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正>安托万·佩纳(Antoinepeusner,1886—1962),法国雕塑家,生于俄国。构成主义雕塑代表人物。十五岁立志要作一名艺术家。曾在基辅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一年。1911年去巴黎,看到了独立沙龙展出的首届立体派展览会,受到了很次的影响。回到俄国住了一年,1913年又前往巴黎。这一次在那里不仅同美国雕塑家阿希彭和意大利画家红迪利阿尼,而且同

  • 标签: 法国 意大利 艺术家 巴黎 作品 雕塑家
  • 简介:纳博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论布尔加的讽刺艺术曾予平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艺术就是使人得到新鲜感,艺术本质上的手法是奇异化。布尔加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把奇异化手法创造性地应用于讽刺艺术。他几乎总是选取最为奇特的现实,把自己的主人公置于最不寻常的外在和心理...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讽刺艺术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障》 奇异化 帕乌斯托夫斯基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莎士比亚的《利奥兰纳》展现了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城邦的阶级斗争形势,从而引出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马歇自取灭亡的悲剧。剧作家对贵族阶级代表人物马歇持冷静的批判态度,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

  • 标签: 莎士比亚 悲剧 马歇斯 双重放逐
  • 简介:<正>战火烛天、哀鸿遍地。山崩地裂的溃退中,风狂雨骤的祸海里,弗廖罗娃·奥莉加的悲苦生活的帷幕揭开了。苏联当代作家格娃通过音乐学院毕业生、满有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奥莉加的自叙,加上作者的描述,章节交错地结构了这部题名凄恻的《寡妇船》中篇小说。立志用欢乐音律装点人间的不幸的奥莉加以如下语句作为故事的开头:“战争刚开始,我的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的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的老母亲和十四岁的女儿娜塔莎。”语句平淡、冷漠,但又纤徐绵缈、绸缪宛转。这样的开头语,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可是,笔者觉得它仿佛是

  • 标签: 寡妇 颂歌 丈夫 战争时期 主题 作品
  • 简介:俄国文学批评家尼·特拉霍因攻击去世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为学界诟病,其本身批评思想却反而极少被关注。文章首先从特拉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互动关系说起,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分歧所在;继而引入托尔斯泰与特拉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异同,重新阐释特拉霍在这场三角对话中的作用,揭示这位非主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革命性意义。

  • 标签: 尼·斯特拉霍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对话
  • 简介:格雷厄姆·特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的考察,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的问题,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代英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其复杂的叙述方式涉及到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之间的种种关系,揭示了小说通过想象和虚构表现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英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面貌的写照。这里文本与历史语境相互交织、密切结合共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 标签: 斯维夫特 编史元小说 文本 意识
  • 简介:“另一世界”或“另一世界性”,是纳博传达其文学要义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但是,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多倾向于将“另一世界”理解为具有某种神秘意义的精神内核。本文认为,“另一世界”是纳博创建的具有现代性的多重意义空间;将“另一世界”放置在多重语境里来分析,可以更好地解读纳博的艺术特色。本文以纳博短篇小说为例,从“火车”这一隐喻出发,通过探究“另一世界”的心理、历史叙事、自我以及文化建构等不同层面的意义,来阐释纳博的“另一世界”之旅。

  • 标签: 纳博科夫 短篇小说“另一世界” “火车” 他者
  • 简介:<正>《利奥兰纳》(Coriloanus)这出戏,人们一般认为它是莎士比亚写的最后一部悲剧。这出戏虽然很有感染力,情节也引人入胜,却没有受到重视,在中国,在西方,都是如此。人们常说,莎士比亚这出戏带有明显的政治色采,因此总认为这部作品赶不上他所写的那些“伟大的悲剧”。但也正是因为《利奥兰纳》这出戏突出了政治方面的内容,它才具有特殊的“伟大”之处,才值得人们仔细加以研究。这出戏一开场,就有一大群武装的市民涌现在舞台上,说他们没有吃的,还说已经下定决心,宁

  • 标签: 科利奥兰纳斯 观众 莎士比亚 舞台 母亲 作品
  • 简介:<正>我漫无目的地走了许久,来到一条河边。河上有座桥,不远处有家客栈。我就象走进家似地走进了客栈。屋里弥漫着炭火的暖气,燃烧的火光把人影投在墙壁上。

  • 标签: 渡船 缆绳 名字 眼睛 村庄 头巾
  • 简介:本文探讨中国文化对田纳西·威廉剧作《鬣蜥之夜》中韩娜·基尔的影响。在剧中,玛克馨·福克和韩娜代表两种不同的世界。玛克馨代表物质世界,而韩娜则代表精神世界。在“争夺”剧中男主角鞝侬的过程中,玛克馨想得到物质生活中的鞝侬,而韩娜则想帮助鞝侬脱离精神折磨之苦海。在剧中,威廉从三个方面把韩娜描述为鞝侬灵魂的拯救者:韩娜具有圣贤的形象,稳重而高雅的风格及善良和同情的心。韩娜从四个方面来帮助鞝侬摆脱精神折磨,而且她帮助鞝侬的方法也充分证明她的确是受了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哲学的影响。她以自身在中国旅行中获取的经验及道教哲学理念,帮助鞝侬忍受精神痛苦,虚其心,冷静地认识外在世界,勇敢地和精神恶魔搏斗,最终能够面对艰难的生活。她的所作所为不但是剧中道教主题重要的有机组成元素,而且是全剧架构的基础,进而形成了全剧发展的主线。

  • 标签: 韩娜·基尔科斯 田纳西·威廉斯 《鬣蜥之夜》 道教哲学影响
  • 简介:纳博用作画的方式书写小说,将小说视作绘画。这一书写特征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画家画作,它们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是作家常刻意将故事的讲述融入绘画的框架内,让小说的情节模仿画中的场景,达到“以诗入画”的效果。最后,纳博视理想的创作与阅读为绘画,自觉地用五彩的文字进行着如画般的书写。画入诗,诗入画、诗即画,生动地诠释了纳博小说中“诗如画”的书写特征。

  • 标签: 纳博科夫 画入诗 诗入画 诗即画 “诗如画”
  • 简介:<正>我亲爱的托利亚,你没有和我一起来到美国,没有呆在这个最令人讨厌的纽约,这使我多么高兴啊!我曾经懊丧得想上吊。依扎陀拉是个美丽绝伦的女人,但撒谎的本事却不亚于万卡。她在俄国时向我们夸耀她拥有的那些存款和别墅——都是谎话。我们现在身无分文,只好等到凑够了路费再回莫斯科。在这世界上我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地方还是莫斯科。芝加哥那些密如蛛网的“万条街”只配用来放猪。大概正因为如此那里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屠宰场。

  • 标签: 莫斯科 芝加哥 纽约 俄语 屠宰场 俄国诗歌
  • 简介:55年前,一位来自北卡罗来纳州东部哥伦布县乡村的20岁的年轻人、一位海军退役军人,坐在英文系一间教室的后排聆听别人发言(有多耐心我可不知道).我们现在知道,那时字词在他的脑海中已形成具象,但仅止于此,没有进一步印成校园出版物;而且他选择的大学专业不是英语文学,而是生物学.有一次他曾说,那时他是个"不起眼"的学生.但是当他离开威克森林大学时,他带走了两样伴随他一生的财富:一样是他罕见的诗歌才具,虽然那时尚未得到承认;另一样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一个年轻女人、他的西班牙语教师.

  • 标签: 美国 阿曼斯 诗歌 写作生涯 抒情 艺术风格
  • 简介:高耸的塞拉·内华达连绵起伏的群山逶迤至此而渐渐成了低矮的丘陵,条条溪流愈来愈细直至成为一片沼泽地。被称为史密斯的波特城就坐落在此处。从洒满落日余辉的红色大路上望去,夕阳与红尘浮濛一色,而那幢幢白色房子犹如晶莹的宝石点缀在群山之麓,熠烁在层层岩石之间,在夕阳

  • 标签: 校长 克莱特 史密斯 内格尔 学校 洋娃娃
  • 简介:<正>他,自缚于桅杆上,为了完成必需的旅程,不被海妖迷人的咏叹调唤入海中。任绳索如何紧缠身躯,也不能抑止心灵随旋律飞走。致命的悲咏是如此美,美得连活下去的欲望也倦怠了,疲倦啊!疲倦感把什么都唤起了——征战,分离,年复一日的等待,所有的一切都被唤起了。在此时此曲中只充满了悲伤和厌弃。连痛苦也失却了强度,仿佛投入深海的巨大岩石,被无处不

  • 标签: 尤里 活下去 疲倦感 复一 喀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