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关于诗歌的创作谈,由十五个片段组成,主要包含了诗人的诗学主张,以及个别诗歌的创作背景。其语言富含哲理,需要细细品读。

  • 标签: 现实 时代
  • 简介:《铃兰花》是普·沃兰茨的一篇散文佳作。铃兰花是南斯拉夫的国花,象征着纯洁和幸福。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研究者普遍认为文章通过记叙年幼的“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表达了“爱能战胜一切”的思想。其实,细细揣摩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丰富深邃,别具匠心。他借铃兰花表达着对父母的感恩,对自己的鼓舞,对家园幸福自由的美好祝愿。

  • 标签: 《铃兰花》 现代散文 创作意图
  • 简介:莎士比亚著作者分歧问题历来不被正统的莎士比亚学者看好,然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斯·夏皮罗的近作《遗嘱分歧:谁创作了莎士比亚?》却“铤而走险”、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反斯特拉福特”阵营的诸多理论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反莎士比亚派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文化逻辑。在试图解开莎士比亚作品的作者分歧何以产生这一谜底的过程中,该书也为回答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启示。

  • 标签: 夏皮罗《遗嘱分歧:谁创作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作者分歧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四入越中,其现存干余首诗歌中涉及越中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中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中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后/印象主义画派重户外写生,追求视觉印象的真实,用奔放的笔触糅合相互并列而并不融合的色调,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造型功能,善于捕捉瞬间光感下物象色彩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坦言受该画派影响的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明显可见对后/印象主义画派技巧的吸纳,主要表现在对意象、光线和色彩的处理,内心独白与并列对照的大量使用及小说内在结构的营建三方面。

  • 标签: 后/印象主义 福克纳 绘画 小说 印象主义文学
  • 简介:闫文盛的创作文体非常丰富,从诗歌到散文到小说,及至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评论等,均有涉猎,其中尤以散文见长。其散文创作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掘进的日渐深入,在日常生活的皱褶里,那些深沉的价值追问、意义思考得以最大程度的显影。

  • 标签: 闫文盛 散文 日常生活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
  • 简介:本文是宁肯长篇小说《三个三重奏》的创作札记,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在场的、稍纵即逝的感触进行的回味和沉思。这一借助现代网络——微博记录下来的"心灵的摄影",不仅在文体上是一种尝试和创新,同时也通过及时的记录而使得作者瞬时的思想火花得以保存与流布。

  • 标签: 《三个三重奏》 心灵照片 心灵摄影
  • 简介:19世纪中末期的美国女性文学发展势头虽猛,但出版业仍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作家常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揭示她们在文学市场上所遭遇的不公正社会现象。康斯坦斯·费尼莫尔·伍尔森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最负盛名的短篇《忧伤小姐》再现了有着作家身份的女主人公试图发表作品的心路历程。

  • 标签: 伍尔森 《忧伤小姐》 女性作家 文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