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汉末以来,中国和印巴次大陆之间的来往极为频繁。僧侣、使节、商人交错道路,项背相望。这种情况为前此所未有,而北魏迁洛以后,尔朱荣入洛以前,尤为突出。杨衒之《洛阳伽兰记》所记,久已脍炙人口。及魏末丧乱,东魏和西魏长期纷争,继之以北齐、北周的对峙,典籍失坠,旧事渐湮,到魏收编纂《魏书》之际,不少重要史实已不能详,而今本《魏书·西域传》实从《北史》过录,又非。魏收之旧。及反复核对其内容,重复者一国数传,而缺漏者尤多。于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友好往来,几于湮灭不彰,这不能不使历史工作者引为憾事。幸而《魏书》本纪中还保一些国名,包括中、西亚

  • 标签: 魏书 唐西域 西域传 古代印度 遣使 都城
  • 简介:本文搜集旧大陆西部早期传入中国的作物及家畜资料,尝试辨析这些因素在进入中国的初期,也就是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在当时生业体系的作用。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地点很多,但在农业中所占比例极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几乎没有,但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东南部则很多且比较重要。绵羊、山羊和黄牛等家畜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占比例很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占到家畜的一半以上,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东南部也大致如此。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型农业应当是与中亚农业经济连为一体的。

  • 标签: 旧大陆西部 作物与家畜 龙山-二里头时期 区域特征
  • 简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4000年~3500年期间全球气温有过明显下降,这一降温事件对当时人类的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国前的商人正处于此次气候发生变异的时期,其活动地域的南迁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 标签: 气候变迁 下七垣文化
  • 简介:画是寺庙中举行水法会时在水道场中悬挂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它是随着水法会的发展与兴盛而逐渐完备的。据现有资料记载,水法会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水画则产生于唐代中晚期,在宋代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明清时期,水法会内容及水画图像体系已非常丰富,水画不但在佛教仪式中应用,在道教仪式中也得到普及,且形成了自身独立而丰富的图像体系。水画不但有上下堂区别,还有卷轴式、壁画式及版画式等形制的不同。现存水画大多为明清遗物,由民间画工所作,少部分出于宫廷画师之手。由于粉本的使用,水画继承并展现了隋唐以来人物画的传统,一堂水画所绘人物常常多达五百余位,题材范围广泛,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内容。水画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俗艺术,其图像内容传达了民俗信仰观念和宗教审美情感,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研究成果对佛教史、道教史、三教合一史、绘画史等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水陆法会 水陆画 艺术特征 宗教思想
  • 简介:钱仲联先生《剑南诗稿校注》注释卷45绞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矣悲喜交怀作长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5月版第2766页)云:

  • 标签: 《剑南诗稿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仲联
  • 简介:甘肃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曾对甘肃河西水画进行过两次调查。一次是1998年8月,一次是2002年9月。两次调查已发现甘肃河西古浪、山丹、民乐、武威四个县市博物馆中馆藏水画486轴。这些水画过去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藏于库房几

  • 标签: 甘肃 水陆画 水陆法会 信仰民俗
  • 简介:我对河西水画的专注始于1994年。十年来,在甘肃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八次深入河西各县市博物馆调查水画的收藏情况,现已基本摸清了河西水画的收藏数量和保存现况。

  • 标签: 河西 敦煌研究院 敦煌学 文物 简述 收藏
  • 简介:为纪念民族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湖县博物馆利用群众集资,氏家族捐资,政府支持等多种途径,启动秀夫纪念馆建设工程,历时一年多,已建成忠烈堂、读书处、碑林和秀夫研究会办公用房,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秀夫纪念馆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主建筑忠烈堂,正厅供有木雕秀夫坐象,东厢房陈列氏生平事迹的图书及文字资料,

  • 标签: 陆秀夫纪念馆 民族英雄 爱国主义教育 陈列内容
  • 简介:通过对湖北黄梅墩遗址出土遗物的再次分析,可以看出,墩遗址受薛家岗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并不属于薛家岗文化,它具有许多自身特色.墩遗存四个年代组的划分是客观的,正确的.

  • 标签: 黄梅 陆墩遗存 年代划分
  • 简介:画是以图像遗存为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涉及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方面丰富的信息,如果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入手,深入发掘水画的各种文化内涵,使之不仅成为艺术史、美术史的研究素材,而且更可能成为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史,乃至整个文化史研究的经典范例。

  • 标签: 水陆画 水陆法会 图像志
  • 简介:攻战纹臆释刘弘,李克能1935年,在河南汲县山彪镇一号战国大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铜鉴。两器形制相同,大小接近,器表皆以金属镶嵌手法装饰有内容相同的水攻战纹图案①。图案所刻划的场景生动,人物动作高度概括,极其简练,而又形象逼真。毫无疑问,图案所表现的...

  • 标签: 公元前 春秋时期 图案 《春秋左传》 中原地区 楚国
  • 简介:元代画家行直(1275—1349年后),字季道,又字辅之,号壶天,亦号壶中天、书壶中、湖天居士,吴江(今属江苏)人。出身分湖世家,嗜古好学,早年师从南宋著名词人张炎,工诗文词,精绘事,好收藏,家中多贮金石钟鼎法书名迹,于诗文、书画、鉴藏诸方面均有建树。史载其“诗画清劲,为人所称”,惜传世作品仅存《碧梧苍石图》一件。关于行直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有讹误,故本文从其家世、生平、交游等方面出发,对其撰《词旨》、收藏《荐季直表》、为钱重鼎筑水村等事迹及其传世孤本《碧梧苍石图》作一番考究。

  • 标签: 陆行直 碧梧苍石图 词旨
  • 简介: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是中国史前人类社会演进史上一个里程碑,其产生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文明社会起源的动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评述了文明起源最为流行的限制理论的成功与不足,复原了夏朝建立前后的气候变化,发现夏朝的建立恰好对应于4.2-4.0kaBP全球降温事件。本文依据文明起源的战争理论,但认为人口增长本身不是触发人口-资源失衡进而引发战争的一个独立变量,引入气候突变作为独立变量,认为人口增长、气候突变、人口迁徙和地理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口-资源失衡,引起人群之间的战争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第一个王朝为何诞生于中原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何诞生于4.0kaBP前后而不是其他时间。

  • 标签: 夏朝 气候突变 人口增长 限制理论 人口-资源失衡
  • 简介:游墨迹《忆成都》赏析及其他刘诗南宋爱国诗人、书法家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游生于北宋末、南宋初,此时权奸弄事,山河破碎,国家民族命运发发可危,朝不保夕。他生于一个学术和文学空气很浓的仕宦家庭里...

  • 标签: 陆游 诗歌创作 蜀中 墨迹 范成大 成都
  • 简介:1920年以后,留在敦煌的敦煌藏文写经,最少有3000卷左右的卷轴本和2000多张梵夹页流失,但却一直未引起敦煌文物界与学术界的重视。虽然这批写本近百年来也在续面世,但目前所见卷轴本不过400卷,而梵夹页基本上十数页。继续搜集这批敦煌写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 标签: 敦煌 藏文写经 再度流失
  • 简介:"软盖层"保护遗址墙体是目前盛行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且为中欧和北欧认可的一种保护技术。"软盖层"保护技术符合我国建设遗址公园的保护技术需求,根据苏格兰的研究报告推测"软盖层"保护技术适合在中国沿海域范围气候环境下应用。该项研究是对"软盖层"保护技术应用于安徽宣城广教寺遗址公园保护与展示工程实施可能性所做的模拟实验,实验地点于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周期为一年。实验方法为将两堵模拟实验墙分为四等部分,一部分墙头覆盖砖块模拟硬盖层保护和另外三部分墙头覆盖三种不同的植被(景天科植被、马尼拉草、四季青草)模拟软盖层保护,通过安装在各不同盖层下的温度数据记录仪每半小时采集的温度变化数据,通过手持式湿度仪于每月采集墙体的湿度数据,结合图像记录等方式采集每月墙体的表观变化和植被的生长情况变化。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及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环境下,"软盖层"对墙体的保护效果主要体现在极端气候环境下。同时,"软盖层"在夏季对墙体的除湿功效显著,而且在冬季并没有增加墙体湿度的副作用。实验结果还表明,草的选择对"软盖层"的功效影响颇大,建议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寻找更适用作"软盖层"的植被和土壤。

  • 标签: 软盖层 硬盖层 遗址 砖石墙体 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