罗斯文学研究现状的别开生面的盛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乌拉尔国立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40名教授、学者出席了这次为时4天(10月19-22日)的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李英男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热情致词.俄罗斯使馆文化教育参赞缅捷廖夫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白刚先生到会讲话,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高莽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 标签: 21实际 美国 中国 俄罗斯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开幕式
  • 简介:<正>古往今来,在众星争辉的诗的星空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少数星斗闪射出耀眼的光芒,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伟大诗人莱蒙托夫,就是这样一颗放着异彩的诗歌巨星。莱蒙托夫(1814—1841)只活了二十七岁,生前始终是个青年诗人,但他是不朽的,他比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活得更久长,他死后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上知道他名字的人越来越多。莱蒙托夫的诗歌天才,由于他过早地离开人世而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成为一曲没有唱完的歌,但他身后所留下的文学遗产,就足以显示它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了。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枪声,惊醒了包括莱蒙托夫在内的整整一代人,而作为这一代人的杰出代表的他,又被沙皇走卒致普希金于死命的枪声进一步唤

  • 标签: 抒情诗 诗人之死 四十年代 当代英雄 莱蒙托夫 思想深度
  • 简介:房地产游戏规则失范、发展模式的畸形最终引发巨大的公共危机以及对于政府的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最近推出了新国六条及其细则,开始实施新一轮严厉的"房产新政"。

  • 标签: 主义基础上 基础上政府 政府机会主义
  • 简介:<正>《外国文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总第三期)补白栏中,载有李心锋同志对同刊一九七八年第二期(总第二期)陈洪文同志的《埃斯库罗斯的倾向浅析》一文提出的疑问,涉及“埃斯库罗斯传世之作是哪七部”的问题。这个问题尽管小,但是有关文学史实,很有弄清楚的必要。据考究,埃斯库罗斯传世的七部悲剧是:《波斯人》,《七将攻忒拜》,《乞援人》,《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另两部失传)和《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中的《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

  • 标签: 埃斯库罗斯 普罗米修斯 外国文学研究 三部曲 俄瑞斯忒斯 波斯人
  • 简介:批评家们常常把布洛克-罗斯跟"反现实主义"等量齐观.然而,从她的理论著作和一系列的访谈录来看,她不但不反对现实主义,而且对现实主义情有独钟.本文结合她的理论观点,重点对她最近发表的一部小说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一旦小说家对人类现实加以真诚的关注,无论他/她从事怎样新奇的实验,其效果最终仍然是现实主义的.

  • 标签: 现实主义 小说创作 新奇 批评家 小说家 布洛克
  • 简介:<正>在有限的篇幅内全面探讨美国现代文学界扛鼎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和威廉姆·C·威廉姆斯,并非易事。由此,本文着重比较两位诗人艺术成就的一个侧面:他们是如何通过丰富的诗歌想象力寻求自我,认识人生,并探索自我意识和宇宙自然的关系。罗伯特·弗罗斯特和威廉姆·C·威廉姆斯均为当代美国诗坛上享有盛誉的诗人,他们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现实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来说,诗歌不啻是“一种生活方式”。

  • 标签: 弗罗斯特 诗歌形式 罗伯特·弗罗斯特 浪漫主义 人与自然 诗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