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无论是从音乐学的研究角度,还是在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中,对配器技术的探讨与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研究一个民间乐种,不对其乐队的编制、乐器的配合特点进行分析是不全面的,甚至无法领略它的风格内涵,因为乐队的配置与组合是形成乐种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中对于乐队的配器织体研究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我国丝竹乐合奏中的二人台牌子曲、江南丝竹、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代表性乐曲的配器手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总结了丝竹乐配器的基本规律.

  • 标签: 丝竹乐 织体 配器研究
  • 简介:配器法课程是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记录了音乐学院学生在此门课程教学时的课堂答疑,诸如:乐器法学习的枯燥、“管弦乐法”“管弦乐法原理”“管弦乐配器法”“管弦乐队配器法”“乐器法”“乐器学”等名词的区别与关联、如何把握配器法学习的重点和有效地学习方法、课程学习和作曲实践中的困惑与苦恼等问题,并以教师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标签: 配器法 作曲系学生 困惑 课堂答疑
  • 简介:我们这一拨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的同学,对杨老师的配器课以及当时的南202教室有着极为深刻的记忆。当时40多岁的杨老师,刚从德国留学归来,才华横溢,风华正茂!在钢琴边站立式的视奏总谱,讲台边俯身调整播放谱例音响音量的身影,黑板上抄写谱例划出的噪音,厚厚的油印谱例卷起的一角,以及习惯性上课超时还是讲不完刹不住车的每一次挥手……

  • 标签: 老师 配器 20世纪80年代 上海音乐学院 作曲系 习惯性
  • 简介:作为音乐创作学习的重要内容,“配器”与音乐作品的风格定位紧密相连,作曲者想要实现自己期望的崇高艺术目标,就必须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各乐器、乐器组以及跨乐器组别之间的艺术特点和品格特征。

  • 标签: 配器 文学表达 乐器结合 组合特点
  • 简介:配器是与作曲有着最密切关联的一门技术理论。若要研究某一类型音乐的配器技术与手段,主要应从该类型音乐的特有观念出发,在作品的结构中探寻配器的奥秘。文章从分形结构的微观细节,到中观隐喻性的模型内容,最后再到作品整体宏观结构的顺序,结合其延展性的时间结构观念,来探索频谱音乐特有的配器技术与手段。

  • 标签: 频谱作曲 配器 结构 音色
  • 简介:前奏曲《牧神午后》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青年时期的作品,乐曲通过色彩斑斓的和声、细腻精巧的配器,描绘出了“光影浮动”的梦幻内容和“瞬感即逝”的直觉印象,确立起了独具一格的印象派音乐。通过研究管弦乐总谱,对部分配细节进行逐小节、逐层次的分析,以增进人们对这部作品以及印象派音乐配器风格的了解与认识。

  • 标签: 德彪西 牧神午后 印象主义 主题 音色 层次
  • 简介:现代管弦乐队是在18世纪中叶随着交响曲这种体裁的诞生而确立的,这一时期正处于器乐化主调音乐风格时期的开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重要的大型器乐合奏体裁一一交响曲,是建立在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的主调写法为主的基础上,以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为基本音色,加之若干打击乐器而构成的主调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 标签: 管弦乐作品 配器 织体 复调 音乐风格 18世纪
  • 简介: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Op.45)是作曲家为数不多的描写异国人文风光的作品之一。本文从管弦乐配器的角度,对《意大利随想曲》的乐队编制、乐器选择与使用、多个主题材料的配器手法、乐曲舞蹈性及功能分组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柴可夫斯基 意大利随想曲 配器 分析 场景式 舞蹈性
  • 简介:二、打破层次间和谐的配器技法在层次间制造拍频音响状态是纽加德打破层次间和谐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源于他在1967—1968年间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孔型设计》。在这首作品的中间段落,纽加德把我们带入了声音探索的新领域。他将两个频率十分接近,而且振幅也大体相似的声音用震音的织体快速地交替,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相互重叠的音,这些音的频率在临届带宽度产生了干涉现象。在本文中,干涉现象主要体现的结果是拍频。

  • 标签: 技法研究 配器 层次化 结构 干涉现象 1968年
  • 简介:本文以配器史的研究现状、现有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为题,将其置于西方音乐史背景中,认为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阶段,不完全等同于音乐史和音乐流派,进而探讨配器史本体的研究方法.

  • 标签: 西方音乐史 配器 研究方法 研究现状 发展阶段 相对独立
  • 简介:(接上期)形态6的扩展变奏序列原型的截断转轮与逆行阶段的补齐,构成了全曲中最富有歌唱性的优美双声部合唱片段,我们可以把它视作钢琴版本身A材料上下行的拉宽变奏。

  • 标签: 管弦乐 钢琴 配器 笔记 音乐 思维
  • 简介:在传统配器教学中,钢琴、粉笔和黑板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艺术也在摸索中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比如,在配器课程中采用音乐软件和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变的更加直观、更加生动,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音乐天地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音乐软件和多媒体系统在配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乐器法 配器法 音乐软件 多媒体
  • 简介: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Op.31),是勋伯格按照自己的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管弦乐作品。在作品中体现的十二音序列音乐配器基本原则不仅使十二音体系所强调的“音高平等”甚至是“音色平等”得以很好的体现,并且也赋予了作品音色多样化的乐队音乐特点[本文(上)刊登于《黄钟》2009年第三期上]。

  • 标签: 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乐队变奏曲》(Op.31) 十二音序列 “音高平等” “音色平等”
  • 简介:<正>一、1——20小节。1、这是大号独奏的著名例子。它使我们对大号这件乐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平时较少使用的中、高音区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2、拉威尔用木管与弦乐的混合音色演奏低音伴奏声部。应仔细阅读总谱,看拉威尔怎样用四部弦乐(大提、低音提琴各分二部)演奏三个实际声部,尽量避免同音复奏,使所有声部都运动起来。与弦乐写法相反,木管则把中间声部相同的音符归纳为长音,作平稳的处

  • 标签: 拉威尔 低音提琴 《图画展览会》 声部 弦乐 音色
  • 简介:如果一个音乐学生想找一个本世纪的作曲家作为自己学习配器特别是20世纪配器或曰现代配器的榜样,那么,布莱兹(PierreBoulez1925~)将是最佳选择至少也是最佳选择之一;如果一个音乐爱好者想用最少的时间充分感受现代管弦乐队的色彩斑斓或者荒诞不经,也还只能是选择布莱兹。

  • 标签: 乐谱 作曲家 师教 作品 钢琴组曲 音乐学院
  • 简介:2008年,萨洛宁在洛杉矶爱乐乐团任期将满17年之际,为加拿大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莱拉·乔瑟夫维契(LeilaJosefowicz)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于2009年4月9日由萨洛宁亲自执棒洛杉矶爱乐乐团,莱拉·乔瑟夫维契合作首演。这部作品摘得了2012年格文美尔作曲大奖的桂冠,而它作为一部当代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审美本质方面的追求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关注和认识。

  • 标签: 萨洛宁 小提琴协奏曲 格文美尔奖 音乐色彩 乐队音响 复古
  • 简介:弓弦乐器组是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一个乐器组,在乐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管弦乐队的基础,被视为“乐队中的乐队”。弓弦乐器组音色统一,表现力强,音域宽广,是个能够长时间演奏却不令人感到厌倦的乐器组,它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拉弦乐器组成。通过演奏不同的音区、力度以及使用不同的乐器比例等方法,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音乐来。

  • 标签: 弓弦乐器 音乐作品 配器法 管弦乐队 拉弦乐器 低音提琴
  • 简介:"傩戏"一词对于当代的我们显得尤为陌生,并且给人感觉是充满迷信色彩的。当然,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绝对有它曾经的功能与需求,若是学习"傩戏"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再运用现代的作曲思维加上技术手段,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声响效果。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创作环境下,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好、发展好、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傩戏的表现方式是在封建社会下的产物,是否需要继承发展。想要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是一种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是任何事情也都是有途径可以够解决的。本文将以创作电子乐《傩戏随想曲》为例来解读傩戏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如何运用"傩戏"的素材创作音乐而得出笔者对"傩戏"素材配器的思考与延展。

  • 标签: 贵池傩戏 戏曲创新 电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