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著名的历史学、博物馆学家邓琴先生对于长江航运史、地方史志、川康金石、川康史地都有很深的造诣,关于巴蜀史研究尤为学术界称道。他的的钜著《巴史新探》、《巴史再探》、《巴史三探》、《蜀故新诠》,是我们治巴蜀史与巴蜀考古者案头必备的重要文献之一,结集为《巴蜀史迹探索》,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

  • 标签: 邓少琴 巴蜀史研究 中国 生平 历史研究 学术著作
  • 简介:琴先生(1897~1990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博物馆学家,曾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重庆市博物馆副馆长等,对于长江航运史、地方史志、川康金石、川康史地都有很深的造诣。关于巴蜀史研究尤为学术界称道,他的巨著:《巴史新探》、《巴史再探》、《巴史三探》、《蜀故新诠》,是我们治巴蜀史与巴蜀考古案头必备的重要文献之一,结集为《巴蜀史迹探索》,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

  • 标签: 邓少琴 巴蜀史研究 中国 四川 生平 研究成果
  • 简介:夜深人静暗灯光,军营无声我自忙。孜孜不倦观藏品,唯有银元叮当响。那是一九九一年国庆节的夜晚,秋高气爽,洁白的月亮给南疆大地铺了一层白银,透过窗户照到了我的床前,像一抹薄薄的亮霜。夜深了,军营里静悄悄的,我还亮着戴黑罩的台灯,欣赏着当天在喀什巴扎上买到的一包银圆和二十几枚红钱。

  • 标签: 银币 “钱” “心” 大清 错版 国庆节
  • 简介:天水市博物馆现藏清宋琬主持摹刻《陵流寓诗》原石共三块,其中一块已碎为四部分。现简要介绍如下。残石均为陕西富平产石灰岩石质,质极坚细。每块纵36厘米,横48厘米,厚8~11厘米。细线刻横框,纵24厘米。每块石右侧有编号,用小真书标志该石所在顺序。残石一,行草书。为全部《陵流寓诗》之第七,内容为《秦州杂诗》第十六首后二十二字、第十七首、第十八首、第十九首前十七字。

  • 标签: 杂诗 书法艺术 第十八首 博物馆 天水市 石灰岩
  • 简介:华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摄影家,与沙飞、郑景康、吴印咸并称为红色摄影史上的四大摄影家。2013年,石华之子石志民将一批珍贵的石华原版摄影作品捐赠国家博物馆。这批照片大部分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堪称经典。石华拍摄的地道战、地雷战、雁翎队等典型题材作品,既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又不乏细腻的表现力。由于抓拍内容和画面美感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镜头也对准挣扎在苦难生活和炮火前线的最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表现最平凡的人物和生活点滴,透露出其浓厚的人文关怀。石华在其从事摄影工作的一生中,还重视摄影人才培养和摄影理论研究。他是我国摄影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 标签: 石少华 摄影 抗日战争
  • 简介:夔为殷契考———兼说昊、太昊曹定云殷墟卜辞中有“夔”字,其形体作。关于此字,以往学者有过多种隶释:史学大师王国维初释为“”①,后又改释为“夔”②;陈梦家先生隶作“”或“”③;徐中舒先生释作“”④;近年又有学者释为“夏”⑤。以该字形体而论,...

  • 标签: 少昊 殷墟卜辞 太昊 殷契粹编 郭沫若 帝喾
  • 简介:采用矿山考古、模拟实验等方法,对中国商代采矿技术进行论证后得出如下论点:商代,探矿采用了重砂法和工程法.地下开拓采用竖井、斜井、平巷等多种井巷联合进行.采掘工具已使用铜质专门器.采用多种型、式不同的"预制"木构件,用于各地矿山井下,形成了规范的井巷支护技术.矿山提升采用滑车等简单机械.矿井采用自然通风.井下有了排水槽、水仓等排水设施.井下采用火把式照明.

  • 标签: 商代 江南 铜矿开采技术 探矿 采矿
  • 简介:旧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而且大部分遗留下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是石器以及石器生产的废弃物。旧石器考古就是从这些石制品来了解人类技术和智力的进化。长期以来,旧石器研究主要限于对石制品的描述和比较。然而,本文介绍了这门学科当下的成果和任务,旧石器研究不仅要了解石器技术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传统,还要探究大脑、语言、双手还有社会适应和象征意义等体质与行为演化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更多依赖生物学研究以及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现生黑猩猩解剖学特点和工具使用行为的比较。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奥杜威的砾石工业为代表,器形和加工受制于砾石的原来形状,这种工具已能帮助古人类增加获取高质量食物的能力,为大脑的智力进化提供必要的能量供应。150万年前各种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平刃斧和手镐出现,如果排除原料形状和加工步骤的区别,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类工具。这一时期古人类也开始用火。50万到30万年前的阿休利晚期,大型切割工具逐渐被勒瓦娄哇技术取代,这是一种高效的标准工具,并用来装柄。复合工具的出现表明古人类已经有了复杂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并且可能已会说话。更精湛的石叶技术在五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和近东,表明功能和形制各异的专门工具出现。同时,投矛器、骨角器、装饰品和各种重大发明面世。现代人类这种智力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他们很快扩散到全球,并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绝灭。人类演化的步伐,就是从最原始的石器技术开始,从旧石器时代初不超过10公里的活动范围,最终发展到今天的航天飞机和轨道空间站。(陈淳)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演化 技术 文化遗存 设计能力 旧石器考古
  • 简介:大面值硬币的防伪要素包括硬币的外形尺寸(直径、厚度等)、重量、颜色、手感、表面光亮程度,以及金属成份还有硬币正、反两面上的图案和文字的形状(字体、字型)、位置、大小和错落起伏的规律,特别是有注明着微小字符(钱币生产厂、地点和设计家的缩写字母)和图样中隐匿的标识等。

  • 标签: 硬币 生产厂 防伪技术 标识 要素 地点
  • 简介:称蒙古族为"蒙兀",称之为"朦瓦",称之为"盟古",明初修称为"蒙古".传说蒙古族起初住在斡难河(鄂嫩河)的不儿罕山(大肯特山).到赤都忽儿孛阔时,出现了联盟的军事集团,宋孝宗谆熙十六年(1189年),铁木真被选为合罕(军务酋长).他率部先后灭亡了塔塔儿回部、札刺亦儿、乃蛮、不里(回族的一部),战败篾儿乞惕等部落,统一了大漠南北,于元太祖元年(1206年),集蒙族各酋长于斡难河开会,建九旒白旗,即大汗位,号称成吉思汗.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宁夏固原)西南之清水县.太宗窝阔台继位后,于太宗七年(1235年)再侵南宋,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宋.

  • 标签: 《辽史》 《新唐书》 军事集团 宋孝宗 《元史》 明初
  • 简介: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热带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主要的饮品之一.对于黎族人来说,最好的饮料莫过于酒了.下面从黎族的酿酒技术及酒器来探讨特有的民族风俗.

  • 标签: 酒器 黎族 民族风俗 地理环境 少数民族 人类社会
  • 简介:钻探是指利用一种简单的工具由地表向下钻孔,通过对地下提取土样的观察和辨认,以了解地层的堆积情况。考古钻探是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探明地下古代文化遗存为目的的钻探。钻探自被田野考古采用以来,便成为考古调查的重要手段。钻探是有条件的,不是在任何地区都可

  • 标签: 田野考古 地层堆积 钻探技术 文物保护 古代文化 秦公大墓
  • 简介:由同济大学,江西省文博系统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经过两年半的艰苦、认真的工作,完成了“中国悬棺研究“课题;并于1989年6月13日在江西省贵溪现场,采用仿古工具与方法,将一具棺本成功地吊入了悬崖上的洞穴中,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升置悬棺的奇观,引起了新闻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悬棺升置技术研究的目的,即是要解决古代这些悬棺是如何弄到悬崖上去的,这个问题是悬棺研究中的谜中之谜。千百年来,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充分反映了人们要搞清这个问题的强烈愿望,但却一直未能找出让人满意的答案,有的说法过于粗略,缺乏说服力,也有些说法荒诞不经或夹

  • 标签: 中国研究中心 仙水岩 地质变迁 珙县志 葬俗 贵溪
  • 简介:《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和《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第二集)》是李京华先生在冶金考古方面的研究专著,第一本出版于1994年,第二本出版于2003年,前后历时近十年.第一本主要内容为:铜铁冶炼与熔化技术、铸造技术,农具冶铸技术,冶铸技术的起源与演变,冶铸业管理与职官,冶铁技术的传播,彩色金属渣与高温彩色瓷釉起源的关系等.

  • 标签: 冶金考古 技术研究 古代 中原 述评 冶铸技术
  • 简介:为分析判断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对宁夏博物馆藏5件齐家文化玉器进行无损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件玉器所含元素及相对含量与和田玉相似。再借助齐家文化历史史料的有关信息,可推断为和田玉成分;利用拉曼光谱技术测得5件样品的拉曼光谱图,通过与和田玉样品拉曼光谱图比对,最强及次强特征峰位整体与之相似。可以明显看到透闪石矿物的特征峰,两种检测分析结果相互验证。研究结果为探索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和玉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准确的数据支撑。

  • 标签: 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 齐家文化 无损分析
  • 简介:<正>铜器的起源到青铜文化的形成,在社会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它促使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加速了文明社会的诞生。因此,一直被认为是冶金史和考古学上的重大课题。本文利用我国考古发掘中的早期铜器资料,对我国早期铜器锻造、铸造工艺的发展过程,提出一管之见,就教于大家。

  • 标签: 早期铜器 齐家文化 青铜器 考古学 山东龙山文化 遗址
  • 简介:21世纪的现代人借助电脑,遨游网络,已无“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之忧虑,也无“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之孤苦,视觉电脑技术的加盟,使数字化的网页面画面丰富,先进的技术使阅读和浏览更具审美效果和趣味。那么博物馆为什么要重视和利用视觉处理技术呢?

  • 标签: 数字博物馆 视觉处理 数字映像技术 摄影技术 三维技术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外新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渐次传人中国,国内考古学者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并就相关问题开展了一场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栾丰实、方辉、靳桂云先生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一书正是对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系统化总结。

  • 标签: 考古学 学理 学者 文物 年代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