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谷(PalmValley)气田于1965年3月被发现,帕谷1号井日产天然气11.7×10~5立方英尺,产层是奥陶系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在这以后,又钻了五口井,井口流量变化较大,日产量从很少一点达到100万立方英尺,甚至有的超过130×10~6立方英尺/日。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一般都是极低的。通过岩心、测井分析和干扰试验证明,地层中广泛延伸的裂缝系统,是气体主要的渗滤通道。新钻井(帕谷4井,5井和6井)都进行了目标明确的综合性现代电缆测井,以识别裂缝的位置和方位。经综合数据分析,能够确定裂缝的方向和密度对井间的影响以及井口产能的差别。裂缝产状从平行于层理面、且井间可对比的裂缝带变化到与井眼斜交的垂直裂缝或近于垂直的裂缝。高产井可能与高的裂缝密度有关,帕谷气田中的裂缝沿背斜轴向发育,如交切平行或近于平行主剩余应力方位的主裂缝带。

  • 标签: 测井分析 裂缝密度 基质孔隙 电缆测井 地层倾角 高产井
  • 简介:中卡兹库铀成矿省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成矿省,该区铀矿以砂岩型铀矿为主,其中乌奇库杜克矿床是世界最早发现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本文通过对该类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成矿条件的研究,对比了中卡兹库铀成矿省与中亚地区其它铀成矿省不同的成矿特征,总结了该类型铀矿成矿的时间、空间和定位规律。

  • 标签: 成矿省 乌兹别克斯坦 成矿规律 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 中亚地区 砂岩型铀矿
  • 简介:2000年9月17日-10月15日,作者参加地质总局组织的铀矿地质考察培训团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浸砂岩型铀矿进行了考察。着重对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各阶段工作方法,特别是储量计算(包括计算机处理)、地浸试验工艺、矿床经济技术评价(包括计算机程序)以及铀矿勘查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学习。本文侧重介绍乌兹别克铀矿和铀矿地质企业,中卡兹库铀成矿省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典型矿床介绍、成矿规律概括等。通过这次考察培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进了友谊、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我们目前所承担的地浸砂岩型铀矿区调项目工作很有帮助和启发。

  • 标签: 乌兹别克斯坦 中卡兹库姆地区 地浸砂岩型铀矿 成矿规律 控矿因素
  • 简介:本文叙述了在普鲁德湾油田一种新式混相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总体开发设计、油藏模拟和矿场试验。评价了这种技术的两种不同方式所得到的结果。垂向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包括在一口已完井的生产井中,在一个连续性的厚水淹层段的底部,先注入一个混相注入剂大段塞,接着注入一个跟踪水小段塞。此混相注入剂波及到末被以前混相注入剂注入接触的岩石,并且向邻井驱动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侧向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中,是沿着一口生产井或注入井油层的底部钻一口水平侧向井,把混相注入剂顺次注入沿着侧向井眼的几个井段,以便使以前注入水未波及区的原油变成可动油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然后将侧向井转为正常生产井或注入井使用。模拟数据表明,垂向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能使每口生产井初日产油量达159m^3,新增采油量达3.18万m^3。侧向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计算结果表明,每个侧向新井有新原油达15.9万m^3的潜力。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矿场试验所采出的原油是混合采出的。但是总体上十分鼓舞人心。到2000年7月,从第一口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侧向新增产原油为约22.76万m^3,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获得了成功。随后三口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侧向注入井的反应大不相同。第一口垂直井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没有见到多大反应,但是可对普鲁德湾油田的生产动态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随后一口垂直井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很成功,已注入大量混相注入剂,并且目前已采出达17.49万m^3原油。到2000年7月,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井累积新增原油超过79.5万m^3,平均日增产原油约为636m^3。根据这些成功的结果,又部署了一个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井方案,并正在实施中。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非常规混相驱油技术 采收率 波及效率 侧向井 含油饱和度
  • 简介:1简介桑德斯(ThunderHorse)北部油田的发现是博斯黑德(Boarshead)盆地内较大的桑德斯复合体一部分。这一部分在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坎宁(MississippiCanyon)伸展区的中一南部。由于上覆丰富的盐体使一些大型、重要的构造出现了模糊现象,这个地区是非常复杂的。对任何成功的勘探和开发方案来讲,通过适当的地震成像分析这种构造的复杂性是关键性的。

  • 标签: 墨西哥 油田 射线追踪模拟技术 储集层 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
  • 简介:在阿拉斯加普鲁德湾油田实施了气顶注水地表微重力监测。这种监测技术对气顶注水动态的监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钻大量的监测井来监测水的运移将是不经济的。矿场监测表明,与注入水置换气体有关的密度变化容易通过高分辨率地面重力测量而检测出来。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气项注水 四维微重力监测 密度变化 地面重力测量
  • 简介:俄刊报道:在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省彼尔区别列兹尼古高原北部发现了30多个上弗兰—多内昔碳酸盐岩生物礁块,其上沉积了维宪阶陆源层。分析了该区含油气沉积的岩性地层及岩石学特征,编制生物礁结构的沉积模型,预测储集岩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该区的上弗兰—多内昔碳酸盐岩含油气组合的结构十分复杂,其中所含储集岩的数量不多,并受其在剖面中的位置及沉积聚集的水动力环境控制。

  • 标签: 储集岩 分布规律 油气沉积 圈闭 礁相 碳酸盐岩
  • 简介:戈格兰达格-奥卡雷(Gograndag-Okarem)油气区位于土库曼斯坦西部里海盆地的东缘。从晚古生代到晚新近纪,南里海盆地的陆内坳陷经历了复杂的加积和裂谷作用,当时在周围的厄尔布尔士(Alborz)和佩特山冲断带发生了碰撞造山运动。受挠曲加载和冷却作用的共同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很高,厚层高频三级层序的存在可以说明这一点。古阿河向西进积的大型上新世三角洲体系沉积了一套被称为红色群(RedColorGroup)的碎屑岩地层,厚度接近6000米。这一大型三角洲楔体最初可能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期(5.5Ma?)沉积的,同时在上新世和第四纪逐步由退积转变为进积。这一沉积体系大致和阿塞拜疆的产油层系是同位地层。晚上新世的滑脱构造是佩特冲断带右旋横推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一系列平行的东北一西南向褶皱构造,其中四面倾伏的背斜聚集了油气。在已知的五个背斜构造带中,只有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了商业油气发现,而第三个构造带也有少量油气发现。解释认为,上、下红色组的多层叠置超压储层是在河控低能三角洲环境中沉积的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和洪积砂岩。根据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了厚度为100~150m的受气候控制的三级层序。发育良好的低位体系域(分流河道)沉积层是主要的油气产层,其上覆盖有海侵体系域的暗色页岩(最大洪泛面)(外陆架、前三角洲相)。虽然区内存在高位体系域砂岩(三角洲前缘相),但它们的油气潜力较小。其有效粒间孔隙度为16~27%,渗透率50~1000md,超压10.5~16.5PPg。成熟度研究表明,原地烃源岩未成熟,目前产油区生油窗顶面埋深大约是4000米。根据阿塞拜疆的研究,所推测的烃源岩为迈科普组(渐新统一下中新统)。泥火山、逆冲断层和顺应�

  • 标签: 土库曼斯坦 油气区 石油地质特征 三角洲体系 低位体系域 含油气系统
  • 简介:前言德油田是挪威地区一系列自垩岩油田(其它还有Valhall、Eldfisk、Edda及Tommeliten油田)中最南端的一个,其构造和地层的发育与沿下伏的斯克鲁比断层的倒转运动密切相关。该油田实际上包括两个独立的背斜构造,即东德和西德。其位置在阿莫公司Valhall油田的南部和挪威与丹麦边界的北部(见图1)。虽然西德的发现井钻于1974年,且在1977年就证实了在东德背斜的顶部有良好的含油白垩岩,但由于评价钻井程序得出的结论是无利可图,令人失望,所以该油田的开发生产一直拖延到1990年才开始。德油田开发上使用的是与Valhall

  • 标签: 三维地震 振幅 反演 背斜 储集层 边界
  • 简介:普鲁德湾主力产层最上面200英尺是中等渗透、高有效厚度与总厚度比的河流砂岩,该砂岩含有许多薄的不连续页岩。目前正在采用水驱和混相气WAG对大部分这些层段进行开采,自从1977年以来,采用重力泄油工艺对层带4的上倾第三层进行了开采,该层是开采程度很高的层段。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先导性试验 工艺 EOR 开采程度 有效厚度
  • 简介:1987年在普鲁德湾油田实施了大规模混相WAG项目。由于井网开采程度较高并且EOR效果减小,原来的井网不再吸收混相注入剂(MI)。现在通过用水平侧钻井将Ⅻ注入现有常规WAG井网(这些井网含有大量剩余油)内的不同位置,使普鲁德湾油田水驱地区重力控制的东部(集油站)2(FS2)EOR项目恢复活力。

  • 标签: EOR项目 普鲁德霍湾 开采程度 WAG 井网 采油量
  • 简介:怀俄明州沃萨特(Wamsutter)油气区下白垩统阿蒙德组(Ahnond)是一套富含岩屑的致密含气砂岩储层。阿蒙德组的实测孔隙度不到12%,渗透率一般在0.1md以下。其储层物性比较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强烈的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和自生粘土矿物的沉淀以及深埋石英胶结作用。虽然这套致密含气砂岩的成岩程度比较高而且储层物性比较差,但是采用Touchstone成岩模拟软件还是成功地模拟了其埋藏过程中的岩石性质。

  • 标签: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模拟软件 油气区 致密砂岩气 油气系统
  • 简介:为了提高沃马克山油田的产量而进行了储层描述和建模。该油田的原油产自上侏罗统斯马克弗碳酸盐岩浅滩储层。这些储层出现于垂向、叠置、非均质的沉积和孔隙性旋回中。这些旋回的底部由钙质泥岩和粒泥灰岩组成,顶部由鲕状粒状灰岩组成。溶解作用和白云岩化提高了孔隙度。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问、溶解加大粒间、颗粒印模、晶问白云岩和溶洞孔隙。白云岩孔隙系统和流动单元具有最大的储层潜能。原油圈闭机理有:西部地区的断层圈闭(下盘隆起南方主要的西一南东向正断层圈闭)、与中南部一可能的南西一北东向正断层有关的下盘隆起圈闭以及东部地区的一个盐核四方倾斜圈闭。由于各旋回间和旋回内粤岩性的差异以及正断层的存在,因而可能存在流动阻挡层。储层特性分析和模拟表明:整个西部地区有不足100万标准桶原油有待开采,而东部则有200—300万标准桶原油有待开采。为了保持沃马克山的油田的产量,建议采用在油田东部打加密井,在整个西部的现有井中对地层中孔隙度较高层段射孔的油田规模储层管理策略。

  • 标签: 碳酸盐岩 油藏采收率 美国 沃姆马克山油田 地质条件 溶解气
  • 简介:森(Hamsun)远景构造是一个大型砂贯入岩复合体,它是2004年挪威海上24/9—7探井的具体钻探目标。就如事先预测的那样,这口井及后来的侧钻都证实了优质砂贯入岩储层的存在。已发现油柱高度在100m以上,且伴生有一个小型气顶。据我们所知,这是世界上第一口以砂贯入岩复合体为明确钻探目标的成功探井。

  • 标签: 复合体 型砂 构造 哈姆 威24 区块
  • 简介:我们介绍一种用PS转换波成像气囱下构造的实际计算法。在这个计算法中,我们研制了建立偏移速度模型和在PC集群机上进行三维叠前克希夫时间偏移的几种方法并改善了PS转换波的处理流程。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2001年8月所采集的三维四分量海洋数据集,并且经北海克尔一麦吉公司(英国)允许让我们使用这些数据。

  • 标签: PS转换波 PKTM 偏移速度 炮线 各向异性 偏移成像
  • 简介:利用来自五口探井和三块海底岩心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研究了勘探程度比较低的美国楚奇(Chukchi)大陆架的热史。在该大陆架的东北部,Chevron-1Diamond井中三叠系地层记录了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及其后的冷却作用(可能发生在三叠纪一中侏罗世),这可能是与加拿大盆地裂谷作用相关的一段热史。赫勒尔德(Herald)穹隆前缘逆冲断层上盘中剥露的侏罗系地层,可能记录了楚奇褶皱冲断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埋藏作用,其后是发生在104±30Ma的快速剥露作用,致使地层接近地表温度。这段收缩构造作用历史与楚奇前陆热成熟度比较低的白垩纪一新生代地层中的继承性裂变径迹年龄非常一致,这为剥露作用年代的确定提供了辅助证据,并揭示了源一汇关系(source—to—sinkrelationship)。在楚奇前陆中部,Shell-1Klondike和Shell-1Crackerjack井的复原AFT样品的反演模型揭示,冷却作用使地层温度从古温度的最高值下降了数十度,最高温度可能出现在从大约100Ma-1]50Ma之间的任何时间,而冷却作用一直持续到了30Ma。类似的热史与来自楚奇地区其他井(Shell-1Popcorn、Shell-1Burger和Chevron-1Diamond)的部分复原AFT样品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且从区域地质证据来看,它们也是可能存在的。基于由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确定的地质背景,我们解释认为,这些反演模型反映了晚白垩世楚奇大陆架中部的周期性埋藏和剥蚀幕,可能还局部叠加了与地表温度下降有关的新生代冷却作用。区域上,我们解释认为,这段运动学历史反映了在Chukotkan造山带收缩构造作用的最后阶段,楚奇大陆架发生过中等程度的扭压变形(持续到-70Ma),其后在白垩纪末和新生代楚奇大陆架进入新一轮的沉降。在这段地质历史时期,整个楚奇大陆架上B

  • 标签: 地质历史时期 新生代地层 剥露作用 埋藏作用 大陆架 白垩纪
  • 简介:通过地表微地震监测,评价了俄克拉何马州阿马盆地一口水平井筒长度为3500ft的水平井减阻水(slick-water)和氯气压裂增产处理的有效性。根据开展压裂作业的页岩层的产水情况以及微地震监测所确定的微地震事件的位置判断,水力裂缝的生长并没有局限于生产层内,而是与其他含水层有沟通。微地震事件分布的观测结果表明,压裂作业产生了复杂程度各异的面状裂缝。根据所产生裂缝的方位判断,原有的天然裂缝对诱发裂缝的生长方向有强烈的影响。对减阻水压裂和氮气压裂的结果进行了直接对比,后者具有多种优势,例如产层内的微地震事件数量更多,单个微地震事件的能量更强,而且所产生的裂缝更复杂。

  • 标签: 微地震监测 压裂作业 阿科马盆地 增产处理 阻水 地表
  • 简介:1998年,在先前未产气的侏罗纪Abenaki碳酸盐岩边缘相发现了大型的储集层。大多数白云岩储集层孔隙发育。这些白云岩取代了与礁和邻近的沉积环境有关的原先的粒泥状灰岩、粒灰岩以及粒状灰岩。许多白云岩随后发生了重结晶或溶解,形成了保存下来的次生孔隙的大部分。后来产生的裂缝有助于提高储集层的渗透率。先进的岩相研究技术确定这些先前的白云岩化结构的溶解,在这些白云岩中产生了大量的次生孔隙。衍射平面偏光展示了标准显微观察到的残余颗粒和结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观察同样确定在初期压力溶解之后在深埋条件下发生了溶解作用。溶解作用不限于白云石化颗粒的中心,就如在交代白云石化作用初期阶段,当残余方解石颗粒溶解时,通常看到的那样。换句话说,在残颗粒内白云石化是无序的,孤立的白云岩晶体同样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解。这些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伴生的晚期方解石意味着盆地热流体和热水流体的沉淀作用。晚期的成岩流体(酸性或富钙),或许两者在不同的时期(基于伴随的矿化作用)看来都促进了白云岩的溶解作用。构造裂缝和缝合线构造、氨气以及在地震资料上观察到的断层的出现都意味着沿Abenaki地台边缘发生的白云岩化和其后的溶解作用受与基底相连的活化转换断层所控制。在较小的规模上,成岩流体运移通过裂缝并压力溶解裂缝。至今收集到资料支持了我们的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解作用论点,这两种作用在Abenaki储集层中产生了绝大部分的孔隙,是后缝合化作用和深埋藏成因。根据对这个区域的构造活动时间的确定以及推断与成岩作用相连系,至少部分的成岩流体是水热液性质的。

  • 标签: 白云岩储集层 溶解作用 构造裂缝 缝合线 热液成因 孔隙类型
  • 简介:根据地球化学资料对美国科罗拉多州皮申斯(Piceance)盆地曼斯(Mancos)组页岩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把上白垩统曼斯组页岩奈厄布拉勒段划分成了6个化学地层。对间距大约32km的9口井开展了化学地层对比,其结果与基于伽玛和深电阻率电缆测井资料开展的岩性对比结果非常一致。基于电缆测井资料的岩性解释结果表明,奈厄布拉勒段及其同位地层主要由互层的钙质页岩和泥质石灰岩构成,其厚度向盆地西北方向逐渐增大。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在奈厄布拉勒段沉积的过程中,向盆地的东部,缺氧和钙质富集的程度都提高,而向盆地的西北部,陆源碎屑物质输入量增多,粘土富集程度提高。元素交会图表明,大部分硅都是碎屑成因的,而且向西和西北方向,奈厄布拉勒段的碎屑沉积体系特征越来越明显,而碳酸盐沉积体系特征则越来越弱。采用声波一电阻率曲线叠合法,基于△10gR计算了总有机碳含量(TOC)。结果表明,奈厄布拉勒段由富有机质地层和贫有机质地层组成。其TOC平均值介于1wt.%(贫有机质沉积地层)和2.37wt.%(富有机质沉积地层)之间,最大值出现在该盆地的南部和东部。根据元素和TOC资料估算了岩石的相对脆性,结果揭示了奈厄布拉勒段的地层变化性,塑性层(TOC高,ca含量和Si/Al比低)和脆性层(TOC低,Ca含量和Si/Al比高)交替出现。

  • 标签: 有机质丰度 科罗拉多州 区域地层 化学地层 盆地 页岩