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首都博物馆保管部契约库内藏有契约文书共计2万余件(套),库房采用先进恒湿不恒温智能化空调系统,对不同质地文物进行妥善保管。近年来,在馆领导重视下,首都博物馆组织人力、物力对这批珍贵本文献进行了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 标签: 首都博物馆 纸本文献 文献保管 文献研究与应用
  • 简介: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从重视“物”“收藏”、“研究”,逐步转向重视“与观众沟通”,纷纷采用新概念、新方法,投入资源吸引不同受众,以改变观众行为、促成其学习并感到满意。在此背景下,1916年吉尔曼提出用以描述观众对博物馆倦怠状态小短语“博物馆疲劳”,在百年间引起一批重要学者广泛兴趣。对“博物馆疲劳”研究揭示了参观博物馆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经历了浅层次现象归因到深层次心理探究历程。“博物馆疲劳”检测方法与解释机制极其多样,从实证主义范式逐步转到自然主义范式。通过适时休息、节省耗费、放松身心和忘却疲劳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以防止其过早离开,指导展览从而本质上促成交换,进而改变观众学习行为及其效果。

  • 标签: 博物馆疲劳 博物馆观众研究 参观影响因素 检测方法 改善对策
  • 简介:为研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结构构件重要排序问题,以江浙地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典型传统民居木结构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方法采用构件属性改变后对结构整体应变能单位体积改变率作为构件重要评价指标,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16.0)开发了基于生死单元法和改变弹性模量法构件重要评价程序。分析结果表明,改变弹性模量法更适用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结构构件重要分析。通过对抬梁式和穿斗式单榀框架和整体框架在竖向荷载、水平地震荷载两种工况下结构构件重要计算分析,得到了构件重要系数和排序,并提取出了抬梁式和穿斗式传统木构关键构件。研究结果可以为确定传统木构建筑遗产在修缮施工、维护以及结构健康监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构件提供科学合理理论依据。

  • 标签: 传统木构建筑 构件重要性 抬梁式 穿斗式 改变弹性模量法
  • 简介:洹北商城与殷墟遗址是分属于商代中、晚期两座都城遗址,两者在空间上相连,时代上前后衔接,但总体布局差别明显,是两座规划与布局迥异城市实例。本文结合新考古发现和研究,讨论了两者规划、建设上特点及其嬗变。在洹北商城早期偏晚时段,商人规划、建设洹北商城,随后中断了城市建设;到洹北商城晚期,商王又迁居于此,开始了新一轮建设,之后又放弃了洹北商城,起建了殷墟商邑。两者间发生了一废一兴转换。

  • 标签: 洹北商城 殷墟商邑 建设 嬗变
  • 简介: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大型墓葬,其腰坑底部距地表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体现,商墓底部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入口,腰坑中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引领者。

  • 标签: 殷墟 商代墓葬 腰坑 黄泉观念
  • 简介:2018年6月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无问西东—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著名文物专家孙机、杨泓,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齐密云,中方策展人李军,意大利罗马市文化遗产督查帕里希等出席开幕式。

  • 标签: 文艺复兴 丝绸之路 中国国家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馆
  • 简介:本文通过对蒸馏罐和炉渣显微组织和化学成分分析,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详细复原桐木岭清代炼锌遗址炼锌技术。分析发现,桐木岭蒸馏罐各个部位设计合理,冶炼罐可以重复使用;该遗址主要使用含铅硫化锌矿,焙烧不彻底,也使用可以直接冶炼氧化锌矿;蒸馏罐在炼锌炉中摆放规范,冶炼和冷凝温度控制较好,技术效率较高。该研究对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炼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炼锌 蒸馏罐 硫化锌矿 焙烧 蒸馏
  • 简介:在瓷器上使用化妆土,三国时期首先在南方出现,目的是为了改善器表粗糙,后期成为改进青瓷釉色重要方法。而北方地区许多著名窑场在最初生产白瓷时都采用了化妆土。晚唐到北宋初,始形成以定窑为代表不施化妆土精细白瓷,以及以磁州窑为代表化妆白瓷。二者发展了富有自身特点装饰。化妆白瓷成为制作日用瓷主要方法,开创了一系列富有特色装饰手法,特别强调了黑白反差,成为宋元时期瓷器中特点鲜明装饰风格。明代以后,精细白瓷基苓都来自景德镇,北方窑址几乎全部生产化妆白瓷、宋代先后在北方和南方出现了在青瓷器露胎部分施护胎釉工艺,护胎釉成为化妆土一种新发展形态、

  • 标签: 瓷器生产技术 化妆土 化妆白瓷 装饰枝法 护胎釉
  • 简介:藏品是博物馆核心,是博物馆教育工作基础。通过更好方式将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背后知识呈现给观众,缩短观众与博物馆距离,是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努力方向。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了多样化课程创新,缩短学生观众与藏品距离。“藏品阅读”课便是其中成功案例。该课程针对初中以上学生、围绕藏品展开,创新课程形式同时,为学生提供以发现和体验为核心教育参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 藏品阅读 课程
  • 简介:近年来,观众研究日益受到博物馆学界重视。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博物馆观众研究在方法使用上还存在较大不足。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了定量及定性两类研究方法在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中应用现状。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为主定量方法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定性方法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且研究方法使用缺乏统一体系和科学标准。为提高观众研究科学和有效,博物馆应提高对观众研究方法重视程度,加强方法使用针对和严谨,实现定量和定性方法有效整合,构建科学完备方法体系。

  • 标签: 博物馆 观众研究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 简介:中国公众考古新媒体传播始于1998年门户网站新闻频道考古信息大众化传播.迄已走过20年历程。其间,公众考古网络化传播大致经历了媒体传播期、考古人自媒体传播期、考古人与公众双向互动全媒体传播期三个阶段。新媒体出现和发展调动了公众参与考古积极性和可行,进一步实现了公众考古追求公众化和社会化互动效应,为公众考古传播提供了全新模式。

  • 标签: 新媒体 发展史 公众考古传播
  • 简介:本文山西羊舌一座春秋早期晋侯墓出土一件组合式玉器入手,集中讨论早期中国存在装饰神灵形象组合式玉器,将其分为三大类共计六种,认为这三类组合式玉器应起源于良渚文化,后经大汶口文化晚期过渡,在龙山—二里头时期山东和中原地区繁荣开来,后为商代所继承和发展,基本覆盖了早期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些组合式玉器寓意,基本是以象形和转喻思维模式与艺术手法,沿着实物——组合玉器——单件玉器逻辑,围绕鸟(鹰)崇拜制作出各种大小不同神物作品,拥有这些神物作品就意味着拥有了通神法力,亦即拥有了统治社会合法权力。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复杂化进程,王室贵族阶层就此产生,也反映了早期中国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不断熔炼进程,政治文化上"早期中国"才逐渐形成。

  • 标签: 羊舌晋侯墓 组合式玉器 神灵形象 早期中国
  • 简介:石质文物破坏问题不仅在于人为破坏和表面污染,更多来自自然因素对文物破坏,例如,日晒雨淋、风沙吹蚀、地表水冲刷、地震、地下水侵蚀溶蚀。为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华岩摩崖石刻露天石质文物病害进行探查,采用无损探测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和探地雷达方法,直接找水地面核磁共振方法成功探测出摩崖石刻依附岩体地层含水分布状况。探地雷达方法探测出依附岩山体内岩溶、裂隙发育状况。两种方法探测结果发现,石刻依附岩体内岩溶、裂隙发育,部分区域岩溶裂隙带已成为地下水汇聚场所或流通通道,对阳华岩摩崖石刻构成了极为严峻侵蚀威胁。两种方法解释结果互为验证,研究结果为阳华岩摩崖石刻病害治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基础资料。

  • 标签: 地面核磁共振 石质文物 病害 文物保护
  • 简介:在超级连接主题下,博物馆功能越来越多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时代在互联科技带动下不断飞速发展,而在这种个人时间被急速压缩情况下,健康成为了社会公众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饱满状态,以及良好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状态。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焦虑、孤独、抑郁、丧失、身体伤痛……面对这样普遍问题,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以其特殊多媒介环境和众多文物及艺术品而成为提供疗愈最佳场所,它在提供放松、反思、健康教育新功能下,与艺术治疗、触摸等新方法相结合,吸引潜在“新”观众,探索其创造个人价值及提供心灵安放之所新意义。

  • 标签: 博物馆 博物馆功能 心理疗愈 艺术治疗 健康
  • 简介:通过数字摄影与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完成多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工作。为满足AgisoftPhotosga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技术要求,在进行可移动文物多视角影像获取时,针对形态各异、种类繁杂可移动文物,需要采用不同拍摄方法,保证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最佳效果。

  • 标签: 数字摄影 多视角三维重建 AgisoftPhotoscan软件 多视角拍摄
  • 简介:为实现建筑木构件裂缝及孔洞检测,采用自主研发整套超声CT检测系统,包括非金属超声检测仪、微弱信号放大系统、探头直径转换系统、多探头固定系统和超声CT分析软件。检测中采用干耦合技术,不使用任何耦合剂,避免了耦合剂对木质文物污染。通过实验室标准试块检测得到了与试块实况吻合检测结果,并对陕西西岳庙古建筑木构件进行了实地检测,取得了良好检测效果。

  • 标签: 超声CT 木构件 缺陷
  • 简介:本文在国际视野下,结合各有关领域学术研究及博物馆学期刊杂志和网络文献中相关理念,且笔者作为一名博物馆从业者工作经验和"常识",对当今博物馆非正式学习境况是如何变化略作讨论,并对其中机遇和风险进行初步调查与分析,希望因此引起更多从业者和研究者密切关注和深入探讨。

  • 标签: 博物馆 非正式学习 变化 机遇 风险 分析
  • 简介:本文综合博物馆临时陈列展览选题需适应本馆性质与任务、兼顾学术和普及以及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新形势下更好开展博物馆工作有所帮助.

  • 标签: 博物馆 陈列展览 选题
  • 简介:文物保护材料有效寿命预测是文博领域十分关注科学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对仿真样品进行多组平行老化实验,借鉴动力学方法探究环境对纯丙(纯丙烯酸乳液)、硅丙(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及B72(ParaloidB72)等保护材料有效寿命影响。实验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一、测量仿真样品上保护材料在不同老化条件下接触角及色度变化,以表征其耐候;二、测量紫外光照射时间不同保护材料可逆率变化,以表征其耐光;三、对三种材料做热重分析,并利用热动力学原理预测其热老化寿命。所得结果如下:一、通过对仿真样品老化循环可以直观地表达三种保护材料耐候,发现与文物本体"相容"是三种材料失效主要原因,在不同组老化实验中,可以看出三种材料各有优劣;二、通过测量几种保护材料"可逆率"发现,紫外光照射下纯丙、硅丙、B72均符合二级反应,可以此为依据通过计算方法推测保护材料在紫外老化条件下耐久;三、通过数据可知,在稳定、低温环境下,高分子材料耐久均非常优异。随着环境温度升高,保护材料有效寿命会明显缩短。本研究探索结果,可为现阶段较常使用文物保护材料寿命预测提供一些思路。

  • 标签: 陶质彩绘 保护材料 寿命预测 光降解 热降解 反应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