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正>梦和醒在诗人的笔下,是作为一种超常的意识状态而存在的,它们是一种真正的诗人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梦与醒都是诗领域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著名的诗人屈原曾写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显然屈原是一位在昏昏浊世中独立不羁,而保持其高度清醒的人,后世有人用此来形容早春怒放的梅花:众木正如梦,一枝方自春。遂令江水上,真见独醒人。

  • 标签: 思想 李白诗 精神状态 角度 意识状态 屈原
  • 简介:当今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地震。从海地、智利、新西兰、日本、缅甸到中国的汶川、玉树、盈江,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大地震,给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财产损失不可避免,人的伤亡能不能避免或降低?各国都有不同的探索。成功的经验让人称赞,惨痛的教训令人叹息。难题之一,就是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现在,主流的说法是地震不能预测、预报。但是,独立电影人王利却以纪录片《掩埋》表达了不同的思考。

  • 标签: 大地震 自然灾害 财产损失 新西兰 纪录片 电影人
  • 简介:<正>(一)语言的炼金术唯我独知。我的一椿疯狂行为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力求占有一切可能存在的画景,而近代诗歌和绘画上的所谓名著佳作,我都觉得浅薄可笑。我喜爱的是俚俗的绘画,门楣上的装饰物,杂技团的布景,爵徽,民间的彩色画;过时的文学作品,教堂里拉丁文的铭词,沒有文字的恋爱画册,老太太们喜爱的小说,仙姑童话,儿童读物,古老的歌剧,天真的小调,朴素的节奏。

  • 标签: 节奏 童话 爱情 诗论 近代诗歌 炼金术
  • 简介:<正>前不久听说,已故作家周立同志有一份遗稿,是关于域外的许多著名作家和光辉作品的研究的.兹已征得立同志的爱人、林兰同志同意,将该遗稿的全文八万余字,交给本刊,悉按原文,手稿原样,分为三期连载,从本期开始,于今年年内全部登完.这份遗稿是林兰同志收藏并亲手加以整理的.别的几位同志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本刊编辑部在发表时又对它作了一些查对、校订、补译、以及注释的很不完备的工作.我们感到,这份《立遗稿》真正是我国近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文献,更是一件迩足珍贵的美学的瑰宝.能发表这份遗稿,本刊引以为荣.

  • 标签: 遗稿 外国文学作品 作家 美学 手稿 周立波
  • 简介:“我们对病人解释道,疾病的发展总像一个背包。这个背包慢慢地沉重起来,滞缓、阻拦我们前行的步伐。最终,就是那么一丁点儿的东西,让我们全线崩溃。现代医学每每把目光聚焦在最后那一丁点儿的东西上,而传统的自然医学却将之忽略不计,并不认为那是病因。病因早就躺在那个被装满的背包深处,得一层层地掏出……”

  • 标签: 生命 旅行 包袱 现代医学 背包 病因
  • 简介:<正>一九四○至一九四二的两年间,立同志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讲授"名著选读".立同志当年讲授过的我国的著名作家与作品,有鲁迅和《阿Q正传》,曹雪芹和《红楼梦》等.讲得更多的是外国文学,有高尔基、法捷耶夫、绥拉菲摩维奇、涅维洛夫,与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歌德、巴尔扎克、司汤达、莫泊桑、梅里美、纪德等和他们的经典名著.深为憾惜的是,许多讲稿已经丢失,就是幸存下来的这部分讲稿,也是残缺不全的.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外国文学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讲稿 莫泊桑
  • 简介:《萨朗》虽然取材于历史,但小说对历史环境的独特处理、历史观的缺乏以及历史主体与事件的深层断裂,使得小说中的“历史”仅仅成为历史碎片的堆积与场景印象的叠加。小说的真正主题是“欲望”。作为叙述的对象,作为意义的载体,汪洋恣肆的欲望叙事填补了小说中历史主义塌陷后出现的主题虚空。

  • 标签: 福楼拜 《萨朗波》 历史小说 欲望
  • 简介:固于近代哲学主体性一认识论范式的理论视阈,对接受美学思想进行相对主义悖论性的自为式解释,必然因语境失察导致文本误读,将之视为读者一元论、相对主义和“审美乌托邦”。将接受美学思想还原到其本然自在的西方现代哲学主体间性范式的理论域中,可以说明其经由现代解释学与现象学出场的理论路径及萁主体问性的本体论预设、对历史规定性与主体超越性的双向肯定与审美解放的理论旨趣,实现对接受美学思想的准确理解和合理评价。

  • 标签: 接受美学 主体间性 对话 审美解放
  • 简介:散文有自己的“磁场”,那就是一个散文家的血气和精神内核。在十五年的散文写作中,我的散文写作主要有四个维度,即以南方的小村枫林为出发点的乡村写作。以上饶市为中轴点的城市写作,以身体器官、疾病、情感为原点的生命意识写作,以江西横峰、福建武夷山南麓为皈依点的大自然写作。但主要以乡村写作为主。

  • 标签: 新散文 乡村写作 生命气场
  • 简介:1944年,解放区出现了多部以李自成起义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马少的新编京剧《闯王进京》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本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编剧艺术等方面分析了《闯王进京》的艺术成就。

  • 标签: 马少波 新编京剧 《闯王进京》
  • 简介:本文从小说主要人物之一斯蒂福的一段内心独白展开,分析这个人物所展现出的“绝望”的心境,并剖析这种“绝望”在思想史和维多利亚小说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从克尔恺郭尔关于“绝望”的论述出发,联系狄更斯的具体问题,本文提出斯蒂福这个形象呈现出拜伦式的英雄(Byronichero)、卡莱尔(ThomasCarlyle)笔下的纨绔子弟、缺少父爱表象下的“精神孤儿”等多个层面,继而追问这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大卫在其心智的成长中如何面对,“什么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核心问题,并论证大卫同样面对着“绝望”的考验。大卫的成长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斯蒂福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所震慑,然而本文试图证明大卫必将经历“英雄”崇拜的幻灭,继而从这种“绝望”中超拔出来。对“英雄”反思也暗合了卡莱尔在《英雄崇拜》一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当代的英雄。最后,对于狄更斯采用“婚姻情节”来帮助大卫完成对“绝望”的摆脱,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质疑。

  • 标签: 狄更斯 绝望 英雄存在 选择
  • 简介:〔英国〕狄更斯著宋兆霖译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大卫·科菲尔》是其代表作。主人公科菲尔是个遗腹子,继父对他和母亲横加虐待。母亲不久去世,科菲尔沦为孤儿,经过一段苦难历程后,他找到了姨婆,在她的监护下开始新的生活。世事变迁,亲情友爱令人欢欣,风波和伤痛予人磨练,科菲尔最终成为一名成功作家,并与至亲爱人幸福地结合。作品言语诙谐,爱憎分明,情节曲折,画卷宏大,是狄更斯一贯的风格。勤奋正直,善良而诚恳的科菲尔是他笔下最著名的孤儿形象之一,带有一定自传色彩。因此,本书是狄更斯爱好者们的必读杰作。译林新书介绍《大卫·科菲尔》

  • 标签: 《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 狄更斯 宋兆霖 孤儿形象 人物形象
  • 简介:<正>一九四五年九月,法国人民正在胜利的锣鼓声中欢庆全国解放的时侯,加里玛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立刻在巴黎乃至在全国掀起了一轩然大波。它吸引了全国所有的报纸,巴黎好几家报纸还发表了社论。称赞这部小说写得好,小说的作者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飞来的雪片般的贺信,祝贺作者的巨大成功。这部小说在1945年到1947年两年的时间内再版了三十二版。

  • 标签: 存在主义小说 人与人 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 女作家 德国
  • 简介:经常有朋友说,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恋爱也许需要一些缘分,而旅行的话,只要你有勇气,随时可以开始。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1935年在鲁迅大力推荐下面世的《生死》即给当时的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对第一次写长篇的萧红来说,不啻为一种莫大的鼓励,从这以后,她正式走向文坛,这部小说也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在其有限的生命里为后世留下不多但都是不管文学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极高的作品。从作品面世至今,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和论述已经很多,本文将从萧红自身经历、国族主义斗争、两性关系和“出走乡村”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从新的视角发现其艺术价值,对萧红作品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 标签: 萧红 国族主义 两性 出走乡村
  • 简介: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杰出评论家。作为诗人,他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关注他那个"特殊"的生命存在,力图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抓住或证明其生命的意义;他作为评论家,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阐述诗人或艺术家如何处理他的艺术创作与生命存在的关系。在深入反思诗歌本质问题的过程中,兰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使他走近超现实主义,又使他与之告别,从而形成自己的诗学观:在现代意识中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分离,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应该为修复这种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场所"、"重新发明爱"与"重新发明希望"、"发明语言"与"发明在场"这些对应的关键词出发,浅析他如何从兰那里继承了以下观点:诗歌改变生活的功能、洞观世界的理念、放弃对幻象超越的气魄。

  • 标签: 博纳富瓦 兰波 诗歌 影响
  • 简介:那天,朋友邀请我去看纪录片《暴风骤雨》。周立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是名著,得过斯大林文学奖。被改编的故事影片《暴风骤雨》半个世纪以来也一直被当做经典影片放映着。现在怎么又出来一个纪录片?原来,这是对电影《暴风骤雨》中人物原型的一次采访。听着老人们追忆当年土改时的“暴风骤雨”,你会感到,历史有另一番景象,并不是传说。

  • 标签: 《暴风骤雨》 周立波 长篇小说 影片放映 故事影片 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