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在古代龟兹,艺术家为了宣扬佛教,绘制了大量的壁画。除了那些表现佛、菩萨、护法像、僧尼、供养人等题材外,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动物画。

  • 标签: 动物画 石窟 艺术家 供养人 龟兹
  • 简介:乐器为伴王石之乐器不仅可以供人们演奏乐曲,而且是完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乐器那无可挑剔的艺术造型、精心设计的结构、严谨精密的制作、各司其职的分工、各具特色的音响,无不令人为之着迷,为之倾倒。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

  • 标签: 艺术造型 王石 现代文明社会 为之倾倒 人民美术出版社 无可挑剔
  • 简介:山东郯城是著名的玩具产地,这些玩具以杨柳、梧桐木等为材料,做成棒棒人、棒槌、、枪、剑等。这些逗人喜爱的玩具色彩明快,造型简练稚朴,很能迎合儿童的心理和兴趣。

  • 标签: 初等教育 美术教学 书画艺术 艺术作品
  • 简介:布鲁克(WilhelmLehmbruck)出生在俾斯麦德国的那个时代(1881年),虽然当时德国暂未获得在喀麦隆(1883年)和东非(1884年)的殖民地,却在那得到了“德国保护区”。1919年初春,当和平条约正在凡尔赛起草,此间建立的德国殖民地正被窃取之时,威廉·勒布鲁克却(于3月25日用煤气)结束了他的生命。对他作品的(以及他的死亡的)解释成了德国的保护区。他的雕像《跪倒的人》(1915年,一年之后作为《垂死的战士》展出)和《坐着的小伙子》(1916年,也称作《弯腰者》、《悲伤者》、《朋友》和《思想者》)无论是否具有立体的力量,都首先被视为(战败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志——

  • 标签: 布鲁克 俾斯麦 思想者 德国人 青铜艺术 博伊于斯
  • 简介:被视为中国文化浪漫才情代衣的中国古陶瓷圣地——千年古长沙窑,是省内著名的文化遗址,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是唐代南方重要且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

  • 标签: 中国文化 文化遗址 长沙窑 古陶瓷 湖南省
  • 简介:1.用刀三字诀前人把稳、准、狠称为“用刀三字诀”。稳,就是把稳,用刀稳。这首先要求作者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对刻刀控制精准,不出现意外的跑刀、崩裂,对刀下的线条效果成竹在胸。稳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行的速度稳定,这样不易产生意外。

  • 标签:
  • 简介:邓散先生是我国现代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著名艺术家。邓散先生的作品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邓散先生的篆刻作品远搜博采,上追周秦古玺汉印,遍摹浙皖诸派,取各家之长而自成面目,以其沉雄朴茂,清新古拙,老辣奇崛,独辟蹊径,风格高古,大气磅礴的风格在印坛上独树一帜。

  • 标签: 邓散木 艺术家 治印 篆刻作品 民族艺术 独辟蹊径
  • 简介:  在现实主义中,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从另一个层面讲,它是模仿学说,模仿社会生活的真实性.……

  • 标签: 木假定性 艺木
  • 简介:印刷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活字印刷术课程是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2016年开始设置的一门新开课,课程设置得严谨又具有弹性的教学内容,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学习与继承,同时又让同学们在未来几年版画专业学习中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延伸。

  • 标签: 木活字 版画 印刷
  • 简介:篆刻自宋元文人以石料刻印开始,相对地摆脱了实用性的制约而以积极主动的创作心态独立发展。篆刻刀法实际上也是文人以石料刻印以后才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总结和完善的。有刻印的发生,必然有与石的碰撞,刀法也自然成为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惜秦汉人似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铸印、凿印甚至玉印的线条表象来推理在石质印材上的用刀表现。

  • 标签: 篆刻艺术 艺术创作 篆刻技法 摆刀 篆刻材料
  • 简介:安东尼·葛雷(AnthonyGormley)认为人的身体是记忆和变化的载体。他早期大部分作品是以自己身体为基础创作的。身体是他作品的主题、工具和材料。在近期的作品中.他采用抽象或间接的方式来处理人体.并关注人类所处的环境。这些大型的作品对集合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在个体与集体.抑制与扩展,所见和所感之间寻求调和。这些作品超越了观念与方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它们扩展了人体雕塑的疆域.跨越了人体雕塑的物质边界.将人体雕塑与周边世界的相互作用涵盖进来。所谓的周边世界,既可以是社区、空间、能量、记忆,也可以是某种建筑形式。葛雷的雕塑和装置.考验着雕塑这种表达方式的法则和极限。他的作品一直在寻求更高的参与度,并探讨人的自由。

  • 标签: 安东尼 虚无 对话 自我与他者 相互作用 建筑形式
  • 简介:通过对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木材进行分析,研究木材本身的属性,考虑结合木材种的类、干湿度差异、成才率等各种因素,如何找到合适的创作表达。探讨木材作为艺术创作材料的多样性,充分了解木材是利用好其作为创作材料的基础。

  • 标签: 木材 软木 硬木 艺术创作
  • 简介:1930年黄宾虹刊印《陶玺文字合证》,把陶印迹和古玺相印证,一阴一阳,一正一反……皆相吻合.证明陶印迹系用印压抑而成.笔者在拙编《中国书法全集92·篆刻·先秦玺印》卷中已著录了几例相对照,如齐国陶印迹和玺印“左廪谭(玮)”(《92卷》290号,图1),齐国陶印迹“不(萁阝)(土巿)(邵金)”(图2)和玺印“不(萁阝)(土巿)(邵金)”(《92卷》339和340号,图3),韩国陶印迹“昆阳(玮)(土巿)”和玺印“昆阳埔(市)”(图4、图5)等等.笔者以为陶玺合证的深层研究,还可以解决陶器印迹使用玺印的材质问题.

  • 标签: 印迹 中国书法 深层研究 齐国 黄宾虹 篆刻
  • 简介:1.见见笔见见笔是篆刻线条的一种理想状态。翻开《中国玺印篆刻全集·1》(玺印·上),它所收的第一方印为战国玉玺“长平君相室玺”(图1)。这方印线条出于砣治,两头不加修整,保持着较自然的两头尖、中间粗的制作痕迹。同时,其线条走向多呈曲笔,且类于金文,不论是线条走向还是线条形态都表现出明显的笔意。这方印可视为早期印章中见见笔的典型作品,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仍是顶尖级的精品。刀笔互见在突出刀味或笔意的比例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七分法三分篆法,也可以反过来,随机处理的成分很大。这种比例的选择往往决定着作品的面貌,是重笔意,或是突出刀味石趣,其间的差别,正如吴让之的“晏端书印”(图2)与钱松的“胡震”(图3)。见见笔的最高境界应是刀笔交融,视如笔,一之下,既见味石趣,又自然地表现出笔意。在这方面,吴让之的作品可为楷模。2.有无笔与有笔无在篆刻中,刀法和笔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既密不可分,又互为中和、制约。过分张扬刀法易失之单薄尖刻,过分突出笔意则导致软弱琐碎。当一方的表现达到极点,即作品中只是味(图4赵之琛“无梦阉主”)时,则什九都要失败。□篆刻中与笔的关系@谷松章

  • 标签: 中刀 刀笔 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