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庐枞中生代火山构造洼地边部,上侏罗龙门院组火山岩层之下,有一套以湖相沉积为主,间夹火山建造的地层,现已证实它是区内重要赋矿层位之一。通过对地层剖面、岩相特征、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并与邻区地层进行对比,认为有单独建组的必要,命名为龙桥组,时代暂归晚侏罗世。

  • 标签: 庐枞地区 中生代火山构造洼地 龙桥组 晚侏罗世
  • 简介:最近我们在川西南的甘洛凉红,汉源桂贤等地对上震旦灯影组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发现,现择要报道,以期引起地质界同仁的注意。一、在灯影组内特别是灯影组第二段,即过去所称的“富藻段”内发现大量的古陆上暴露带的标志,其中计有渗流豆石、渣状层或渣状白云岩、白云石化淡水方解石、帐蓬构造等,过去将其分别定为核形石、砾屑白云岩、花斑状白云岩、卷发状白云岩等。

  • 标签: 灯影组 白云岩 白云石化 核形石 二段 在川
  • 简介:新疆柯柯亚地区上石炭(柳树沟组、齐家沟组、奥尔吐组)硅质岩分布广泛.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剖面测制和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硅质岩是海底火山喷发多次活动结果.研究区硅质岩具高TiO2、富Ni、贫Co,低K2O、P2O5,Al2O3与TiO2呈正相关,在TiO2-hl2O3双变量图解中,属火山成因硅质岩,δCe与陆缘硅质岩非常接近,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 标签: 柯柯亚 上石炭统 硅质岩 火山成因 大陆边缘
  • 简介:巢湖地区下志留高家边组页岩XRD衍射分析表明,页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和石英组成。根据沉降法获得石英等脆性矿物平均含量约为67.8%,黏土矿物平均含量约为25.12%。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微观孔隙结构观察,发现页岩的孔隙主要有4种类型,即粒间孔隙、粒内孔隙、裂缝孔隙和溶蚀孔隙。其中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大量发育,它们是页岩气的重要的储集空间;裂缝孔隙发育良好,是页岩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页岩成分和结构之间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页岩中石英等大量脆性矿物的存在,有利于页岩中裂缝的形成;而黏土矿物的存在,不仅能增加有机质含量,并且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综合分析认为,巢湖地区下志留高家边组页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

  • 标签: 下志留统高家边组 页岩气 储集性能 安徽巢湖地区
  • 简介:台北凹陷前侏罗系是目前吐哈盆地获取新增储量最有利的接替区,但因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层位难以识别和追踪而无法确定源岩分布及生烃规模.通过对鲁克沁构造带稠油的油源分析,证实了台北凹陷深层不仅存在二叠系生油岩,而且生烃潜力及资源规模巨大,并已发生过多期油气生成、聚集.

  • 标签: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上二叠统 生烃潜力 油源对比 源岩
  • 简介:伊犁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的主要产地之一,截止目前已提交了3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矿体主要赋存在中下侏罗水西沟群(J1-2sh)的第Ⅰ-Ⅱ旋回、Ⅴ旋回及Ⅶ旋回等3个旋回的砂岩中,提交了可供开采的铀资源量万余吨,就目前已探明或发现的铀矿床(点)赋矿层位来看,第Ⅰ-Ⅱ旋回铀矿体仅分布在伊犁盆地南缘西部地区,而第Ⅴ、Ⅶ两旋回的铀矿床(点)在盆地南缘中西段均有分布.从地质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来看,第Ⅴ、Ⅶ两旋回铀成矿条件较为相似。但二者的铀矿床无论从规模、还是空间展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从铀源、岩性岩相、地质构造、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层间氧化带等方面对铀成矿差异因素加以对比分析和讨论。

  • 标签: 成矿差异因素 成矿条件 岩相 成矿期
  • 简介: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中发育多种储层类型,天然气产出能力各异。针对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整体孔渗关系差,以孔隙度为基础、单定量孔渗关系模型评价精度低的特点,以微观孔隙结构与储集物性关系深入分析为基础,建立了以渗透率为基础,利用与多种储集类型相配置的孔渗多定量关系模型,分别确定了不同储集类型的不同下限,提高了超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水平。

  • 标签: 须家河组 超致密砂岩 储层评价 川西
  • 简介:储层问题是制约深层天然气勘探获得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深部优质储层孔隙成因和保存机理、次生孔隙发育带研究很薄弱,储集性质控制因素研究程度不够,难于进行有利储层分布的预测。研究以储层地质学和储层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储层宏观研究和盆地沉积史及热史研究成果,对徐家围子断陷深层下白垩登娄库组的砂岩储层中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类型及储集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介绍。

  • 标签: 碎屑岩 储层 孔隙 下白垩统 松辽盆地
  • 简介:华蓥山地区的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沙溪庙组页岩中有一叶肢介化石富集层"叶肢介页岩"。叶肢介化石一般出现在陆相地层中,由于它数量多、演化快、分布广泛,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和邻近地区中生代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叶肢介化石形态功能和现代叶肢介生活环境的分析和华蓥山地区叶肢介埋藏情况的研究,对其在中侏罗的古环境进行了重塑,该文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的演变和古环境的变化以及古环境变化对"叶肢介页岩"形成的影响。

  • 标签: 化石 古环境 中侏罗统 华蓥山
  • 简介:黑色岩系成因复杂,且与多金属元素成矿密切相关。对安徽石台地区下寒武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富集Ag、V、U、Mo、As、Sb等多种金属元素。且在这套黑色岩系地层剖面中,其中部碳质页岩的金属元素富集程度比其它岩性的富集程度明显偏高。微量元素组成及相关元素比值显示这套黑色岩系形成于海相热水沉积作用,代表了一种非正常海水沉积。沉积环境由早期缺氧的还原环境逐渐向后期的半还原-氧化环境演化,反映早寒武世安徽下扬子海由海侵向海退的逐渐过渡。

  • 标签: 黑色岩系 下寒武统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古沉积环境 安徽石台
  • 简介:在分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七克台构造中侏罗碎屑岩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8口井的薄片鉴定观察、压汞资料、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资料,研究了七克台构造中侏罗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特征,确定了它们的成岩作用阶段,分析了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其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粒间溶孔、粒间孔、粒内溶孔及溶缝、颗粒内裂隙、晶间微孔等.

  • 标签: 中侏罗统 成岩作用 台北凹陷 碎屑岩储层 地台 吐哈盆地
  • 简介:对四川省射洪县"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剖面的上侏罗系蓬莱镇组进行岩相分析、观察研究表明,蓬莱镇组以紫色、紫灰色、灰绿色泥岩、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含粉砂岩,可以识别划分出湖泊、河流和铁质氧化土壤三种岩相类型。其中,湖泊相可分辨出深湖、滨~浅湖亚相,河流相,并可进一步识别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洪泛平原(/河漫滩)四种亚相。根据这些岩相和亚相的气候指示,结合下伏硅化木层位的岩相特征,认为研究区在蓬莱镇组沉积期属于半干旱气候。

  • 标签: 古气候 岩相 蓬莱镇组 射洪县
  • 简介:小提坎里克组火山岩分布于西南天山南缘的塔里木微板块之塔里木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主要由中酸性陆相火山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石富碱、富钾,其中酸性火山岩稀土总量高,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负Eu异常明显,稀土分布曲线呈显著“V”字形态,明显富集Rb,Th,K,亏损Ba,相对富集Ce,Sm,而相对亏损T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火山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通过锆石U-Pb测年获得(296.2±6.1)Ma的年龄数据,时代为早二叠世.综合南天山已有研究成果,小提坎里克组火山岩与分布于托什干河上游一带的早二叠世高钾钙碱性的巴雷公花岗岩属同源岩浆的产物,在早二叠世时,西南天山已演变为一个统一的区域伸展背景.由此可以推断,南天山晚古生代碰撞造山的峰期在早二叠世之前已结束,南天山古洋盆在早二叠世之前已经闭合.

  • 标签: 西南天山 小提坎立克组 下二叠统 U—Pb 地球化学
  • 简介: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发现辉绿岩-砂岩接触带附近半固结的长石砂岩中石英颗粒边部、颗粒间孔隙内及颗粒内裂隙中微晶石英发育.不论是纵向上还是横向上,距接触带较近的样品中,微晶石英多而细长.随着远离接触带,石英微晶逐渐减少,形状逐渐变的粗短.研究表明,这些微晶石英是辉绿岩侵位对围岩砂岩中碎屑石英的压溶或重结晶等作用形成的.

  • 标签: 辉绿岩侵位 半固结砂岩 改造作用 微晶石英 热流体
  • 简介:在分析前人对准噶尔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下侏罗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总结了层序和体系域界面的识别标志,将下侏罗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7个体系域,同时叙述了各三级层序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层序内含煤岩系的发育特点分析,发现其主力煤层主要发育在JSQI和JSQ3湖侵体系域中,本文作者认为研究区内湖侵时期为有利的聚煤时期,聚煤作用主要受构造沉降、物源供给、气候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控制。

  • 标签: 下侏罗统 层序地层 聚煤 控制因素 中拐地区
  • 简介:贵州省赤水地区下三叠嘉陵江组的沉积相属于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嘉二1—嘉一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灰岩、粉晶白云岩。有利储层为裂缝-孔隙型,并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有利储产层的发育须要构造裂缝的连通。宝元构造为嘉二1~嘉一有利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旺隆构造为嘉二1~嘉一有利储层发育的次有利区,太和构造为嘉二1~嘉一有利储层发育的差有利区。

  • 标签: 碳酸盐岩 储层、嘉二1—嘉一段 赤水地区
  • 简介: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下二叠乌郎组火山岩为一套陆相火山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组成,中性火山熔岩较少,表现出双峰式火山岩特征.研究表明,下二叠乌郎组经碰撞后松弛拉张,伊犁地块拉伸出现陆内火山裂谷环境.该组地层广泛夹持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表明早中二叠世地壳活动频繁,局部地段地壳拉伸,产生同沉积断层,该断陷盆地经历发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

  • 标签: 天山造山带 阿吾拉勒 下二叠统乌郞组 地球化学 双峰式火山岩
  • 简介:据丰谷地区须家河组的地表剖面、岩心和薄片、测井曲线及常规物性测试资料等的观察、对比分析,认为川西坳陷中段的丰谷地区上三叠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普遍具有低孔低渗、致密化强、超高压、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但局部仍发育有孔渗性相对较好的层段。根据沉积作用及沉积相、成岩作用类型、构造作用方面来探讨丰谷地区须四段储层的特征及有利储层段的分布认为,须四段储集性的好坏主要受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类型控制。丰谷地区须四段储层发育最有利的沉积微相是潮汐影响的河道、潮间潮下水道、沙坝、冲洗坝,其岩性为灰色—浅灰色中—粗粒岩屑(钙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砂体单层厚度大,上下岩性变化快,以碳酸盐胶结为主。次生溶蚀对储层储集性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期次的断裂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构造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须四段属于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储层。

  • 标签: 致密砂岩储层 次生溶孔 丰谷构造 川西坳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