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悬疑小说的角度欣赏和分析萨丰的《风之影》,讨论其“书中书”的故事框架,“Y”字型双线结构以及如何搭建悬念迭出的故事迷宫,使整个故事犹如一个分岔小径的秘密花园。文中探讨了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营造等方面的高超技巧,同时也认为其存在历史描写过于枝蔓的弊病。

  • 标签: 悬疑小说《 风之影》 释疑者
  • 简介:魏晋人物,在士人风貌流变史具有关键性的一环,可以说是士人生活风貌的转捩点。所谓魏晋风流、魏晋风度,就是对其行为、性格、精神、风貌的概括。从图像叙述思想的角度看,高士图中《七贤图》《竹林像》等,则是后人对魏晋风流的追忆和描述。这些图画在古代的绘画传统占有重要的一席,不仅形象再现了魏晋士人的特有情怀和人生追求,而且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对隐逸传统的推崇。

  • 标签: 魏晋风流 高士 魏晋士人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 流变史
  • 简介:《浮士德》作为歌德的代表作历经两百年而不减其魅力,充分显示了小说文本的经典意义。本文从《浮士德》的故事缘起说起,旨在通过《浮士德》这部作品,展现人性善恶交织的复杂结构。浮士德内心当中居住着有两种精神: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着于尘世;另一个激烈地想要脱离凡尘,向那崇高的境界飞驰。这种动力的哲学,能够给人们很多智慧上的启迪。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人性结构 动力哲学
  • 简介:内容提要:论文以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养子》为研究文本,探讨了小说对启蒙文化教育理念提出的质疑。《养子》以一个市民家庭的俄狄浦斯式悲剧隐喻了文化对自然本性的驯化过程。从被驱逐的儿子到自戕的父亲,小说呈现了身处理性文化的人的异化倾向。“养子”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被扭曲的第一本性,健康善良的“父亲”(理想的人)试图将养子教化成一个有修养的文化人,然而这种教化却缺乏真正的说服力,在杀子的过程,父亲也抹杀了自己代表的文化理想。

  • 标签: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养子》 家庭 俄狄浦斯情结 道德
  • 简介: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人公哈克与海明威小说《印第安营地》的主人公尼克有着相似的过往经历。虽然两个故事呈现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但都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青少年在动荡年代如何成长,这一主题在这两部小说里完全契合。难怪后来海明威把马克·吐温视为自己的"宗师"。同样,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对于当下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也都有不同侧面的启迪功用。

  • 标签: 马克·吐温 海明威 哈克 尼克 成长
  • 简介:《儒林外史》是清朝吴敬梓所著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将讽刺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小说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文人形象,还有少数老者和女性形象。小说以"外史"撰"儒林"众生相,将明朝僵化的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褒有贬,也将文人一生求仕的多舛命途加以真实刻画,以辛辣讽刺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社会百态。

  • 标签: 王冕形象 文人形象 悲剧命运 追求与失落
  • 简介:祢衡作为古代文人的代表,显示出古代知识分子清高不屈的人生理想。本文通过分析《狂敲史》的创作背景、情节设置、角色设置和写作技巧,进而得出作品在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对比涤荡着的同情与希冀,并体会作家蕴含在作品的对世清人生的哀叹与悲鸣。

  • 标签: 祢衡 《狂鼓史》 形象分析
  • 简介:汉语词汇的演变与发展历来就是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我国古代的典籍史料。本文从《世说新语》的一些词汇的词义变化来分析中古汉语词义的义项在发展变化中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词义的变化。

  • 标签: 《世说新语》 中古汉语 词义 义项 特点
  • 简介:二、七国乱藩国垂死反击与愤怒呐喊七国乱起,景帝即使杀晁错亦不可能安抚七国,因此,一场朝廷与七国之间的对决就此展开。由于此乱,吴、楚为首倡者,发兵在先,所以,七国之乱亦经常被称之为吴楚之反。

  • 标签: 七国之乱 朝廷 前汉 吴楚之反
  • 简介:汉语口语存在着大量的"差点儿(没)+VP"句式,在不同的感情条件和语境下可产生截然相反的意义,对于这一句式的研究,以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为代表。深层次地研究"差点儿(没)+VP"句式产生不同意义的原因及其在不同语境的使用差别,对于指导语文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差点儿 差点儿没 语义 歧义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庄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从审美的角度对“真”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提出“法天贵真”的命题,将“真”作为人生与艺术的最高境界——“真”美之境。书中对“真”的美学阐释与庄子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回到历史语境下,才能真正理解“真”美之境的思想内涵。

  • 标签: 《庄子》审美 法天贵真 “真”美之境
  • 简介:刘士聪老师提出散文“韵味”一说,可以作为散文翻译“韵味”重建的标准,即在“达意”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声响与节奏,重现原文的意境和氛围以及在译文中体现的译者个人风格等。从这三个方面,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两英译本——朱纯深译文和张培基译文展开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 标签: 散文翻译 韵味 节奏 意境 译者风格
  • 简介:在批评家看来,汤婷婷通过《第五安乐之书》支持美国20世纪下半叶的反战和平运动。本文认为,这一作品并不是一部传递反战和平思想的政治宣言,而是通过汤婷婷本人和越战老兵的经历演绎一种源于东方的、释一行禅师所宣说的"正念"佛教哲学,旨在为那些寻求和平反战的美国人提供心理慰藉:内心的安乐无需苦苦追寻,可以通过正念来获得,即保持对当下有意识、无分别的觉知。同时,正念也为遭遇1991年奥克兰大火灾和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摧残的人们疗愈心理伤痛,帮助他们找到蕴藏于人生每一步的安乐。

  • 标签: 《第五安乐之书》 汤婷婷 释一行禅师 正念 安乐
  • 简介: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歌唱文本描写的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伯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的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的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的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的圣歌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的三个重要的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的伦理教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歌唱文本 伦理价值
  • 简介:英国19世纪后期作家乔治·吉辛的小说《瑟尔萨》的男主人公似乎颇受批评家的青睐,而作为小说标题的女主人公瑟尔萨·特伦特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似乎与吉辛以瑟尔萨作为小说题名的初衷相悖。如果我们细考小说中多处出现的瑟尔萨的面貌描写,就可对作家的初衷了然不惑。小说旨在以瑟尔萨的容貌变化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条主线,充分展现其心智发展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质疑工具理性主宰下的现代生活。该主线与以男主人公为中心的另一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从文化的视角揭示生活必须关注心智培育,并且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景。

  • 标签: 乔治·吉辛 《瑟尔萨》 容貌 心智 生活
  • 简介:文学即人学。一个文本即是一面反映人类境况的镜子,也是一盏照耀人类文明的灯。就文学批评而言,既应该关注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作家、世界、读者,更应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独立的、再创性的研读,从而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本文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爱情经历及结局等方面,解析三岛由纪夫《春雪》的主人公松枝清显的"多余人"形象,进而揭示这一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 标签: 三岛由纪夫 《春雪》 松枝清显 多余人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对象化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革命中的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的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史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的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标签: 史沫特莱 左翼思想 中国妇女形象 叙事策略
  • 简介:本文从话语权、权力和宗教三个视角阐释了《使女的故事》的政治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女性生态预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的未来小说。

  • 标签: 《使女的故事》话语政冶 权力政治 宗教政治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