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你却向恐惧屈服……——但爱是另外一回事,爱是会让人害怕的东西。数数这些恶习:满足、标榜、麻木、沉溺、自我摧毁……我们多么厌恶此刻的生活,即使它有旧瓷器和丝绸般平坦的光泽……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假设任你选择一种职业,你打算干什么?美国人的回答充分显示了干一行厌一行。一位军界要人说:“去乡间开一个杂货店。”一位女部长说:“到哥斯达黎加的滨海游览区开一家旅馆。”一位市长说:“改行当摄影记者。”而有位劳工部部长说:“出任一家冰激凌公司的总经理。”假设有来世,你打算作何选择?日本有一百多位商人接受测试,回答可说是五花八门,尽其想像,其中,表示继续从商的很少,大部分人愿意当艺术家或学者,有男士说想投胎为女子,有人说甘愿退出人的世界化为植物,甚至有人说愿变为一只狗。

  • 标签: 新选择 美国人 哥斯达黎加 摄影记者 冰激凌 知识分子
  • 简介:公车改革,巨大难题。我很赞赏一些城市"自讨苦吃"的公车改革精神。谁都知道改革公车就是削减公权力的既得利益,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在广州,要给全市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都装上GPS;公车监管,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拟按照每公里一元五角至一元七角收费——这被称为"广州拟开放公车私用"。

  • 标签: 公车改革 公务用车 分级管理 七角 海军陆战队一号 美国总统
  • 简介:1982年早春的一个深夜,在渭河边清冷的乡村土路上,陈忠实想到柳青和《创业史》,无限感慨,因为他正遭遇着"必须回答却回答不了的一个重大现实生活命题"。此时的陈忠实是渭河边一个公社的派驻干部,任务是协助落实"中共中央1982年一号文件"分田到户的精神。当他看到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栽界石刨隔梁或用抓阄的方式各自牵走耕畜时,"一个太大的惊叹号"横在了心里。因为他现在所做的事,正好和柳青当年所做的事构成一个反动。作为一个干部,他赞成开放农村市场和按劳分配的包工包产;但是作为一个农民,

  • 标签: 陈忠实 包工包产 《创业史》 分田 农村市场 《白鹿原》
  • 简介: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美丽的海拔这日日夜夜的,竟然叫人如此牵挂这不是又一年的春风开始撼动树权这不是山坡上的格桑花在猛烈绽放这不是牛群与羊群的浪漫奔跑这不是篝火和歌声的热烈表达

  • 标签: 玉树 开花 格桑
  • 简介:呼格吉勒图这个名字,正烛照着法治的曲折道路。这个十八年前被指为强奸杀人犯而被匆匆枪决的蒙古族少年,案情在九年前因自承罪名的真凶落网而陷入扑朔迷离。长达九年迟迟未开的复审,眼下有了一线转机。2014年11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新闻发言人终于表态称,呼格吉勒图案正在依法按程序积极复查中,且将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依法公正处理。

  • 标签: 呼格 吉勒 新闻发言人 自承 疑罪从无 窦娥
  • 简介:近年来,“重新评估当代文学”成为汉语文学界备受关注的话题。近期,由海外学者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遵循的文学文化史观,及由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主持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新书写,所呈现出来的百科全书式的点状辐射式的脉络的思路,则从另一个角度对“当代文学重估”的话题做出了一种“面向文学史”的可能的解答。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评估当代文学”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重写”、“重估”的呼声背后,有哪些深层动因?隐含了怎样的文化诉求?又该如何寻求实质性的突破?

  • 标签: 当代文学 评估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海外学者 文化史观
  • 简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嬉皮士、迷茫、空虚等充斥着,电影《放大》正是导演安东尼奥尼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探索人与现实关系的影片。影片中,他用被放大的模糊的真实作为突破口,让迷茫的人们看到自己的空虚,去面对这个混乱的没有了评判标准的世界,思考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自我适应这个无能为力的现实世界,从而进入到另一个自我的找寻和认同中去。

  • 标签: 自我 真实 自我的消解 自我找寻
  • 简介:前段时间,我因编《废名往来书信辑录》,四处查阅民国时期报刊,竞无意中翻得了徐志摩的一组信札。这组信札共有十一封,是徐志摩1925年至1931年间写给画家刘海粟的,原载上海《文友》半月刊(郑吾山编辑兼印刷发行人)1943年7月15日第1卷第5期,题名为《志摩手札—给刘海粟》。同时还刊登了一张徐志摩的半身照。

  • 标签: 往来书信 徐志摩 整理 民国时期 刘海粟 发行人
  • 简介:这是一群拥有神奇能量的年轻作家,他们就像那童话里的男孩子弟嘟,拥有一双神奇的手,能让荒芜发芽,让石头开花,让幸福绽放。来,让我们来欣赏“绿拇指作家”们的文学秀。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很久以来,我经常发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反差。我遇到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对于中国的现状似乎有更多的信心,对于中国的未来有更多的具体的讨论和思考,他们似乎对于中国的未来有更为平实的估计和判断,对于当下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更多的肯定;而遇到一些文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时,则往往发现他们对于中国的现实

  • 标签: 后新时期 新文学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大众文化 左翼文学
  • 简介:《聊斋》反科举的传统评价有必要重新定位。《聊斋》在反对纳捐、八股,要求更新考试内容,争取女性教育和参政权力等制度层面,都有上佳表现。科举本不应全部否定,用考试的方式录用官员,符合人类追求公开、公正、公平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目前在全球仍被广泛采用,中国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的考试中,也吸收了科举考试的许多做法.

  • 标签: 《聊斋志异》 科举 重评
  • 简介:《近况》写于今年六月份,当时正在鲁迅文学院读书。进鲁院学习之前,接到了在上海的项静姐约稿电话,她希望我给《大家》写一个小说。那之后,我一直在找合适写这篇小说的素材。

  • 标签: 人性 世界 《大家》 文学院 小说 约稿
  • 简介:1995年6月22—29日,浙江文艺出版社假康元江度假村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浙江、湖南、辽宁等地鲁迅研究者、现代文学研究者、近代古代文学研究者陈漱渝、王德厚、陈平原、钱理群、吴福辉、钱谷融、朱正、马蹄疾等30多人,讨论重新编注《鲁迅全集》问题。还决定再邀请外国文学研究者专门讨论鲁迅译文的编注。初拟于8月底提出编辑、注释、校勘的规范,并开始工作(实际上推迟)。鲁迅公子周海婴致贺信。

  • 标签: 《鲁迅全集》 外国文学研究 钱谷融 鲁迅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2010年第一次在《人民文学》第4期上读到董夏青青的作品《胆小人日记》,瞬间被作品中的远方和陌生所吸引,那是我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作者以非虚构的方式记录了初到新疆乌鲁木齐的所见所感,像一个放逐者又像一个游历者,在一个陌生的空间里建设起跟此时此地人们的真实关系,跟着一个维吾尔族儿童走进他的家庭,跟高洁、小安、小贾、白云飞这样身处社会边缘和底层的外来打工者混在一起。期间穿插叙述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和生活,选择、成长与理解,像每一个青年一样,拖曳着凡俗而温馨的生活尾巴。作品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深,“我可以诚恳地说我愿意为了全世界人民去死,但很现实的,我不会让阳阳的痛苦陪我过夜。我只是,需要搞点儿建筑材料,七盖八垒地写点儿什么,如是而已。”

  • 标签: 日常生活 《人民文学》 2010年 外来打工者 乌鲁木齐 真实关系
  • 简介:纳博科夫喜爱编棋题,这是他在欧洲流亡期间养成的嗜好。为了构思一道特别的棋题,他甚至会一连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煞费苦心地设计各种精巧的骗着和虽然简单却最出人意料的正解。纳博科夫后来曾感叹,在他精力最充沛也最多产的岁月里,这一美丽、复杂而又刻板的艺术吞噬了他太多本该用于写作的时间。

  • 标签: 历史 纳博科夫 时间 流亡
  • 简介:边缘人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边缘人的形象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对边缘人生活的真实展现,强调边缘人内心的坚定、纯净,呼吁社会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群体,从而唤起社会的人文关怀。在那些耐人深思的故事中,

  • 标签: 忽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爱意 日常生活 社会关注 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