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字外功陆放翁诲其子,曰:“汝果欲学,功夫在外。”寻章摘句,固为大诗人所不屑也。放翁平生近万首,类皆家国之思、身世之痛,骨鲠在喉,一吐为快。梁任公云:“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必有外功,方能为真。书道亦然。必

  • 标签: 片言杂俎
  • 简介:六、硬笔呢?软笔呢?写字也如打仗,心是元帅,手是前敌总指挥,大大小小的笔是用来作战的轻重武器。古人有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对于笔的性能评选,应有一些正确的认识。但是各个书家对于笔的选择,意见也不一致。这是由

  • 标签: 书法杂论
  • 简介:潘伯鹰(1882-1967),原名式,字伯鹰,后以字行,别署孤云。号凫公、有发翁等,安徽怀宁人。幼习经史,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留学北美,游学德国,后又留学日本。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潘伯鹰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他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崇尚汉印。一生著述宏富,在书法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书法简论》、《中国的书法》、《朱子读书法》、《观画录》、《观古纪馀》等。潘伯鹰的《书法论》一文,从执笔、临习、用墨、出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对我们在书法的学习和探索,可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书法杂论
  • 简介:《学古书五十六体》书法长卷是现今十分罕见的明代典型的装饰化书体墨迹。本文首先参考吴国豪先生的释读对其作一梳理考订;接着将其置于书体历史发展的阶段中,与此前的“体书”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历代各体书有传承,更有“随意增之,皆妄穿凿”的现象;最后论述其装饰化手法更具抽象的书写意义,具有十足的书法意味。

  • 标签: 五十六体 书法 装饰化
  • 简介:兰花数笔兰花山上来,一生心血好培栽。任人论说有长短,本性幽香常自开。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当代台湾学者张永明先生,自幼聪明过人,7岁就能写诗作文,被称为"武平才子"。他做过一首绝妙的:百尺楼前丈八溪,四声羌笛六桥西。传书望断三春雁,倚枕愁闻五夜鸡。七夕一逢牛女会,十年空说案眉齐。

  • 标签: 数字诗
  • 简介:中国历来就有“画本一律”之说,这当然是讲与画的关系之密切。讲到和画的关系,我们自然会想起有“山林诗人,田园画家”之称的王维(字摩诘)。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

  • 标签: 苏东坡 “诗画本一律” 王维 山林诗 田园 文豪
  • 简介:本文从南齐萧子良与永明时代竟陵八友的渊源关系入手,探讨萧子良、竟陵八友文学主张与他们书法实践的关联。指出萧子良、王融等人关于古今体的著述,与永明文学“涂绘古典,竞须新事”,都是当时的新鲜事物。文章认为,南朝的体书法不仅和参与者多为擅长古文字的书家有关,还从书法外延与绘画混合,进而成为书坛的一股新艳潮流。文章对这一历史现象展开了分析,认为“体既资于画,听以附乎书末”是历史的必然。体书相当于古代的美术字,虽非主流,但今天仍流传于民间,其中内含的艺术价值仍亦应得到重视。

  • 标签: 南齐萧子良 竟陵八友 新潮“杂体”书
  • 简介:从黄庭坚的论书诗中可以看出.崇晋尚韵、尚意反俗是黄庭坚书学观的两个最为根本的方面,亦即法古与创新。其中崇晋尚韵是手段、是方法,而创新、尚意、脱俗才是目的。黄庭坚书法遒逸鼻荡、秀劲飘洒,在其论书诗中皆有所表露,

  • 标签: 黄庭坚 论书诗 晋韵 脱俗
  • 简介:明代中期吴门地区沈周、文征明及其他友人之间的一次“落花”主题的画唱和活动,诞生了多件著名的书画作品。其中,发起者是作品现存南京博物院的沈周,在《落花诗意图》画跋中沈周记写了自己及友人所作的30首落花

  • 标签: 明代中期 落花诗 卷册 书画作品 南京博物院 “落花”
  • 简介:李唐盛世,书艺昌炽.诗文兴隆,洵为论书的滋生提供了丰肥土壤。唐前咏书论书多为辞赋,唐代肇始多为诗歌。论书的开创当在初唐.开创者应为岑文本和李峤二位诗人。其后盖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代论书约分两个阶段:成熟期和高峰期。李峤、李颀、李白“三李”之首倡“骨”与“神”.为论书的成熟作出莫大贡献。俟杜甫出,弘奖“骨”、“神”风流,高吟“书贵瘦硬方通神”.“尚骨通神”遂成为有唐一代书法和书论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种甫可视为唐代论书发展的枢纽人物。其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侪辈并辔抗行,于论书各有功绩。“清劲”二字可名唐初书风.一如李峤、李白说。篆隶复兴、草书狂逸、晚唐僧书通禅、书圣影响泽被唐代等等,皆能从论书诗中略窥一二。中唐书肥缘于媚上.厚硕如徐浩者亦尚筋骨.杜甫“瘦硬”说实为书家内在的共同追求。矧旭劲素瘦.篆隶亦未一味趋肥,故韩愈借挞伐右军“俗书”之名,实为“复尚清劲”也。尽管中唐书法趋上而肥,唐代书论却崇尚筋骨、觅神求逸,慎始慎终。“尚骨通神”既为论书的核心思想,亦为唐代书论之精髓所在。二者水乳交融,相依互补。唐代“神”、“逸”无争,胼手胝足,于论书诗中亦有分说。本文首次系统研究唐代论书。唐代论书涛暨书论,与文论、诗论、画论等一起共同构筑唐代美学大厦.良可称善。自唐代开创并形成第一个高峰之后,论书旋成为宋及宋后各朝文人歌咏书法的主要文学手段。

  • 标签: 唐代 “安史之乱” “神” 最高理想 核心思想 系统研究
  • 简介:<正>与稚儒相识,纯系“金石缘”。1998年金秋,“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在杭州开幕,稚儒以一幅铁线篆而获“西泠印社奖”。我亦有幸忝列其末,就这样,我们在西子湖畔邂逅了。不料一见如故,同为前贤往哲的遗闻佚事和流风余韵而心醉,确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彼此间有了频繁的信函往来和电话联系,从而我对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铁线篆 西泠印社 流风余韵 书法作品 就这样 忝列
  • 简介:  总论  "诗中有画,画中有"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足语言和时间艺术,画是造型和空间艺术.二者各具特点和短长."画一体,画一律"人们大多是从形象意义上谈论的.古希腊西蒙尼底斯最早提出"画是静默的,待是语言的画".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与画的联系,提倡画结合,取长补短.所谓画难画之景,以凑成,吟难吟之,以画补足,……

  • 标签: 中国画 国画诗 画中有诗中
  • 简介:明代中期松江一地的书法.张弼与张骏并称“二张”,现今张骏传世书迹甚少,但颇具水准且有议题可以发挥。本文主要分两大段:首先,考证张骏的生卒年与为官经历,作为推断传世书迹书写年岁的依据;并分析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两件张骏草书立轴,其四十岁前後所书《桂宫仙》轴,书风可归为宋克、陈璧、二沈一脉,确立松江确有某种狂草书风的传承,张骏是此风格的殿军。五十二岁所书《思补堂》轴,书风和张弼几不可辨,考其生平,二人早年即相识。其次,张骏传世书迹多落有“文华殿直”头街,文华殿为天子与太子读书之所,当时被视为“天于近臣”。文华殿归大内司礼监所管,故张骏和宦官关系密切,剀瑾喜欢张骏晚年书风,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七言绝句》轴为代表。正德二年,刘瑾甚至召回致仕的张骏来带领重誊《通鉴纂要》,使该书总纂官李东阳难堪,张骏以此誊写超升至礼部尚书。此年,祝允明在京考进士,故封张骏有极度恶评,影响其在明代书法史的地位,从王世贞、陆应阳、董其昌等人标举松江的代表书家开始,“二张”中仅张弼存世,张骏从书史中消逝了。

  • 标签: 松江 张骏 张弼 刘瑾 祝允明
  • 简介:和画是怎样的关系呢?依我看,、画是同源的,是姐妹的关系。因为它们所表现的都是客观事物形象、体态的变化,以及美丽的色彩、韵致、情味等,都是经过作者的思维,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而完成的。它们的区别只是:是用文字来表现,而绘画是用笔墨和颜色来表现罢了。

  • 标签: 诗画 相得益彰 客观事物 艺术手法
  • 简介:山谷道人的传世书法与诗仙李白的传世诗篇在同样命运多舛的官场失意之后,共同演绎出了一幅近乎完美的跨越时空却又两心相照的佳作。本文试图通过对黄山谷书作中用笔、结字、章法的分析,在技法层面解析此传世书法的整体特点,从而体会其长枪大戟、出神入化的草书境界以及勇于革新、张扬个性、宣泄情感的草书理念。

  • 标签: 尚意 叛逆 张扬个性 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