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一、象自身的形成规律和具体要求《易传》有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在寿山石雕的创作中。正是通过物象的的雕刻和意境的营造,寄喻了我们的人生际遇和人生体验。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我的寿山石雕《枫林红头晚烟青》的创作构思源于一次苏州寒山寺之行.那种意境触动了我,一块买了几年未动的寿山石材在那一刻有了腹稿。

  • 标签: 创作构思 “立象以尽意” 感悟 “言不尽意” 寿山石雕 《易传》
  • 简介: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徽商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书画收藏市场的一大主力,徽州也替代了苏州,位居书画市场领军地位。面对纷杂的明书画市场,徽商群体形成了有别于吴门地区的收藏风尚,这类收藏风尚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徽商的社会身份,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的复古思潮及董其昌在徽州地区的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徽商 书画市场 收藏风尚
  • 简介:一、引言明的董其昌是著名的文人画家、绘画理论家和美术鉴赏家。他的绘画理论特别是他倡导的"南北宗"论对以后的艺术、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几乎成为以后三百年来绘画的主流。但由于他思想的复杂性致使其绘画理论存在着诸多矛盾,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正

  • 标签: 明金陵 明暗说 晚明
  • 简介:公元一六O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因为这些葡萄牙商船所运载的瓷器是中国明代万历时期生产的青花瓷。

  • 标签: 青花瓷器 克拉克 内销 晚明 纹饰 东印度公司
  • 简介:中日两国的《水浒》版画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且具有接续性。通过对明时期的中国《水浒》版画和江户时期的日本《水浒》版画的整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制作语境和美学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成熟型的水浒图作品和本民族传统的白描艺术表现出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显得优美洗练,"柔"大于"刚";而日本代表性的水浒画作以豪纵为美,手法铺张、情感激烈,雄肆有力。前者对后者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而后者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对前者的"嫁接",而非简单传承。且日本浮世绘在对明《水浒》文本的接受过程中兼收其木刻版画的艺术滋养,总体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 标签: 晚明版画 《水浒》 日本浮世绘 艺术风格 嫁接
  • 简介:表现主义书风是中国书法史上浓妆艳抹的一笔,作为对台阁体书风的极度反叛,表现主义书家以极度张扬狂放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突破传统、崇尚自由、强调自我,展现出态势雄浑,奇崛狂放的艺术境界。徐渭是明表现主义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平经历贯穿了表现主义书风形成的各个方面。

  • 标签: 晚明 表现主义 书法 徐渭 形成原因
  • 简介:明散文小品和本世纪二十年代前期散文小品在当时各自的文坛上都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二者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时尚都有近似的契合并形成了前后承续的渊源脉胳。它们各自都为中国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晚明 本世纪二十年代前期 散文小品 个性 性灵
  • 简介:嘉靖之后,民窑青花瓷纹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绘画性特征日益明显,逐渐突破了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到天启、崇祯时期,纹饰形象愈加奔放、夸张.有些形象在变形之后已然难以辨认出原始面貌,只见一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明民间青花纹饰的变化与统治者的喜好、画派的更迭及市民文化的发展壮大是息息相关的。以吴派绘画为代表的文人画发展迅速,至嘉靖时期达到了全蛊,主流画派的变更,一妇然带来绘画审美观念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青花纹饰的样貌和特征。同时代表个性解放萌芽的市井文化的兴盏也为民窑青花瓷纹饰的简单化和世俗化提供了生存和推广的可能。

  • 标签: 民窑 青花瓷 纹饰 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