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最早地,从五代两宋始,由于画家的参与,书画雅集逐渐步入了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翻检一下绘画史的零星记录:宋朝的王诜、李公麟、元朝的赵孟頫、曹知白,明朝的沈周、清朝的金农、郑燮等等,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书画集会热衷的组织者或参与者。另外不少文化胜地如西园、玉山所、小玲珑山馆、兰亭、豫园等等,也都曾留有画家文士的身影。还有举不胜举的与这些集会有关的画作,如《西园雅集图》(李公麟)、《兰蕙梅菊图》(赵孟頫、高克恭)、《雅集图卷》(陈洪绶)、《桐华庵集胜图》(郑燮、华岩等)……画家集会确实是中国绘画史上颇为抢眼的一道风景线。

  • 标签: 画家 赵孟頫 画学 画集 画作 中国绘画史
  • 简介:具有鲜明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挪用”一词作为当下话题,正在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衰落变得越来越敏感。艺术家的创作在市场化左右的当下仿佛正行走在危境上.因为你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把“挪用”的图式“抄袭”划等号。本文试图从案例出发作为缘起来展开对“挪用”当下意义的分析。

  • 标签: 挪用 抄袭 当下
  • 简介:摄影术的发明和起源,与人类希望真实记录自己的肖像的愿望密不可分。在一百多年的摄影发展史中,肖像摄影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环境肖像又因为其特有的人文信息表述方式,成为各种摄影门类流派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语言。它既传承着摄影本身的文化,又是记录人文历史的最佳手段。

  • 标签: 肖像作品 环境 摄影师 肖像摄影 审美取向 背景
  • 简介:本文通过对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主要艺术论著的文本细读,探寻形象、绘画,以及艺术的本质。在南希看来,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意义的关联。首先,艺术以其可感知的物质性触及了人并使人被触及,从而打开了一个世界,一个使意义生成的世界;其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追忆,在追忆中体味世界与存在的意义

  • 标签: 南希 意义 艺术 宗教题材绘画 肖像
  • 简介:陈岗龙博士的又一部学术专著《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既是作者近十年来学习和研究蒙古民间文学的一次总结,又是我国第一部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以多层次、多视角探索蒙古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之作。

  • 标签: 民间文学 多视角 边缘 学术专著 作者 比较研究
  • 简介:很多时候坐在剧场里,我都会想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我在看什么?我们要承认,在艺术领域,所有话语只有在言说之时才具有生命,已经说过的东西无需再说。同一种表现方式不能重复地用两次;照搬前人使用过的形式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同样的,对于剧场而言,演员的动作、表情、与观众的互动在每时每刻都呈现着不同,所以剧场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唯一性”。正如导演赖声川所说,“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在剧场短暂的那一刹那中,演员和观众同时知道,他们彼此经历的共同经验是唯一的。灯暗、幕落,即使是同一个剧团,同一个剧本,同一个演员阵容,这一场演出永远再也不会重现。”

  • 标签: 剧场 空间意义 当代 演员阵容 同一 吸引力
  • 简介:恰逢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中华艺术宫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以“艺术的意义和方向“为主题的研讨会。一直以来,传统和当代的走向一直是艺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相比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中国当代艺术从兴起至今.虽仅有30多年,但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 标签: 艺术界 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 同济大学 传统绘画 人文学院
  • 简介: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本体,自然即为道,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也就是自然;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一直将神看做是美的最后归属.道在中国文化是有与无的统一,它不是言语的对象,中国古代文论认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与此相关,美学重视象,认为美在意象形以及意象的升华--境界,对意象与境界的把握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因此中国美学重视体验的方式.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而神又是通过言来布道的.言与逻辑、分析有必然联系,与之相关,西方美学重视认识,美是认识的对象.这就形成了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

  • 标签: 本体 自然 认识
  • 简介: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以或缓或疾的速度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向现代转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元素,“现代性”成为学界研究与阐释中国的重要关键词。在文化中国层面上,审美意义上的现代性也随社会政治经济等同步发展,

  • 标签: 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性” 书画 作家 20世纪
  • 简介:"后现代"一词是用来描述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或者说"后现代"一词是用来规范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西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对集权主义的反思,人们已经不再信任由逻各斯建立起来的秩序,努斯——自由的灵魂要在社会领域行使它的权利,因此,各种亚文化和俗文化便大行其道。

  • 标签: 境界说 反思现代性 意义 当代 两次世界大战 社会领域
  • 简介:毫无疑问。春节,或者说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 标签: “意义” 年俗 中国人
  • 简介:校园公共艺术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具有强大的美的熏陶和同化力,丰富着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丰富。校园公共艺术除了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外;还能加深人们对校园环境空间的认知并起到文化引导作用。因此校园公共艺术被赋予了重要的美育教育责任,对国民美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校园公共艺术 校园环境 教育
  • 简介:在一个记录图像手段丰富、视觉媒体多样化的当下社会,架上绘画仍未像不少人曾预言的那样寿终正寝,其表达当代精神的可能性仍在不停地发掘之中。对“绘画性”疑虑经历了“怎么画”、“画什么”的考验后,又面临着

  • 标签: 性文本 文本意义 绘画性
  • 简介:在绘画中构图是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是一幅佳作的基本框架。在中西方绘画中十分重视对画面的构图研究。本文从中西方绘画的构图特点着手,对中西方绘画构图原理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找出两种绘画构图形式之间的差异点。通过对中西方绘画的深入探索,为我国绘画构图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中西方绘画 构图 差异 比较
  • 简介:产生在雪域藏族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上千年来以它特有的魅力被多民族所接受,并各自得到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其独具的博大、渊深、丰厚与多彩.这种多民族共同发展一部史诗的现象,将为我们在民族关系和文化发展方面提供好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现就在《格萨尔》学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藏蒙《格萨尔》音乐试做一比较研究.一、关于流传系统与音乐形态藏蒙两族在历史上以政治、军事等方面关系密切,特别是通过藏地宗教和文化对蒙区的大量渗透,将这种关系深刻化、永久化.《格萨尔》现象就是这种关系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格萨尔》音乐 藏族 说唱艺术 蒙族 民族音乐 比较研究
  • 简介:中国墓室壁画的当代意义,应当有三个方面的指向:首先,考古价值的判断。中国墓室壁画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并且多数为中高等级的墓葬遗存,举世无双,保证了墓室壁画的考古价值。其次,艺术价值的判断。当代墓室壁画的审美活动是二次审美,是违背墓主人意愿而由封闭形态转向开放形态下进行的,因此需要从宗教语境、世俗语境和墓葬建筑语境来判断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最后,宗教价值的判断。因为原有仪式的不复存在或发生改变,墓室壁画的宗教意义变得不再那么确定,宗教价值失去了首先考虑的位置。三个指向之间的关系是,考古价值是其他价值的基础,艺术价值因为宗教价值存在不确定性而有了被放大的趋势。

  • 标签: 中国 墓室壁画 当代意义
  • 简介:简单地把“小女人散文”的走俏窜红看成是市场经济怂恿下的专栏写作泛滥的精神泡沫,不仅容易忽视这一散文现象的文化价值,更有可能从我们的不屑一顾之下滑过去的是这道跳跳溅溅有意惹你青睐的散文活水中所孕含的对于文学发展的启示作用。“小女人散文”得以兴盛,的确是文化产品商品化、大众文化模式化生产的产物,它体现了市场行为在文化领域里的渗透。这一事实本身便构成一种反映时代和生活嬗变迁延的文化现象。正如人们已认识到的,小女人散文“透露出都市新文明、新的生活的先声”,“它也是都市文化女性化的一个象征”(陈娟),“小女人反映了大时代、大文化”(陈虹),“小女子文学

  • 标签: 文学散文 小品文 文学发展 文化现象 文化价值 大众文化
  • 简介:发展外向型农业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l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新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挑战、促进农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才能为农业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3.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联接起来,把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流通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4.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得力措施。5.发展外向型农业,是促进农业体制创新、实行农业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义

  • 标签: 农业意义 发展农业
  • 简介:徽州民居和晋中民居分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北方官商住宅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宝库。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以两地民居的柱础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两地民居气候条件、人文环境、建筑形制等差异的基础上,从柱础数量、柱础形制、柱础装饰题材和雕刻技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两地民居艺术特点差异性的根源所在。

  • 标签: 晋中 徽州 民居 艺术特点 比较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变迁,戏曲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危机,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对戏曲演员职业教育的反思是戏曲传承方面的有力探索点。高安采茶戏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赣中地区为轴心传播范围辐射四周,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早期对采茶艺人的教育培养,均为单一社会音乐教育模式的'剧团随团培养',对当代采茶艺人的培养采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相结合,即'院团合作'模式,该模式培养的艺人,在表演上既具有科班扎实的基本功,又不失传统的采茶韵味。本文选取高安采茶戏为个案,进行纵向对比,对研究整个戏曲的传承、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 标签: 院团合作 高安采茶戏 演员职业教育 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