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中国俗文学所创造的艺术意象,哪吒因莲藕作躯体而得再生,除了有华夏本土固有的有关莲花的文化心理积淀其中,也包含着来自南亚次大陆乃至东方民间信仰圈的原始基因。即乃是东方文化史上以女性生殖崇拜为实质的古老莲花崇拜的神话复演。

  • 标签: 哪吒神话 莲花母题 再生
  • 简介:“弃子救母”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屡见,其植根于人类原始心理土壤。从母题角度识读,初民社会生殖信仰上的女祖崇拜为其深层基因,生殖崇拜和农业崇拜在初民意识中迭合又产生出地母崇拜,后世的“弃子救母”跟远古的“以子祭地”(原始地祗崇拜)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神秘同构关系。此外,民间祭祀活动中以“头”、“新”、“长”献祭作为庶民酬谢和讨好神灵的最度诚手段,也为此提供了相关的人类学证明

  • 标签: 故事 母题 神秘 神灵 庶民 中国文化史
  • 简介:印度佛教文明是西藏佛教之源,西藏佛教只是其枝干上的一颗果实。为了进一步揭示藏传佛教的渊源及其在宗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作为人类思想的宗教精神脉络,本文对印度宗教思想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巡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西藏佛教的精神实质。此外,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印度与西藏之间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佛教密宗的传播,早期的原始佛教精神,以后的印度教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过西藏,并都在西藏艺术中显示出来。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一些宗教艺术品的阐释,以期对西藏艺术的母题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在这些叙述中,着重指出来自印度方面的影响。笔者才疏学浅,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

  • 标签: 宗教思想 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 密宗 母题 吠陀
  • 简介:《勒俄特依》以神话和实际事物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说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生长、山河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彝族的社会变迁和迁徙等。其进化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族群)的演变规律,还反映了原始先民认识的深化以及族群社会的分化和演变等方面,这些共同构成了《勒俄特依》进化演变母题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彝族 《勒俄特依》 进化演变
  • 简介:自古以来,“何谓艺术”始终是艺术家和美学家的核心问题,而实质上艺术的根本在于它的表述建构性,这就是艺术叙事问题。艺术叙事的建构性分为事实建构与价值建构,表现在艺术品叙事、艺术事件叙事和艺术世界叙事三个方面。艺术叙事的高级层次是艺术理论叙事,经由“本质化”与“普遍化”实现对艺术世界的“秩序化”,此谓艺术理论初级叙事,再经由“了解之同情”、“语境化”与对话实践实现对艺术理论的“再秩序化”,从而全面展现艺术世界本身。

  • 标签: 艺术叙事 建构性 艺术世界 秩序化 再秩序化
  • 简介:“革命历史小说”曾是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按照已成惯性的当代文学史的历时性描述,这一题材虽然丧失了“在场性”以及介入性叙事的合法性,但是迄今连绵不绝。近年来,“后革命”叙事的研究逐渐增多,昭示出研究界对“革命”主题的某种深沉的眷顾,俨然2003年左右对“左翼文学”的重新审视。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讨论“革命”,如不是奢华的文学游戏,就是对一种文学重大命题的深深的担忧。“后革命”叙事研究能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出的贡献应该在于阐释清楚“革命叙事”断裂的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最重要的事件,而且更是中国当代思想史跋山涉水中的歧路选择,当然也涉及到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消费主义时代如何写作的态度问题。

  • 标签: 革命叙事 消费主义 后革命 文化语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面具
  • 简介:灾难深重的故事背景也许更能成就一部厚重深刻发人深省的作品,关键是如伺叙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民族永远抚不平的伤痛,也是中国电影绕不过去的主题。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金》)再一次选择这场民族伤痛作为叙事的背景,

  • 标签: 叙事心理治疗 电影叙事 金陵 “南京大屠杀” 1937年 故事背景
  • 简介:射日神话在我国各民族中广泛流传,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抗争,并希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理。彝族和汉族在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相互交融,汉族的"后羿射日"神话和彝族"支格阿龙射日月"神话都刻有本民族文化与心理特点的印记,它是本民族先民对自然和所处世界的认识。文章即从汉、彝两个民族的射日神话着手,从两则神话的比较中看汉、彝文化的同与异。

  • 标签: 母题 后羿 支格阿龙 射日神话
  • 简介:情爱叙事是小说永恒的叙述动力,情爱叙事在小说中能起到结构文本的作用。在传统小说中,其基本结构是情爱事件的线性结构,现代小说结构上仍然离不开情爱线索的依托,但抒情化方式已经大大地延缓了情节的延伸,更注重对过程和心理的刻画,广为使用的是自叙传式的写法。

  • 标签: 情爱叙事 结构 小说
  • 简介:现代世界和小说的秩序建立在上帝离开其领导宇宙及其价值秩序、分离善恶并赋予万物以意义的地位之际,此时世界失去了最高法官,突然显现出一种可怕的模糊:绝对真理解体成相对真理,个体必须单独面对宇宙,单独面对一堆相对的、甚至互为对立的真理。此时的小说秉持着一种“无把握的智慧”,开始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人的生活。

  • 标签: 价值秩序 经验 叙事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小说
  • 简介:通过影像地位的还原和言说的张扬,一个真实的概念首先和"影像反映论"决裂,而开放、跳跃的时空预示着电视新闻的后现代叙事潜力,再者,互文本的新闻解释机制又引导着观众主体地位的复兴,这一切,就是栏目展示给我们的后现代叙事图景.它不仅契合了电视媒体的后现代本性,还暗示了电视新闻的后现代叙事潜力.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叙事特征的阐释,引发我们关于新闻理念,比如真实、客观等新闻学核心概念在后现代叙事特征下的重新思考.

  • 标签: 社会记录 后现代叙事 真实
  • 简介:从整体上看,西方文学中充斥着大量从动植物的变形中产生的变异形象,它们在奥维德的《变形记》(公元前1世纪)和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公元2世纪)中都得到了详细的描写。卡夫卡的《变形记》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小说的经典,不在于它讲述了一个人变虫的故事,而在于它怎样讲述了一个人变虫的故事,在于它对传统叙事方式进行了颠覆和消解。

  • 标签: 《变形记》 卡夫卡 格里高尔 奥维德 小说文体 现代小说
  • 简介: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起源及初兴数千年间,代表着太阳光明伟力的艺术图案不时出现于史前江河流域器物之上,形成一股太阳崇拜风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太阳-鸟”组合方式在数量(出现频率)、质量(刻画规整与类型多变)等方面皆为翘楚,这类艺术图案不仅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金乌负日”等神话母题相吻合,似乎还暗示了早期节气制度的文献表述如“鸟历”的在场。研究新石器时代“太阳-鸟”母题或可窥见长江史前农业起源与节气观念发轫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稻作 “太阳-鸟” 艺术母题 节气
  • 简介:赫云,文学博士,黑龙江牡丹江市人,满族。1999年至2007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文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艺术学、艺术理论研究。

  • 标签: 中国传统艺术 主持人 主题学 天津师范大学 简介 体系
  • 简介:<正>在对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人们对其所呈现的“中国情结”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但同时,一般人着意的,往往停留在“血浓于水”之类的情感与文词上,而忽略对其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及其在台湾的本土新质的探讨。这种“原型”与“新质”的关联,在文学层面上,若以知识命题论之,即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学母题 中国传统文化 台湾地区 原型 中国情结
  • 简介:韩国丧尸电影《釜山行》作为2016年热门的韩国影片之一,在叙事空间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影片运用封闭和半封闭空间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不同于常规“孤岛模式”的新型空间,并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空间的惊悚感。而对于影片的心理空间来说,影片揭示了人类恐惧感的深层来源即人类自身的邪恶与人类“异化”的焦虑以及通过自我拯救的行为达到内心的自我救赎。

  • 标签: 丧尸电影 《釜山行》 叙事空间
  • 简介:一、关于肖邦波兰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出生于邻近华沙的兹拉佐瓦一乌拉的一个田庄里。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天赋,从小便已显露出来:6岁起开始系统学习钢琴,7岁时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钢琴曲),8岁公开演奏。1826-1829年,他进入华沙音乐学院攻读,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已破例称他为音乐天才。

  • 标签: 肖邦 叙事曲 解析 钢琴演奏 系统学习 公开演奏
  • 简介:人类已经进入移动媒体时代。移动媒体所带来的定位性、移动性与网络性催生定位叙事这一新的叙事方式。定位叙事表现与空间的深刻联系。定位叙事让参与者从虚拟现实重回自然空间,并进一步体验现实的增强;通过叙事"考古"与"陌生化",空间成为地方;在开拓政治空间的同时,微观政治学也不乏总体性的政治视野,并为底层发声提供新的渠道。总体来看,定位叙事还处于文学叙事的实验阶段,但已经展示移动媒体将对艺术形式及现代社会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

  • 标签: 移动媒体 虚拟现实 政治空间 移动性 政治视野 文学叙事
  • 简介:在当前数字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时代,电影发展已经走向一个多元化时期,对于传统电影来说,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叙事视角都在发生着巨大改变,而互动电影对传统电影最具冲击力的就是其叙事变化,数字媒体技术和电影技术发展背景下,互动电影产生了网状和树状两种主要叙事模式,并呈现出多选择多视角下的游牧叙事这一主要叙事特征。

  • 标签: 新数字媒体 互动电影 游牧叙事 网状叙事模式 树状叙事模式
  • 简介:在现代阐释学看来,符号的释读是一个符号衍生的过程,而从一个符号产生另一个符号的方式、过程都涉及到语法组织和修辞策略。这种修辞意义在当下语境中己然发生了扩大的趋势,它作为一种劝导、说服、作用于他人的言辞行为,表明作者主观理念的介入与思维的认知。在当代修辞学理论中,反讽、象征以及隐喻应该说都是热衷研究的对象,在具体的影视改编中,由于媒介的区别,这三种修辞也出现了各异的表现形态。

  • 标签: 叙事修辞 小说改编 现代阐释学 修辞学理论 修辞策略 修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