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浯溪,湖南南部的著名风景区,位于老革命家陶铸故乡的祁阳县城郊,这里江水澄碧,山峦叠翠,风景绝佳。浯溪碑林,为全国四大碑林之一,更为海内外游人所向往。

  • 标签: 碑林 元结 风景区 祁阳县 革命家 陶铸
  • 简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60年以来,本所配合国家、省、市建设项目,相继开展了大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并为解决学术课题进行了一系列主动发掘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及重大学术突破。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裴李岗文化研究、仰韶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夏商文化研究、古代冶金研究、古代陶瓷研究等诸多重要考古研究课题中取得突出成就,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科研合作硕果累累,编著出版大型考古报告专集、图录与论文集、学术专著180余部,在专业刊物上累计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简讯、研究论文和其他文章250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 标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六十年 科研 文物保护 硕果
  • 简介:黄易,号小松,清代中期著名的金石家、学者。本文力求通过考察黄易访碑活动的成果及他与大学士朱筠及其门生弟子的问学往来,从多个角度展现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的人文学者和艺术家的形象,并以此来探究金石活动与当时的学术风气之间的联系。

  • 标签: 黄易 朱筠 金石 访碑 学术风气
  • 简介:室外土遗址经常因遭遇降雨、水淹等发生皮,造成土遗址表层性能改变,影响土遗址的进一步保护。以定量纯净黄土在等降雨大小下,通过控制不同降雨时长,试验了不同降雨时长下土壤皮发育的过程,分别测试了降雨前后的皮厚度、密度、硬度及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在降雨量未达到饱和状态时,随降雨量增大,皮层的厚度、密度、硬度迅速增大,表皮土壤颗粒被击碎,孔隙迅速减小;在降雨量达到饱和状态时,随降雨量增大,皮层的厚度、密度、硬度缓慢增大,但表皮土壤裂缝迅速发育,由周围向中心形成同心圆状或辐射状裂隙。研究结论可为室外土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

  • 标签: 土遗址 降雨时长 土壤结皮 土壤性能
  • 简介:《成都文物》自1983年创刊,至今已整整经历了20个春秋。孕育、出生、成长于天府沃土的《成都文物》,今已成为西蜀文史科学园地中的绚丽花朵,在国内为数不多的文物专刊中占有重要一席。20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史学、文博界和社会相关部门、人士的支持、关注下,特别是经过编委会、编辑部同仁们的辛勤耕耘,这个刊物已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值此《成都文物》20华诞,特别志贺。

  • 标签: 《成都文物》 中国 期刊 编辑出版
  • 简介:主八”新考李克璞主八,元朝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他虔信佛教,刻印著名的汉文《碛砂藏》,还刻印西夏文西藏文佛经,广为散布。1930年4月小野玄妙(1883~1939)①首先写长文记述主八刻经事迹,②其后人们常常要提到他...

  • 标签: 《碛砂藏》 民族出版 西藏 大藏经 《元史》 佛教美术
  • 简介: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辉煌的时代,它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又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有很大提高.冶铁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各地的文化统一.无论是东方的齐鲁文化、北方的燕赵文化、西方的秦文化、南方的楚文化,还是东南的吴越文化和中原正统的周文化,其文化痕迹越来越小,逐渐融成一个形态完整的汉文化.

  • 标签: 《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 选题 学术性 资料 精品意识
  • 简介:北宋末王黼(1079~1126)写了一本名为《宣和博古图》的书,记录一些古物。其中有一种很特殊,他认为是天文仪器之类的古代器物(如图一)。在图旁有文字说明称:”右表座高四寸六分,深四寸二分,阔七寸一分,口径一寸一分,重三斤九两,无铭文。是器表座也。

  • 标签: 器物 铭文 北宋 天文仪器 古代 文字说明
  • 简介: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与生物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南京明城墙表面的微生物种群。本研究发现地衣、大型真菌、丝状真菌、蓝细菌、绿藻和硅藻在城墙上大量存在。此外,在无地衣及藓类覆盖的城砖上,核心自养生物以石生硅藻(AchnantheslauenburgianaHustedt)和北方羽纹藻(PinnulariaborealisEhrenberg)为主,并伴生丝状真菌。对城砖生物风化实验结果表明,藻类对城砖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53.65mg/m2·yr)。本研究的结果补充了明城墙微生物种群,及硅藻在陆生环境下风化硅酸岩矿物研究上的空缺,并为明城墙对藻类微生物腐蚀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明城墙保护 明城墙微生物 藻类腐蚀硅酸岩机理
  • 简介:1999年,衡水市文物管理处对安平县城水泥厂院内发现的2座东汉墓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掘,获得了一批实物资料,对研究安平汉墓分布、墓葬形制、埋葬习俗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安平县 东汉墓 汉墓分布 墓葬形制 考古研究
  • 简介:为研究古代麻江铜鼓的成分、工艺和矿料来源及麻江铜鼓与遵义铜鼓的发展源流关系,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等方法,对所取4面含砷麻江铜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为Cu-Sn-As-Pb四元合金。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可知,古代麻江铜鼓中含砷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含量较高。将该4面麻江铜鼓与含砷遵义铜鼓进行成分及铅同位素比值对比及地缘、矿产进行相关研究可知,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存在着一定的源流关系,并且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的矿料可能来源于云南文山地区与广西百色地区一带。

  • 标签: 冶金史 麻江型铜鼓 遵义型铜鼓 Cu-Sn-As-Pb四元合金
  • 简介:近来,一些大学在讨论如何建设研究大学的问题.由此,我们想到是否应该建设研究博物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如何与之相适应并求得发展?在小康社会面前,博物馆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吸收外国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我们自己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理论体系?诸如此类问题,我们都要悉心研究,并给予回答.因此,在该不该建设研究博物馆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回答.

  • 标签: 研究型博物馆 市场经济 观众研究 文化研究
  • 简介:<正>《尚书·舜典》说舜“同律、度、量、衡。”孔疏:“律者,候气之,而度、量、衡三者,法制皆出于律。”认为这时已经把计量单位和声律相联系。但远古时代显然不可能对乐律和度量衡的关系理解到这种深度。《尚书》几经窜乱,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很成问题。因为如《管子·君臣篇》只说:“衡石一称,斗

  • 标签: 黄钟律管 汉代 度量衡 计量单位 容积 同律
  • 简介:笔者去年曾写一篇小文谈北宋“御书钱”(见《成都文物》2003年2期),有读者赐问:“赵佶御书钱以‘崇宁通宝’最为有名,何以尊作于此着笔独少?”“崇宁通宝”版别复杂,非专文不足以阐明的,本文试谈一下“崇宁通宝”大钱的有关问题。

  • 标签: “崇宁通宝”大钱 北宋 版式系统 历史文化
  • 简介:“学习组织”是一种现代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谓学习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氛围,凭借着学习,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它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得到各种社会组织的认可和赞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提出向学习社会过渡的策略,2001年

  • 标签: 学习型博物馆 中国 管理机制 人员培训
  • 简介:信息定位展览在我国博物馆展览中已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相比于发展规模,其传播效益仍旧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藏品构成片面单一、展品研究基础薄弱、多媒体等信息传递装置与展览脱节等。信息定位展览应通过改善藏品征集理念、加强展品研究、提高多媒体等信息传递装置利用率等途径,促进展览传播效益的实现。

  • 标签: 博物馆展览 信息定位 传播效益
  • 简介:严建强教授的《新的角色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展览中的实物展品》(见中国博物馆杂志2011年合刊)一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篇好文章,其对展品信息关联性的分析总结很是到位。但该文将博物馆展览分为“器物定位展览”和“信息定位展览”,笔者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 器物 信息定位 关联性 展品
  • 简介: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饮食器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烧制陶器,随着陶器的出现.陶壶随之成为人们的实用器具之一。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由于青铜铸造业的迅速发展.铜壶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器具。

  • 标签: 青铜 出土 汉墓 武威 饮食器具 新石器时期
  • 简介: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腔和内浇道对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腔的不同设置埘允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腔的不同设置对充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对钱币腔的液流充时间和液流在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对凝周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对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腔的设置对充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对缩短充时间的要求高于对充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

  • 标签: 西汉 铸钱工艺 竖式浇铸 内浇道 计算机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