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先秦时代,我们汉族人的老祖先,本不像中古以后那样拘束古板。那时人们还没有被儒教和礼仪塑造得处处“非礼勿动”。即以舞蹈而言,从《诗经》中不多的几首诗中就能看出,当时无论在民间在宫廷抑或在贵族的官邸,舞蹈活动都比较活跃和普遍。

  • 标签: 《诗经》 民间 中古 先秦时代 儒教 舞蹈
  • 简介:“珍爱怀疑”的诗人对乌托邦叙事的消解,是20世纪以来人类思想史、哲学史、文学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续性影响至今未曾消歇。就那些有精神敏识力的文学家而言,乌托邦式写作依赖于宏大叙事、“词写作”。词,指写作中使用那些带有不容分说的本质主义、整体主义、道德优势、绝对知识、

  • 标签: 乌托邦 消解 解读 诗歌 传释 宏大叙事
  • 简介:有首诗这样写道:"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要不是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我们不会认识这位佳木斯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要不是她在生死关头的那一推一拉的壮举,我们不会知道这位活泼可爱的80后女孩是如此的高尚而美丽.

  • 标签: 冰雪容 容玉作 张丽莉冰雪
  • 简介: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画圣:吴道子,阳习翟(今河南禹县)人,唐朝著名画家,有"吴带当风"之美誉。诗圣:杜甫,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书圣:王羲之,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黄庭经》、《兰亭序》等。

  • 标签: 唐朝 吴带当风 书法家 吴道子 主要作品 兰亭序
  • 简介:公主大雄宝殿的明代壁画是五台山地区现存壁画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殿内除北壁少有损毁外,其他三壁均保存完整。壁画作者巧妙地将儒释道三教人物合为一体,画面庞大、内容丰富;构图以佛祖为焦点,采用了上下排列的方式展开画面,形成了排山倒海式的空间结构;人物造型严谨、生动,均准确反映出各行业人物的性格特征;色调以朱、黄、绿为主,整体偏暖。画面整体格调热烈而祥和,充分彰显了明代壁画的审美特质。

  • 标签: 公主寺壁画 内容 构图 造型设色
  • 简介:废名留给后世的风景散文,《五祖》不妨可以算做一篇。文章里面的那份美丽,大约是从外国人手里学来的。我的这个看法,原是重复废名先生自己的意思:“我读了外国人的文章,好比徐志摩所佩服的英国哈代的小说,总觉得那些文章里写风景真是写得美丽,也格外的有乡土的色彩……”

  • 标签: 废名 《五祖寺》 风景散文 审美意识
  • 简介:<正>从前,夏秋之间,逢上天气晴好的日子,我常顺着北京东路信步走到鸡鸣去。这里空气清新,十分静谧。山门上额书"古鸡鸣",光景跟现在仿佛。只是南侧紧靠着誌公祠,那边的大焚香炉,经常有烟气缭绕其间。拾级登山,在拐弯处抬头便见半山里横着一堵高耸的院墙,上面凸现出"古同泰"四个大字,还有"福、禄、寿"三星瓷质雕像嵌在墙体上方。沿砖砌的绿荫小道走上去,山上原来的门是朝东开的,两扇非常陈旧的木门,髹漆多已剥落。进门后右首有一佛龛,供奉送子娘娘,那塑像身上、手上被前来祈求子嗣的善男信女系满了大红丝绦,过了天井,正面是佛殿,与佛殿相连的东边的那间敞屋便是著名的豁蒙楼了。

  • 标签: 鸡鸣寺 北京东路 髹漆 瓷质 这一天 胭脂井
  • 简介:<正>江苏路285弄像英文字母L,长的一竖通向江苏路和愚园路,短的一横通向镇宁路。长短线条的交叉处就是28号,张爱玲的后妈就曾经在此居住。据房产档案记载,这一排小洋房建于1925年,上世纪50年代还非常偏僻,附近有大块空地,连到中西女中(市三女中),有人种菜,甚至有人养羊。因为是一条死弄堂,洋房的墙篱笆非常低矮,也没有人跨越,送牛奶的人只需把奶瓶

  • 标签: 顾圣婴 傅雷 愚园路 江苏路 房产档案 花园里
  • 简介:袁枚在文学主张上,继明代公安派之后,力倡“性灵”说;其诗文俱佳,成为其文学主张的成功体现,真率自然、情趣盎然。这篇《峡江飞泉亭记》就是其代表作。该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现行初中第五册语文课本。文章一开篇,就直奔主旨。“余年来观瀑

  • 标签: 袁枚 《峡江寺飞泉亭记》 “性灵”说 散文 叙述方式
  • 简介:诗歌具有同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性,它在语言外在形式上体现为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在内质上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与心灵的律动。"九叶"诗人陈敬注重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外在形式,更关注诗歌的内在音乐性,其诗依情感之需要,发生或长或短、或疏或密、或整齐或参差的变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标签: 陈敬容 诗歌 音乐性 节奏 自由诗
  • 简介: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的复兴,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的文化意蕴:愚的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愚形象持双重态度。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了作品的情节内容。但其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的东正教信仰沾染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色彩。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
  • 简介:提起镇江金山,人们都会想起水漫金山,想起法海和尚。白蛇传说为什么会与法海结缘?为什么会在金山展开惊心动魄的水斗?金山其地、法海其人有什么独特之处?白蛇传说对金山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探寻。

  • 标签: 金山寺 传说 缘分 合成
  • 简介:1989年底的一天,我在《文汇报》读到一则讣告:九叶诗派著名女诗人、翻译家陈敬去世。到晚上,我反复端详这不足百字的消息,觉得越来越冷,只好蜷缩到行军床上,用被子把自己裹紧,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涌出来,难言的恩情和我的惭愧之心交织在一起,

  • 标签: 女诗人 陈敬容 翻译家 怀念 《文汇报》 九叶诗派
  • 简介:阿格尼丝之夜》是在当代济慈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何理解诗中波菲洛和玛德琳之间的关系成为西方针锋相对的两派学者的分水岭。以瓦瑟曼为首的学者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是纯真的爱情关系,而以斯蒂灵杰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两位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浪漫、纯洁的恋人,而是类似莎翁《辛白林》中的“亚西莫和伊墨琴”,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欺骗与凌辱。本文从两派学者的基本观点出发,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基于两派观点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从历史的角度为这首诗的文本阐释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一般规律。

  • 标签: 济慈 《圣阿格尼丝之夜》 文学解读 边界
  • 简介:明代词话作家诸邻别出心裁地在《大唐秦王词话》中将诗、词、赋、赞作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使之彰显出一种“形神兼备、隽永传神”的艺术风貌。本文基于三维人物角色的视觉审美,从“以形写神、以动传神、以意会神”三个方面,对剧迟恭三维视觉形象的艺术意蕴进行探析。

  • 标签: 尉迟恭 三维视觉形象 艺术审美
  • 简介:"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陈敬与郑敏都善于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与中国诗歌传统、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混合熔铸,但两人诗作风格迥异,陈诗是情感丰富的流动的音乐,郑诗则更像富蕴哲理的凝定的雕像。

  • 标签: 主观客体化 客观主体化 诗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