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今年二月间,我会在清理仓库时,得一残破并缺二足的铜质素鼎(照片2)。该鼎敞口,侈唇,腹稍外鼓,圜底,双耳对称置于唇上,足呈牛蹄形,上节肥硕,中渐内收,下部向外伸,似蹄趾状。鼎之腹上部仅有一道凸出的弦纹,耳正面有两道阴刻直线纹。鼎高19.1、口径22.4、耳高4.6厘米。

  • 标签: 阴刻 弦纹 直线纹 圜底 外伸 牛蹄
  • 简介:正呼和乌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呼和乌乡泉脑村东的一处山坡上,北距旗政府所在地土贵乌拉镇10公里。该墓地南靠山梁,北临呼和乌河,地势南高北低。1995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11座,该墓地头向多为北向,墓葬均为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墓葬内随葬品极少,一般置于头前或头龛之内,多

  • 标签: 骨胶原 稳定同位素比 汉代 饮食结构 人骨 西汉中期
  • 简介:几十年来,放射性同位锶(Sr)、铅(Pb)和稳定同位氢(H)、碳(C)、氮(N),氧(O)、硫(S)是用于人类及动物遗骸研究的同位体系。随着质谱测试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接受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热电离质谱仪(TIMS)等的出现,使得对于原子质量大于40(一直到铀)的天然稳定同位体系的分析变得容易,为生物考古学领域发展打开了新的视角。

  • 标签: 放射性同位素 考古学 稳定 生物 非传统 应用
  • 简介:为研究古代麻江铜鼓的成分、工艺和矿料来源及麻江铜鼓与遵义铜鼓的发展源流关系,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和铅同位比值分析等方法,对所取4面含砷麻江铜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为Cu-Sn-As-Pb四元合金。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可知,古代麻江铜鼓中含砷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含量较高。将该4面麻江铜鼓与含砷遵义铜鼓进行成分及铅同位比值对比及地缘、矿产进行相关研究可知,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存在着一定的源流关系,并且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的矿料可能来源于云南文山地区与广西百色地区一带。

  • 标签: 冶金史 麻江型铜鼓 遵义型铜鼓 Cu-Sn-As-Pb四元合金
  • 简介:近来,一些大学在讨论如何建设研究大学的问题.由此,我们想到是否应该建设研究博物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如何与之相适应并求得发展?在小康社会面前,博物馆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吸收外国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我们自己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理论体系?诸如此类问题,我们都要悉心研究,并给予回答.因此,在该不该建设研究博物馆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回答.

  • 标签: 研究型博物馆 市场经济 观众研究 文化研究
  • 简介:笔者去年曾写一篇小文谈北宋“御书钱”(见《成都文物》2003年2期),有读者赐问:“赵佶御书钱以‘崇宁通宝’最为有名,何以尊作于此着笔独少?”“崇宁通宝”版别复杂,非专文不足以阐明的,本文试谈一下“崇宁通宝”大钱的有关问题。

  • 标签: “崇宁通宝”大钱 北宋 版式系统 历史文化
  • 简介:“学习组织”是一种现代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谓学习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氛围,凭借着学习,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它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得到各种社会组织的认可和赞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提出向学习社会过渡的策略,2001年

  • 标签: 学习型博物馆 中国 管理机制 人员培训
  • 简介:形制、工艺以及对腐蚀层的光学、化学分析,XRD检测,还有^210Pb放射性强度测定等,是鉴定古代青铜器真伪的常用手段。通过观察铜锈的腐蚀现象也可将人工做锈与长期埋藏自然形成的青铜锈蚀加以分辨。但由古旧金属或真的古代物品再加工而成的高仿品制作之精良,使用传统的检测手段可能仍无法确定其真假。锡同位测量是能克服上述不足,有效鉴定青铜器的新方法。

  • 标签: 青铜器 同位素 测量 应用 放射性强度
  • 简介:本文对郾城郝家台等5个遗址中的龙山墓葬出土人骨进行了稳定碳氮同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龙山时期的河南地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传统,一种以水稻为主食,食肉较多,可能是受南方文化影响;另一种以小米为主食,食肉较少,明显是河南仰韶时期饮食传统的延续,这两种传统在郝家台和煤山遗址中同时存在。尤其是煤山遗址的情况显示食用水稻的人群地位明显较高,贾庄的情况也支持这一判断。不同饮食传统的地理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南、北方文化势力在河南地区的影响范围。这些现象从饮食的角度揭示了龙山时期河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同时也表明,稳定碳氮同住分析方法能够突破以器物为对象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为考古研究提供新信息。

  • 标签: 河南 龙山时期 碳氮同位素 饮食 文化交流
  • 简介:  2003年3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发掘了一座辽代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属器、木器、漆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等①,由于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方契丹族政权辽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服饰、艺术以及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在2004年被评选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标签: 吐尔基山辽墓 墓主人 同位素分析 内蒙古文物 边疆考古研究 考古新发现
  • 简介: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食物之间的差异表明,该遗址不同种类家畜之间的饲养方式有所不同。

  • 标签: 新砦遗址 家畜的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简介:为研究纤维-壳聚糖共聚产物对石质文物封护保护的可行性,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将醋酸丁酸纤维(CAB)与壳聚糖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纤维-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同时研究了纤维和壳聚糖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条件:引发剂K2S2O8浓度1.5mmol/L,预处理温度40℃,时间2h,纤维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2: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交联剂0.12mL,总液体积100mL。分析了纤维-壳聚糖用量对石质文物封护材料的性能影响,并且对石材试样进行模拟试验,测试分析了色差度、光泽度、接触角、附着力、透气性和耐老化等性能指标,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纤维-壳聚糖接枝聚合物浓度为15%的封护材料保护后,石材试样保持了原有的质感、光泽、颜色,并且憎水性、耐老化性等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对石材试样具有良好的封护效果,为天然高分子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标签: 壳聚糖 纤维素 接枝共聚 文物保护
  • 简介:本研究项目系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所进行的合作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为依据铅同位比值分析法研究“中国河南省巩义市黄治窑出土唐三彩及日本出土唐三彩、日本产铅釉陶器之产地推定”的提纲报告。

  • 标签: 铅同位素 釉陶器 日本 比值 中国 文物考古研究所
  • 简介:信息定位展览在我国博物馆展览中已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相比于发展规模,其传播效益仍旧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藏品构成片面单一、展品研究基础薄弱、多媒体等信息传递装置与展览脱节等。信息定位展览应通过改善藏品征集理念、加强展品研究、提高多媒体等信息传递装置利用率等途径,促进展览传播效益的实现。

  • 标签: 博物馆展览 信息定位 传播效益
  • 简介:严建强教授的《新的角色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展览中的实物展品》(见中国博物馆杂志2011年合刊)一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篇好文章,其对展品信息关联性的分析总结很是到位。但该文将博物馆展览分为“器物定位展览”和“信息定位展览”,笔者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 器物 信息定位 关联性 展品
  • 简介: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饮食器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烧制陶器,随着陶器的出现.陶壶随之成为人们的实用器具之一。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由于青铜铸造业的迅速发展.铜壶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器具。

  • 标签: 青铜 出土 汉墓 武威 饮食器具 新石器时期
  • 简介: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腔和内浇道对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腔的不同设置埘允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腔的不同设置对充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对钱币腔的液流充时间和液流在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对凝周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对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腔的设置对充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对缩短充时间的要求高于对充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

  • 标签: 西汉 铸钱工艺 竖式浇铸 内浇道 计算机模拟
  • 简介:众所周知,铅同位分析在考古领域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的原理是,用铅同位的比值,如^207Pb/206Pb,208Pb/^206Pb等等,来分析和比较含铅的各种物质,以确定材料的来源等。有学者用此方法来分析后青铜时代埃及的铅矿、眼脸粉、铅金属、铜金属和铜合金、颜料(包括埃及蓝和绿釉料)、玻璃和彩陶等,取得了好结果。

  • 标签: 铅同位素 青铜时代 埃及 材料 铜合金 金属
  • 简介:铅同位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铜器相同原料的情况,其他器物的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的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本文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本文研究结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群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冶金考古 叶家山墓地 西周铜器技术 曾国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青铜工业
  • 简介:~(87)Sr/~(86)Sr比值用来测定第6-11世纪,在东地中海地区的4个产地的玻璃。而其样品取自BetEliezer,BetShe'an,TelelAshmunein和Banias。样品分为两种:低氧化镁或泡碱玻璃和高氧化镁或植物灰玻璃。样品原件均为容器,或大块的未经处理的玻璃。样品经用金刚石丝处理表面后,取约100mg玻璃碎片,经仔细的清洁处理以除污染,在硝酸和氢氟酸中蒸煮,至于,再用二级酸HNO_3及HCl改变氯化物,在2.5mol/LHCl中的溶液通过适当的阳离子交换柱,含微量的锶被收集,并在脱气单钽丝珠

  • 标签: 锶同位素 玻璃生产 拜占庭 测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