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的讲题是《儒学与人格养成》.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但他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进行理解,就是说在人的一生中,学习永远不可以停止下来,什么时候可以停止下来呢?只有当自己的生命结束的时候才可以停止下来,所以只要活着,我们就需要学习.我们一生不可以停止下来的学问是什么样的学问呢?我的理解是生命之学.

  • 标签: 人格养成 儒学 学习 生命 学问 荀子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改变青年人格形象,塑造“新青年”作为救国和建设新社会的当务之急.他认为“新青年”应是一个平等的、理性自主的、意志自由的、有德性的、富有情感的主体,其人格应在自我实现和社会实现中完善,在价值取向上应将实利和重道结合起来,在人生态度上应取进取精神.“新青年”人格理想虽也是真善美和知情意的统一,但已将对人格的独立和自由的追求放在主导地位,开始超越传统人格说中理想人格就是对道德人格的追求,向着人格之真和自由之境迈进.因此,“新青年”人格观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人格观的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人格观的诞生.

  • 标签: 陈独秀 新青年 人格精神 传统人格说 现代性
  • 简介:协同进化是生物个体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与其它物种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同样适应于生态系统中的企业进化。企业进化的过程是生态位变动的过程,企业通过生态位变动,调整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获得持续进化的动力,最终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协同进化。本文基于生态位的视角,对科技小微企业协同进化动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协同进化的相关机制和战略构建。

  • 标签: 科技型小微企业 企业生态位 协同进化 机制 战略
  • 简介:1890年6月4日,朝鲜赵太妃薨逝。按照成例,朝鲜必须向礼部派遣告讣使,清朝派遣敕使,赐奠弔丧,但因朝鲜屡思自主,企图改变事大礼仪,遂引发“郊迎礼”的礼仪之争。从中朝两国处理赵太妃丧礼的案例,可见朝鲜国王追求自主的企图,欲改动事大礼仪,模糊化宗藩体制的等差位阶,因而请求敕使队伍改由马山浦上岸,并免除向皇帝诏书三跪九叩的“郊迎礼”,保护朝鲜的体面。但清政府却欲藉“郊迎礼”的举行,向各国驻朝公使彰明中朝两国的君臣名分,所以坚持按成例处理,稳固清政府的宗主权。中朝两国礼仪之争的结果,最后还是清政府略胜一筹,成功让各国驻朝公使了解“名分”控制朝鲜君臣的有效性,却让朝鲜君臣更加强了反华意识,埋下日后中朝宗藩关系破裂的导火线。

  • 标签: 君臣名分 自主 袁世凯 赐奠 郊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